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和旅游观光等5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东山岛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并与当地居民生态足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山岛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为4.6183gha,人均生态足迹是当地居民的2.98倍。各子系统人均生态足迹从大至小依次为旅游餐饮0.00390gha,旅游交通0.003848gha,旅游观光0.003165gha,旅游住宿0.00123gha和旅游购物0.00042gha。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56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①2002 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m2 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 元/hm2,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 元/hm2 的3.31 倍;④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 元,人均应补偿472 元,以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户均应补偿7 142 元,人均应补偿1 561 元,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 元,人均应补偿1 088 元。  相似文献   

3.
基于TEF(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天津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资料为依据,对天津市2011年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11年天津市旅游地处于一般安全状态。在6种旅游要素中,交通旅游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餐饮次之。针对天津市旅游地生态安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地生态安全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2000~20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000年全球平均生产力为衡量标准,核算了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由17.69亿gha增加到32.59亿gha,年均增长6.30%; 碳足迹是10年间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类型,由7.42亿gha增加到18.05gha,年均增长9.29%; 耕地足迹的净增幅也较大,由6.78亿gha增加到8.91亿gha; 林地、 草地、 渔业和建设用地足迹的净增幅相对较小. 2000~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40 gha增加到2.43gha,尽管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远超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造成严重的生态赤字,危及我国生态安全. 全国生态足迹的急剧增加主要受人均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驱动,而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均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是我国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国际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也是驱动我国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按照发达国家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均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我国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表明:2009年桂林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367.823m2,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旅游交通高达268.461m2,占72.99%;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化石能源地,为270.65m2,占73.58%。通过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的对比,发现桂林市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84.326m2。为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6.
餐饮业是旅游城市重要的产业门类,定量分析旅游城市餐饮食物消费规模、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成本,对于优化旅游城市食物资源供给模式,促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论文定量核算了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规模与结构,并从生命周期视角,通过构建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的资源环境成本,主要结论如下:1)2011与2012年,拉萨市餐饮食物人均消费量为923.7 g,人均食用量为780.3 g。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由2006年的19 498 t到2013年的41 506 t,增加了112.9%。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中,当地居民消费27 983 t,游客消费13 523 t。从消费食物类型分析,包括肉类9 712 t,水产品2 843 t,蔬菜15 696 t,主食6 034 t,水果4 885 t以及饮料、酒水等其他食物1 931 t。3)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的生物生态足迹为226 681 hm2,相当于整个拉萨市耕地总面积的6.3倍,餐饮消费食物垃圾的间接生态足迹为653 hm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消耗的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藏自治区外部,内部供应的生态足迹量仅占生态足迹总量的15%。外部供应份额较大的省份包括甘肃、宁夏、青海等临近省份以及河南等中东部省份。  相似文献   

7.
餐饮业是旅游城市重要的产业门类,定量分析旅游城市餐饮食物消费规模、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成本,对于优化旅游城市食物资源供给模式,促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论文定量核算了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规模与结构,并从生命周期视角,通过构建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拉萨市餐饮业食物消费的资源环境成本,主要结论如下:1)2011与2012年,拉萨市餐饮食物人均消费量为923.7 g,人均食用量为780.3 g。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由2006年的19 498 t到2013年的41 506 t,增加了112.9%。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总量中,当地居民消费27 983 t,游客消费13 523 t。从消费食物类型分析,包括肉类9 712 t,水产品2 843 t,蔬菜15 696 t,主食6 034 t,水果4 885 t以及饮料、酒水等其他食物1 931 t。3)2013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的生物生态足迹为226 681 hm2,相当于整个拉萨市耕地总面积的6.3倍,餐饮消费食物垃圾的间接生态足迹为653 hm2。拉萨市餐饮食物消费消耗的生态足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藏自治区外部,内部供应的生态足迹量仅占生态足迹总量的15%。外部供应份额较大的省份包括甘肃、宁夏、青海等临近省份以及河南等中东部省份。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有生态足迹计算框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修正方法以及虚拟生态足迹的概念.