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事故经过2004年8月17日12时10分,某公司一制氧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制氧站充装车间整个厂房倒塌,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被迫停止,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直接原因1.该氧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留有的压力太低,致使杂质进入气瓶,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的第九章第79条之10“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永久气体气瓶的压力应不小于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之规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2.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违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较为少见的充装台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爆炸事故,描述了事故爆炸后的现场。对爆炸气瓶碎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金相试验、内壁附着物化学成分分析和能谱分析。通过分析认定,由于误操作油脂混进氧气瓶,高压氧气和油脂接触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气瓶爆炸。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要严格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加强气瓶使用和经销单位的安全监管等防范措施和建议,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总结了氧气钢瓶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原因。针对2009年某市发生的一起氧气瓶内含油脂爆炸事故,系统分析了国内曾经发生的几次因油脂导致气瓶爆炸事故。油脂进入到氧气瓶内大都是由于误操作。油脂与高压纯氧接触会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爆炸破裂。分析比较发现由油脂导致的气瓶爆炸,其破坏程度不如混入可燃气体导致的气瓶爆炸剧烈,一般不是粉碎性爆炸。在正常的充氧过程中,氧气瓶温度会升高,采用变质量热力学中的方法,计算说明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氧气温度的具体变化。充氧温度计算为充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控制和预防。由现场压力表可知氧气瓶在充装至12MPa时发生爆炸,而氧气瓶最小爆炸压力为37.6MPa,油脂燃烧放热,计算可知致使钢瓶爆炸破裂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为66.4-79.6g。不同的充装压力下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不同,充装压力越高,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越少。  相似文献   

4.
刘景轩  麻兆林 《劳动保护》1993,(4):36-36,40
氧气瓶作为一种承压设备,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发生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瓶内混入了可燃气体。 氧气瓶内混入可燃气体的途径有二:一是制氧设备的因素而混入可燃气体;二是在施焊(割)中瓶内的氧气压力耗尽,或者剩余压力过低,加上焊嘴被堵塞,造成压力稍高的可燃气体倒灌入氧气瓶。1991年6月10日上午,大庆油建公司氧气厂往氧气瓶内充装氧气时,十条充氧高压软管爆坏了九条;1992年 6月 25日大庆采油二厂检出数只氧气瓶内含有可燃气体。经分析确认,都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为防止可燃气体倒灌入氧气瓶,原国家劳动总局早在1979年 4月25日就颁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起充装台氧气瓶爆炸事故,通过对爆炸气瓶残骸进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观察、内壁附着物光谱和能谱分析着重阐述了气瓶爆炸事故的起因。分析认为,由于氮气瓶错装氧气,导致气瓶内部残存烃类油被高压氧气迅速氧化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引起气瓶爆炸。结合实际应用与工作经验,提出了氧气瓶安全使用的建议以及相关措施,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国华 《劳动保护》2005,(12):83-83
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热力学计算,充氧12 MPa时,导致氧气瓶爆炸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为66.4~79.6 g。同一气瓶在不同的充装压力下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放热量不同,即所需要的油脂量不同。同一气瓶充装压力越高,瓶内的气体压缩能越高,导致气瓶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就越少。实际求解碎片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得到碎片的初动能Ek,并推断气瓶实际爆炸能量。  相似文献   

8.
引起氧气瓶爆炸,主要有以下原因: 1.渗入或沾污油脂,当与被压缩的氧气接触后,便急剧氧化、燃烧,就会引起爆炸。 2.氧气瓶接近明火、热源及在阳光下曝晒。 3.放气速度过快,气流与瓶嘴产生磨擦引起静电火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在运输钢瓶时,摔打、冲击、强烈震动,使气瓶局部受伤,以及由于长期使用,瓶壁氧化、腐蚀、强度减弱。 5.从钢瓶上拆卸瓶嘴时,操作不当,瓶嘴受高度打击,严重时也会导致爆炸。 6.氧气瓶盛其他易燃爆气体或液体,未经清洗而充氧,产生化学作用引起爆炸。 7.氧气瓶材料不好,使用过期等。氧气瓶为什么会爆炸?…  相似文献   

