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主要课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深,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断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政府和公众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信息交流的不顺畅,政府和公众在环境保护参与中进行着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博弈的情景不断变化,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在不断地变化,他们采取的策略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博弈从合作博弈到非合作博弈再到合作博弈,不断循环,从而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知情权是现代社会里被普遍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环境信息公开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对于政府、NGO、公众以及企业而言,各自都代表着社会不同层面的利益,站在不同的角度或立场,他们心中的底线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否有共同可依的标准?这也许是对环境信息公开在具体实践中最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信息民主的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的基础和前提。若没有环境信息披露和建立信息发布机制.若发布的信息不能确保公众周知,公众参与就是一句空话。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既有自身特色。又遵循政府信息公开的普遍规律。了解信息公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和完善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周军  李霞  周国梅  苏岚 《环境保护》2011,(13):33-35
受政策体制、经济水平和环境意识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等仍是未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重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标体系开发目前国内主要有两个环境信息公开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开发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指数),二是省级环保厅(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政策发展中,环境经济政策是环保工作的增长点,其中有很多信息都需要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公开不仅仅是向社会和老百姓公开,还应该包括环保部门之间或者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6.
<正>本期话题环境信息公开,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环境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资源,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实施环境行为选择和行动的重要信息基础,公开环境信息对于协同和控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也意义重大。——网络综合消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就需要针对问题的根本加以解决,从而帮助公众更好的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开环境信息,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前提。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公众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的意识越来越高。因此,政府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本文通过简要概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含义,阐发笔者关于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确保项目环评管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渠道通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包括评价、审批过程。但是,对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尺度却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公众向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要求(申请),认为只要涉及项目环评审批内容,只要公众需要了解的,均应提供给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而建设单位以保密为由尽可能减少信息的公开范围和内容。审批机关有全面无条件公开相关信息的做法,也有选择有限的信息公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典型的公众物品,具有市场无法克服的外部性,因此环境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干预,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系,就是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为社会各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长效体系,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进程,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满意度是体现环境治理成果的重要指标,为准确把握我国公众对城市空气环境状况的实际感受,客观反映空气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模型构建、熵值法和态度量化法等综合方法,构建空气质量公众满意度指数(Ai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AEQS”)模型和空气质量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份公众空气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开展模型与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结果表明:(1)此次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均较好,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2)全国空气质量公众满意度指数为73.77分,达到比较满意.(3)空气质量公众满意度与PM2.5浓度、PM10浓度和AQI均无显著性相关.政府空气质量管理满意度和空气质量改善政府投入满意度对空气质量公众满意度的影响较大.(4)指标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表明,政府在公开空气质量相关信息中补充个人出行和健康防护信息、降低空气污染造成的个人经济支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中兼顾公众的日常生活等是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境科学》2012,(10):1905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污染管理工作手册,主张采用新模式,将重点从主要依靠政府监管手段转向进一步承认利益相关方在解决污染问题中的作用.政府、私营企业、金融中介、司法部门和公众利用各自的政策工具,都能帮助加强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环保NGO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有益补充,是推进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环保NGO发展历史较短,从数量、从业人数、组织能力等方面与发展更为完善的美国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通过分析两国环保NGO的发展情况,着重对比两国在注册、筹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情况,指出中国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从政府、组织自身及社会三个层面不断完善中国环保NGO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社区和公众的舆论,使环境行为主体产生改善其环境行为的压力,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信息是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有效地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促进政府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促使污染者加强污染防治,改善其环境行为。本文将对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与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环保部门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等一般性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进展顺利,但在有关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方面,与公众要求相距甚大,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正"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纵观发达国家的环保历程,政府、企业和公众,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三大支柱。""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专门新增的条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视。"人人参与环保,是本次修法的亮点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说。环境问题和其他问题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贡献污染的一分子,所以每个  相似文献   

17.
中美环境法治交流项目背景由美国律师协会筹资,并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共同负责实施的中美环境法治交流项目,旨在通过为中国环保领域的政府官员和非政府组织骨干提供赴美国实习的机会,使其对美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工具和技巧,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进中美两国环保部门和机构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今后更广泛的合作。赴美实习期间,学员们增强了对美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圆桌话题:环保NGO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公众参与已不是新鲜之事,可以说它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特别是在环保领域。公众参与更是一种对政府行为的有力补充。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在全社会公开征集对《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的意见便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其中一条就是要鼓励公众参与。 与公众参与几乎是“孪生”关系的非政府组织(NGO)无疑也是影响环保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中国环保领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环保NGO的近况如何?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或应该起到何种作用?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近日。我刊邀请部分NGO代表就环保NGO与公众参与话题进行了座谈,以下是会谈的详细内容(经我刊编辑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月,美国公共卫生署发布了关于致癌因素的第9次修订报告。根据联邦的公共卫生法案,致癌因素名单每2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的项目都要经过科研机构或公众的提案,由来自政府、科学院和各行业的不同学科专家联合评审,专家组投票表决等一系列程序。  相似文献   

20.
Dono.  J 李振玲 《交通环保》1995,16(5):39-41
由于90油污法的通过和公众对Exxon valdez溢油事故件后应急反应需要的增加,许多州正在积极立法和推广他们的船舶安全和船舶环保计划。美国海岸警备队正在制定一个对此进行协调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使重复性要求减至最小,平衡资源使用和排除由于州法规与联邦法规差异太大造成的船舶运输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