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提出温差电场对岩石板块的弯曲效应及其他条件共同作用引发地震的理论。并用多种方法作为证明。提出地深型弱温差电场与全球每年约500万次无感弱地震的关系,岩浆型强温差电场的形成与平均全球每年不到二十次灾害性大地震及其"余震"的关系和原理。运用引发地震的原理提出判断无地震地区和有大地震发生的地区的根据和方法,并圆满地解释了地震相关的所有现象。提出预报大地震的两个可观测的重要征兆,并作为震前预报的根据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震与优生     
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第5个高潮期,具有中强震连发的特征。据统计,自1988年至1997年底,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已发生7级以上(含7级)大地震15次(其中8次发生于我国境内)。专家们分析出目前我国地震高潮期的具体地区:云南和新疆为“主体活动区”;青海和东南沿海是“参与活动区”;四川、西藏等地自1988年以来虽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大地震尚未发生,将根据其震情的发展确定其活动期类型。根据世界历史地震活动程度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8~20次7级以上大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也是中地震活动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安丘台电场仪的工作情况和观测结果,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了地电场观测到的震时反映特征;并通过对2000年1月12日岫岩5.4级地震的震前反映情况和提出了预报意见,实例验证了矢量分析方针针对多道观测仪器的适用性,提供了电场异常分析的又一思路,为电磁学科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电磁波的接收及仪器原理,介绍MDCB电磁波法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的方法,统计了多次预报地震的结果,对这种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并与传统电磁波仪器预报地震的方法进行对比,指出这种预报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2011年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太原地区大气电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地区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波形,大气电场峰值出现在09:00和21:00左右,平均值为0.912 kV/m,同其它地区相比明显较大,人类活动通过气溶胶使得市中心的大气电场早峰值提前,晚峰值推迟;大气电场的季节变化与太原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密切关系,冬季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伴随着年变化,夏季大气电场日变化受全球性普遍日变化机制影响较强。讨论了大气电场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硫酸盐成为大气中重粒子,从而影响大气电场的强度,太原地区二氧化硫浓度较高导致了大气电场强度比其它地区高;分子极性较强的二氧化硫与大气电场互相影响,因而与大气电场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场地地震液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土、地下水位和强烈地震动是场地液化的三个基本条件.本文基于场地液化的基本原理,在对比分析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日本部分地震中场地液化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烈度、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主要影响因素与场地液化的关系,并探讨了地形地貌对场地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场地地震液化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引发场地液化的地震震级一般在7级及其以上,严重地震灾害的场地液化点距震中的距离可达数百千米;地形地貌可以作为场地液化的判据之一,严重场地液化主要发生在沿河、沿海地域,凸显出地下水位线是发生场地液化的重要条件.另外,提出了场地地震“再液化”的概念,并且阐释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指出若遇强地震动,“再液化”的可能性比较高,工程中需要引起重视.本研究可为实施有效的抗液化工程对策与减轻液化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霍山震群的前兆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0年以来霍山地区14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及其它文献,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中强震距离和分布区域以及间隔时间进行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出评估,为安徽及华东地区中强地震震情判定提供一个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除尘器电场分布特性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除尘器通道内电场分布特性的计算是电除尘器数学模型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实验和已有的圆线电场分布特性模拟计算方法为基础,对国内常用的几种非圆型电晕线电场分布特性提出了模拟计算方法,在板距D=300mm的条件下确定了星形线和锯齿线的直径当量数和芒刺线的衰减函数,并通过电场测定实验和工业设备运行参数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10日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在震前一、二年,远在400km外的邯郸地区的多种前兆手段准同步地出现了中期异常变化,这些异常的变化幅度显著,在时间上与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信度较高。分析邯郸地区的前兆异常与张北地震的关系,有利于该区强震监测预报水平的提高,也可为地震前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M≥6.7级以上大地震年份与月亮白赤交角的两个极值的变化周期18.6年的关系,建立了1个预测模型,用于对未来川滇地区地震的发生时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的39个M≥6.7级强震与月亮白赤交角的两个极值的变化周期18.6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认为川滇地区未来19年内有可能发生4次M≥6.7级地震的危险,另一方面,2012~2017年有强烈的地震灾害信号,并且未来几次M≥6.7地震可能发生在2014/2015/2019/2027年。  相似文献   

11.
以系统观点讨论中国沙漠化的成因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要防治沙漠化,必须先要找出沙漠化的成因。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外部环境的作用强度很大,超过系统的承受范围而导致系统崩溃。由于全球变化导致气候格局发生变化,中纬度地区趋于干暖化,另上我国境内地形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季风强度,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并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份,土地风化淋蚀作用强烈,使得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而人类过度活动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沙漠化特征,从我国实际出发,主要采取适应,预防和治理的策略来防止沙漠化的继续扩展。  相似文献   

1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沙漠治理新途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受土地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土地沙漠化仍然呈增加趋势。本文在对当前中国沙漠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沙漠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而现有的荒漠化治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地蔓延,主要问题在于治理的方式和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力不足。在荒漠化治理中引入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将政府在治理荒漠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私营企业高效的运营能力相结合,实现荒漠化治理中的共赢,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面临的荒漠化形势。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山地坡地石漠化分类刍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现行的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程度分级标准过于简单,只能表征坡地的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土地面积比例,不能反映石漠化前后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本文提出的石漠化分类,是土壤流失程度、石漠化程度和地面物质组成类型的叠加分类。这一分类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漠化坡地的现今景观特征和石漠化前后的景观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石漠化成因分析、石漠化治理规划编制和治理措施选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问题是个全球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目前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9.
李深 《交通环保》2003,24(6):21-22
以对中国西部地区沙漠化现状和危害的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路建设的特点,阐述在西部公路建设中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原则、对策与措施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真菌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能与绝大部分植物的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的微生物。近年来,以AMF主导的菌根共生系统已成为一种新型生物修复主体,它可以显著提高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成功率、缩短修复周期,并保证修复效果的稳定性。石漠化是制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AMF独特的生理生态功能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亟待克服的障碍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AMF在石漠化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在对AMF生理生态功能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AMF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可利用性和应用途径,旨在为从AMF这一全新角度系统探讨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对策以及为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奠定基础,最终在实践上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崭新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