9.
1994年2月15日,新钢总厂施工现场某水泥搅拌工,用刚充装好的氧气瓶给自己的自行车胎充气,而后又给搅拌机轮胎充气,轮胎突然爆炸,气浪将李某抛出5m以远,经抢救无效死亡。 用氧气给轮胎充气是严重违章行为。因为氧气是助燃气体,以压缩状态贮存在氧气  相似文献   

10.
铁道部贵阳车辆工厂设备科田发光同志来信,询问氧气瓶是否有使用年限。现答复如下: 根据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氧气瓶没有规定使用年限。但由于氧气瓶属高压容器,有爆炸危险,规程中作了每三年进行一次技术检验的规定。根据检验结果,由技术检验者判定气瓶的安全可靠性。如能保证安全使用三年,即可打上检验钢印和下次检验日期,继续使用,到期再验,如此延续。定期技术检验不合格的气瓶,应作判废处理,不准再用。技术检验及其判定结果,由检验者负责;到期不检而继续使用;由充装单位和用户负责;使用不当由用户负责。 目前,国…  相似文献   

11.
我厂现有周转氧气瓶两万余个,供应鞍钢和辽南部分地方企业三百多个单位,每天空、实瓶周转量达三千瓶以上。为了做到氧气瓶的安全使用,我们主要坚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充填前的安全检查 来我厂充气的氧气瓶虽然多数是我厂对外的租用瓶,并经过厂有关部门的安全检查,但是由于存在用户混串的情况,为防止充氧时发生着火爆炸事故,我们坚持做充填前的安全检查。 1.不论我厂的租用瓶或外单位的自用瓶,凡来我厂充氧的,均经检查员检查,发现有撞砸伤、凹陷、烧伤、划伤,以及瓶身腐损、油浸碱泡和充填过其他气体的氧气瓶;瓶咀退扣或损坏、瓶座脱落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事故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与断口、碎片附着物以及充装气体成分等检测和试验,结合爆炸能量的理论估算,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瓶体存在的脱碳、微裂纹及局部腐蚀凹坑这些类裂纹缺陷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载荷下诱发了气瓶的开裂及扩展,其宏观断口表现为韧脆交替的快速断裂特征。依据碎片抛射距离估算的气瓶实际爆炸能量远大于其发生物理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气瓶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气瓶内存在的碳烃类油脂有机物以及瓶阀关闭时产生的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是氧气瓶发生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1.实行充装重量逐瓶复验制度 ,严禁过量充装。充装超量的气瓶不准出厂。采用连续自动称重进行充装时 ,以抽检替代逐瓶复验 ,应有相应的抽检制度 ,并经充装注册机构核准 ;2.称重衡器应保持准确 ,其最大称量值应为常用称量的1 5~3 0倍。称重衡器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校验 ,每班应对衡器进行一次核定。称重衡器必须设有超装警报或自动切断气源的装置 ;3.严禁从液化石油气储罐或罐车直接向气瓶灌装 ,不允许瓶对瓶直接倒气 ;4.充装后应逐只检查气瓶 ,发现有泄漏或其他异常现象 ,应妥善处理 ;5.充装前的检查记录、充装操作记录、充装后…  相似文献   