针对区域规划实施的长期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以《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总体规划(2005-2020)》为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生态承载力利用系数k来表示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约束,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区域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情景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目前案例区开发程度较低,资源禀赋优越,2004年尚有0.44gha的人均生态盈余;规划实施后,生产用地面积的缩减、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使案例区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预计2010年和2020年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49gha和2.36gha.为减少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应提高土地生态生产能力,合理制定虚拟生态足迹战略,适当降低区域发展规模,以及对资源出口地区开展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12年五台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景区生态承载力和景区生态和谐度等,同时分析了旅游活动各要素的旅游生态足迹以及旅游活动各要素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2年五台山景区总旅游生态足迹为21421.09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00527612hm2/人,总旅游生态承载力2079.46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0513hm2/人,旅游生态和谐度为10.2848,说明五台山景区处于不和谐状态,造成不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游客人数在逐年增加,而景区的空间是有限的;第二,景区的能源利用率低,景区餐饮方面规划不合理,导致能源浪费,景区交通方面,交通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化石燃料利用率不高,选择自驾游的游客多;第三,景区内部旅游线路不合理,因此,导致高峰期出现人挤人的局面。为此,第一,从游客角度出发,应该提高游客的素质,充分调动游客的低碳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第二,从景区管理者出发,调整旅游交通能耗结构,尽量使用低碳排放、低污染的燃料;建设生态低破坏的景区停车场与道路。第三,从旅游中间商角度出发,酒店必须发展低碳旅游住宿,提供简易舒适并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酒店;根据旅游消费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服务;在客房、餐厅、厨房等细节上节水,建立完善的水计量、分析体系;酒店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的提供,实施酒店垃圾分类回收等减少浪费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重要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当前国际旅游业规模达上万亿美元,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原始数据,分析了游客流量、来源、交通方式等旅游现状,将旅游活动分为交通、住宿、餐饮、游玩4部分,采用自下而上法的方式,计算了武夷山2019年和2020年的旅游碳足迹,并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19年的碳足迹为87.3万t,人均碳足迹53.7 kg/人;2020年的碳足迹为46.7万t,人均碳足迹43.3 kg/人。交通、住宿、餐饮、游玩的碳足迹比例约为14∶4∶1∶1。碳足迹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碳排放降低,2020年旅游交通的碳排放(31.5万t)比2019年(62.0万t)减少近50%。武夷山的旅游碳足迹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未来应重点关注旅游交通领域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1.
庐山风景名胜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人口激增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测量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计算了2003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生活废弃物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生活废弃物人均生态足迹为0.0117751hm2,其中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占总量的98.20%,而污水、粪便、固体垃圾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仅占1.80%;(2)CO2排放量为68684.99t,其中旅游交通的贡献率为55.61%,旅游住宿的贡献率为36.26%,游客和居民的贡献率为8.13%;(3)居民废弃物排放量大于游客排放量,CO2和粪便排放量是游客的2.4倍,垃圾产生量是游客的1.32倍,污水排放量是游客的1.18倍;(4)生活废弃物对风景区、九江市以及九江市以外区域的生态影响分别为45.40%、2.78%和51.82%;(5)风景区生态效用为0.5451kgCO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水平;(6)九寨沟、黄山和庐山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数据表明,旅游交通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深远,因此改变交通方式或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是减少旅游地生活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2000年-2004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山东省近五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133 3 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旅游生态压力平均值为4.898 3,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基础上,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1991年至2008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033 1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未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论文分析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计量模型。以北京市海外旅游者为例,对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为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重要诱因。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消费生态占用结构组成中,“行”的能量生态占用在总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98%,而“吃”、“住”的能量生态占用约占2%。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福州市仓山区2010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仓山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为0.845255ghm2,生态压力指数为2.693。仓山区的人口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就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足迹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定量评估的有效工具,旅游足迹方法在考察旅游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的尺度、方法、内容等角度对中国旅游足迹家族(主要成员包括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等)相关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旅游足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比较旅游足迹家族成员之间的异同,分析旅游足迹方法的比较优势,剖析当前旅游足迹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际旅游足迹研究最新动向对完善中国旅游足迹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旅游足迹研究以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