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风险的定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类型及评价模型与实施,最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很多,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定性评价为主,70年代以后发展为半定量、定量评价。文章概述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逐渐向着评价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的基础,其成果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要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与应急预警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选择浙中丘陵山区衢江区铜山源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风险评价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以典型代表性降雨事件为实例,以动态风险水平为预警判据,开展研究区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指导区域地质灾害应急防灾。实例验证表明:在"2011·6·19"代表性降雨事件下,研究区地质灾害动态风险水平划分为极低、低和中3级区,对应于应急预警Ⅴ级、Ⅳ级和Ⅲ级区,以此有效指导分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防灾;而且经实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检验与验证,本次新发生点位于地质灾害动态风险中级(应急预警Ⅲ级)区,可见动态风险水平分区评价是合理可靠的;通过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可以有效指导区内地质灾害应急预警和防灾处置,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汶川地震陕西的勉县、宁强、略阳三个重灾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研究对象,借鉴国际上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基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精度,在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基础上,通过GIS平台,进行了勉县、略阳、宁强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划分了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属于细观层面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风险区,高中风险区占到全区面积的60%,是今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灾害学》2012,(1):23-27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方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估算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值,确定承灾体的受灾影响,然后将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风险评价的判据,评判所估算的风险值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以及每年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上限值(可容忍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6/a,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下限值(可接受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7/a,确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区,以该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数据,专题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观点,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将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对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采用100 m×100 m的栅格单元作为基本的评估单元,采用极差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并将其划分为一级风险区、二级风险区、三级风险区和四级风险区,得到了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该等级分布图揭示了地质灾害风险在长白山地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研究区东西两端较高,中部较低。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水平主要以三级风险区为主,表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推进,山区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得到了大大提升。在考虑传统灾害体固有属性和承灾体属性被动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将综合防治体系抗灾能力引入评价模型中,并运用到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高危险、中度易损、低抗灾能力、中等风险区,其风险度预期结果低于传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的结果。究其原因,认为:随着我国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地质灾害风险的地方就有程度不等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防灾不能一味强调作用力的大小而忽视反作用力的影响,否则会夸大地质灾害的"负能量",而削弱人类应对灾难的"正能量",防灾过度会导致资源浪费。恰如其分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GIS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应用基于风险评价的预警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设计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Visual Studio 2012.NET的开发环境下,以C#作为开发语言,并结合ArcGIS Engine研发.最后以通化县作为研究区域,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9.
王佳运  石小亚  罗金  冯卫 《灾害学》2021,(1):122-127
随着山区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张,城镇边坡风险评价与分级成为亟需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同时,对于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等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该文以吉县吉昌镇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黄土高原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系统研究,通过完善、优化城镇边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重新厘定城镇边坡危险性与危害性的评分分级标准,进而依据建立的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矩阵表确定边坡的风险级别,探索建立黄土高原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系统,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线性工程的路线长(如输变电、道路、管线工程等),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风险大,防范管理的难度大,进行动态评价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结合藏中电力联网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技术、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可以动态更新的加权信息量评价模型,针对电网工程输电塔位这一核心易损目标,初步实现了山区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最后采用历史灾害分布和ROC曲线对比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山区线性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市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传统的预测预报及评估方法已显落后,迫切需要构建一套能快速、准确评价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的具有模块化、网络化的风险评价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以GIS系列工具软件为基础平台,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和图形显示,利用计算机语言的编程功能,开发了重庆市地质灾害评估信息系统,使有关决策部门能够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查询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地质灾害评估结果,为有关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和提出有效、科学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主要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天山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以天山地区国道217线(K576+800~K690+000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现场调查资料与已有地质资料的分析,建立了适合高寒山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的公路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值,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区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每一区段的危险性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对研究区进行区划。此评价结果可供今后该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探讨--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培 《灾害学》2005,20(4):57-61
重庆市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性大,传统的预测预报以及评估方法落后.构建一套能快速、准确评价该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网络化的风险评价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Windows环境下,以GIS系列工具软件为基础平台,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和图形显示,利用计算机语言的编程功能开发重庆市GHAIS系统,使有关决策部门能够方便的对系统进行查询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地质灾害评估结果(图形或数据),为灾害预测预报以及选取有效而科学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剖析了工程地质环境的要素,并将其分为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边界条件和工程地质性质5个一级要素组;建立了基于G IS的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系统流程,包括多源工程地质环境数据系统、G IS信息管理系统、G IS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和G IS工程地质环境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决策系统;并讨论了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G IS系统结构。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展基于G IS的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地分析断层、节理和岩体结构等各种"致灾因子"在地质灾害产生过程中的权重以及某个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本文根据信息熵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质灾害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熵"的地质灾害评价新方法.通过将这种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应用于评价川藏公路然乌-东久段的地质灾害,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山区沿河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川  陈洪凯 《灾害学》2012,27(3):6-11
根据山区沿河公路灾害的特点,将以岩土介质为主的传统地质灾害类型和水沙介质灾害类型整合,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概念,并以介质组成为标准进行了广义地质灾害体分类.在孕灾环境评价和致灾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基于公路承灾体健康的理念,认为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受控于公路结构本身的健康性态,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结构健康复原是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目的.将公路承灾体类型分为结构性承灾体和功能性承灾体两类.提出了公路地质风险的耦合对抗形成机制,即公路地质风险是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与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之间时空耦合对抗的结果.认为地质风险评估是关于多因素非线性灾害风险系统的预测评价问题.根据地质风险形成的耦合机制,提出了采用解耦措施来逆向控制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演化过程的减灾思路.针对山区沿河公路,给出了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到地质风险评估的思路与一般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王继 《灾害学》2019,(4):14-18
当前矿山地质灾害指标较为固定,缺少灵活性,较为死板。将多级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指标体系设计中。结合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不确定性的特征,设计多级模糊模型,进行主客观定权。在上述基础上,将设计的模型应用到灾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评估的灵活性,结果也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少区域存在如热融滑塌、冻胀丘、融沉、冻胀等与冻土变化相关的冻融灾害。冻融灾害的存在与发展给冻土区环境与开发带来极大影响。在广泛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冻融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岩土性质、活动层厚度、植被覆盖度、坡度、海拔、纬度为内因,年平均气温变化、人为活动为外因的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整个青藏高原在现状条件下以中低风险性为主。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地温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条件极差,致使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十分严重.采用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对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进行了半定量的工程地质分区.首先,通过现场调查,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对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进行了初步工程地质分区.然后在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矩阵基础上,定义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因子(EGAF),根据EGAF,对每个亚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验证了初步工程地质分区的正确性.最后,将研究区分成了3个区和9个亚区,并绘制了相应的工程地质分区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