14.
1981年10月10日,南京市东郊社办五金厂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厂房炸塌,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南京市劳动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氧气瓶中充装的气体进行了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氧中含氢为14.92%,混合气体中可燃气的百分比已超过了爆炸下限(氧气中氢含量4.65—93.7%即形成爆鸣性气体)。当焊工在关闭焊枪时,氢氧混合气体流速降低,火焰迅速顺着皮管进入气瓶引起激烈燃烧,使气瓶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气瓶爆炸。 鉴于这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体制造厂的气体不纯。事后,南京市劳动局和公安局组织了气瓶安全检查小组对全市气体制造厂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15.
乙炔是焊割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节约能源、减少公害、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新产品──溶解乙炔。 溶解乙炔在使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氧气瓶与乙炔气瓶设置在同一地点,无安全距离;乙炔气瓶经倾斜搬运和水平滚动,未竖直静放10~15分钟便投入使用;乙炔气瓶倾斜和卧放使用;乙炔气瓶内应留的余压未达到规定标准或没有余压;乙炔气瓶内留的余压过多,充装单位没有检查或检查不认真,充装时造成气瓶超压等。这些问题,对安全使用构成威胁。 气瓶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移动式压力容器。按盛装的气体…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分公司工程二所作业五班(以下简称"作业五班"),利用废弃原料进行改造,制作出氧气瓶安放架。氧气瓶是手工作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常为开天窗盖、切割堵板、断管等铁质切割作业及气焊作业等提供气源。根据北京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分公司的管理要求,在作业现场,氧气瓶应与其他压力容器按照统一标准管理,要求倾斜放置,并做好防滚动措施。  相似文献   

17.
1996年5月13日10时5分,我市某厂厂区院内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突然爆炸事故。经查,该瓶系我市某氧气厂于5月间日充装,充装时压力为12MPa,实瓶充装后在库内存放两天,于5月13日9时30分送至厂区,平放在砂土地上。送到后至起爆时未经任何触动,当时天气晴好,瓶直接受到阳光照射。爆炸时厂区无人员活动,未造成伤亡。现场观察,气瓶纵向炸裂成两块,主碎片(带瓶肩、瓶底)长1300mm,宽337-450mm,重29.2kg,飞至北侧20m外高8m的屋顶,砸碎屋瓦后落于地面;另一碎片长1180mm宽350mm、重12.3kg,向东飞出约60m,将离地3.5m高处的一个6#角…  相似文献   

18.
氧气瓶爆炸和其他一般压力容器的爆炸一样,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从爆炸的威力和伤害程度上来看,化学性爆炸要比物理性爆炸大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化学性爆炸威力和伤害程度要比物理性爆炸大约大40-100倍,即使在其威力最小时,也相当于物理性爆炸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由此可见,防止氧气瓶化学性爆炸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防止氧气瓶的化学性爆炸,我们必须做好氧气瓶的判别和鉴定工作。判别的正确方法:一是从气瓶的外表漆包来判别,氧气瓶的外表漆色为天蓝色;二是从瓶阀的连接螺纹来判别,助燃性的气体为正螺纹,氧气瓶就属于…  相似文献   

19.
特种设备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九 《安全》2007,28(12):42-43
0 引言   近几年,虽然国家通过建章立制,加大措施,努力控制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但特种设备事故仍时有发生.2007年1月13日8时23分,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发生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造成7人死亡; 2007年6月11日凌晨2时左右,陕西省某村民在家中进行“瓶对瓶“倒气,由于液化石油气泄漏,遇明火爆燃,造成三间平板房倒塌,3人死亡,1人受伤;2007年7月7日19时45分,江苏省某气体有限公司在充装氧气瓶过程中,气瓶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充装车间部分屋顶被炸翻,爆炸碎片分散在50m半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乙炔作为一种理想的可燃气体 ,广泛地应用于焊接和切割中。但是乙炔属于易燃易爆的气体 ,它的点火能很小 ,约为一般易燃气体的1/10 ,甚至有时肉眼都难以看见。它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而熔解乙炔气瓶又属于移动式的压力容器。溶解乙炔气瓶在使用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乙炔气瓶与氧气瓶设置在同一个地点 ,无安全距离 ;乙炔气瓶水平滚动后 ,未竖直静放便投入使用 ;乙炔气瓶表面温度在40℃以上 ,夏天露天作业无遮盖 ;乙炔气瓶未按规定留余压 ;充装单位没有认真检查便充装等。这些问题 ,曾导致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