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经济学至今没能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首要原因在于学者们对其研究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在研究对象的外延和内涵上,没有划清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其二,把资源经济学变成自然资源有效配置或利用经济学。作者根据人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分别与经济系统形成的7个交叉系统,把资源经济学与6种相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对象区分开来。进而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把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划分开来。还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概要界定,从总体上分别概要地界定了三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资源经济活动是资源经济本质、资源经济运行和资源经济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任何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与社会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间,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社会需要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因而逐渐产生了自然资源数量耗减、质量退化和环境生态失调等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资源经济学就是人们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它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经济课题。资源经济的考察研究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资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四因素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环境资源的状况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也使人类活动与生态规律互相制约;环境经济手段也在强化可持续发展中志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环境质量高的特点,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五大连池市发展有机农业前景及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区域发展,对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并进入。  相似文献   

5.
今年五月中旬,省环境学会在武汉举行首次环境经济学术讨论会。会议就当前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如何加强环保工作,排污收费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治理经济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学术交流。本刊这一期环境经济学专栏选登的是其中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必要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与特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任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关系及其合并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标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对比分析入手,对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探讨,证明了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是两个相对独立而不是绝对独立的部门法权。  相似文献   

8.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应用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政策学的原理从管理费用和资源利用2个角度对垃圾减量化管理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并重新界定了垃圾减量化的内涵。提出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条件估值法及应用原则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军  杨凯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834-843
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是当前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条件估值法C(VM)在国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较为完善并已成为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但由于缺少一套完备的原则框架加以指导,国内具体实证研究存在不同的问题和困惑。论文系统回顾了条件价值法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基于国际上已建立的CVM原则并结合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的实际情形,提出了当前国内CVM研究可供遵循的9条建议性原则,涉及问卷设计与预调查、调查实施、数据分析和费用效益分析等各步骤。以此为基础对国内CVM价值评估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环境资源价值评估CVM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可能还不止于所建原则,具体操作过程可能需要适时适地地调整并需要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肖国兴,肖乾刚中国历经15年的制度变迁基本确立了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绩效。然而,自然资源配置依然是由政府机制实现的。政府机制为自然资源的配置安排了发展的空间,却没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甚为密切,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改造利用的对象。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扩大,致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东川是我国铜矿主产地,又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特殊地质──地貌背景和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加剧,使这一区域土地沙石化进程在加速,环境质量在下降。本文通过多年实际调查并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分析了东川市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经济理性(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经济理性(上)郑州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肖国兴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步伐的加快,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向市场经济驱动的制度变迁,并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然而,现有的制度变迁仍未超出计划经济的氛围,并不能改变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会计,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认识深化的产物,该文论述了环境会计的目标和对象,提出了推进环境会计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对比分析入手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内容与中心问题的不同 ,从而证明了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区分是相对的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进而对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协同统一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合并后的部门法名称、概念和体系的重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会计     
《环境》2000,(10)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等的成本、费用和效益进行合理计量、记录、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新兴会计学科。它把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起来,以自然资源耗费和补偿为中心,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会计的产生以比蒙斯1971年发表《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18.
江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崔新平 《环境与开发》1999,14(4):1-4,30
在分析江西自然资源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讨论了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江西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9.
谈建立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损害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中  陈红枫 《环境保护》2007,(3B):22-25
近年来我国污染事件频发,同时由于法律和制度缺陷,不仅直接受害人索赔困难,污染事件造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损失更无法得到相应的赔偿,使社会蒙受极大损失。“两会”期间,环境问题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污染事件环境损害评价存在的问题,对比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关于污染事件的环境与自然资源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逐步建立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损害评价制度的建议,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应充分显示其重要价值,由于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比其他项目的更深远,更广泛且具有潜在性,应充分认识自然开发建设项目环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环境管理的当务之急,是从政策和组织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配合其他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求得整体上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