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环境化学》2011,30(2):569-570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高毒性、难分解、易残留的化合物,环境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土壤、水体、植物的农药污染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禁用有机氯农药,但许多农业土壤中仍有大量残留,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所以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对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辽宁浑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所产生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差异显著,地表径流氮、磷输出浓度均表现为降雨初期较高而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氮、磷输出浓度在整个径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2)在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耕地与草地氮、磷流失均以地表径流为主,随壤中流流失的氮、磷占输出量的比例较小。(3)耕地与草地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差异表明,土壤的水分下渗滤减机制对氮、磷流失具有很大的削减作用,草地中对总磷的削减作用尤为显著,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尽管我国有机氯农药已禁用多年,但环境和食物中仍有有机氯农药残留.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采集了代表性的6类24种食物,测定了林丹残留量,分析了太原人群对林丹的口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4种食物中林丹残留量在未检出到1.5ng·g-(1湿重)范围内.残留量较高的为鱼、水果、蔬菜和肉类.多数食物残留浓度高于2005~2007年北京和沈阳类似调查的结果.与历史数据(1992、2000年)相比,食物中林丹残留浓度大幅度下降,动物类食物下降1~2个量级,蔬菜和水果降幅较小.目前各类食物中林丹残留量均低于国家和欧盟的相应标准.平均而言,各年龄段人群日均口摄暴露量也低于美国环保局的标准,但由于食物残留浓度、个体体重及膳食结构变异较大,导致个体暴露水平差别很大,各年龄段,特别是成年人中有少数人日均口摄暴露浓度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0.3g·kg-1·d-1的允许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典型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的水稻田输出特点,了解各形态污染物之间径流输出关系,在2013年对太湖何家浜流域两次典型降雨全过程中产生的径流污染物进行了系统的原位监测分析。通过绘制田块混合出水及独立单田块出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M(V)曲线以及计算径流事件平均浓度(EMC)、降雨径流过程中PN/TN(颗粒态氮/总氮)、PP/TP(颗粒态磷/总磷)质量输出百分比,发现:在中雨条件下,强降雨使水稻田中的SS(悬浮态颗粒物)、PN、PP输出浓度激增,最大变幅分别为628.77、4.43、0.46 mg·L-1,对AN(氨氮)、NN(硝酸盐氮)、PO(磷酸盐)无明显影响;降雨前期氮素磷素污染物输出以颗粒态为主,且颗粒态土壤对磷素的富集作用强于氮素,在径流量输出前35%时,颗粒态污染物(PN、PP)占据总污染物(TN、TP)输出量的60%左右;整场降雨PN/TN、PP/TP输出EMC比重在40%~60%之间波动;在氮肥进入低水平稳定期后,降雨中氮素输出峰值稳定;独立田块出水中颗粒态污染物(SS、PN、PP)初期效应明显,而在混合田块出水中初期效应被弱化;污染物EMC指标输出特点为SSTNPNANNNTPPPPO。  相似文献   

5.
选取广州市流溪河流域典型农业集水区--新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降雨地表径流进行定点监测,探讨降雨-径流条件下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利用类型的地表景观对非点源污染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在降雨事件下,污染物输出浓度总体上高于日常非降雨条件的污染物浓度,T-N、T-P和CODCr的平均输出浓度分别是非降雨条件下的3.8倍、7.8倍和32.1倍;整个降雨-径流过程中,降雨初期是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高峰期,污染物浓度变化总体趋势滞后于降雨强度的变化,但与径流量变化趋势总体上相似;从不同地表景观径流产污来看,经生活区的径流CODCr输出浓度显著上升,水田田面径流是引起水体环境N、P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有机氯农药(OCPs)在环境中的强持留性以及人们在使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许多农业土壤中至今仍有大量残留.本文以多成分有机氯农药作为调查对象,在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的广东省惠州市选择了51个土壤样品,测定了其所含17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以期了解惠州地区农业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典型区域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探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雷州半岛典型区域共采集了74个表层土壤和4个剖面土壤,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100%,其中∑HCH(六六六)和∑DDT(滴滴涕)质量分数范围分别在nd~65.93μg·kg-1和0.04~52.00μg·kg-1之间,同国内外同类报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按土壤中有机氯农药17种成分质量分数所占的比重排序,前五名分别为P,P'-DDE、β-HCH、硫丹硫酸盐、硫丹Ⅱ、艾氏剂;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氯残留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为菜地→水田→果园→甘蔗地;有机氯农药残留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耕层(0~20cm)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质量分数都高于底下层次。  相似文献   

8.
选取九龙江流域5个典型汇水区,通过流域主要雨季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得的氮磷营养盐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着重探讨了暴雨事件下径流氮磷流失及其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暴雨事件下农业汇水区地表径流氮输出以水溶态为主,磷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天然林地为主的汇水区则相反,前者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后者以水溶态为主;5个汇水区暴雨事件中总氮最高浓度值为日常采样浓度值的2.9~11.3倍,暴雨事件中总磷最高浓度值为日常采样浓度值的2.9~20.5倍;氮磷输出量均值的差异反映氮磷输出量大小受土壤质地、施肥量、土壤氮磷含量、土壤保水保肥性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个径流过程中水量和氮磷浓度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且2者变化呈大体相同的趋势。氮磷及其各形态的浓度多数在相同时间内达到峰值。泥沙结合态氮、水溶态磷变化幅度较小,水溶态氮和泥沙结合态磷浓度变化幅度较大。统计各汇水区雨量不同的降雨事件下氮磷流失负荷表明,特大暴雨对汇水区氮磷负荷的贡献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三角洲不同区域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利用GC-MS内标法测定土壤中22种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并对其残留特征、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共检测到19种OCPs,总的OCPs浓度范围为0.01—10.49 ng·g~(-1),平均浓度为1.678 ng·g~(-1).OCPs平均浓度顺序如下:DDTsHCHs氯丹类硫丹类,DDTs类农药的检出率最高,DDTs和HCHs是土壤中OCPs主要的组成成分,研究区土壤中DDTs和HCHs的残留水平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土壤中含量,也低于规定的土壤阈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本研究区土壤未受OCPs的污染.β-HCH和p,p'-DDE分别是HCHs和DDTs的主要组成成分.研究区土壤中OCP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无新的污染源输入.土壤中TOC和p H值对OCPs的残留存在影响,并且呈现弱的负相关性,不同类型土壤OCPs残留量存在差异,OCPs在树林土壤中的残留含量高于海岸带和原耕地土壤中.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土壤中HCHs农药残留量不会对生物产生风险;DDTs类农药对研究区生物存在可能性较小的生态风险,危害性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0.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建刚  李占斌  钱程 《生态环境》2010,19(2):423-427
紫色土区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对长江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然而,有关该地区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以紫色土农田利用为主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其氮磷的流失过程,以期服务于流域尺度土壤及养分流失的模拟与控制。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峰值含沙量往往出现在峰值流量处或略有提前,此后,含沙量迅速降低。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的变化成反比,峰值流量处流失浓度一般达到最低,此后,随着流量的降低,其流失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升高过程。铵态氮与水溶性磷的流失表现为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占到次降雨无机氮流失总量的88%~97%。  相似文献   

11.
• The sources and pathways of pesticides into stormwater runoff were diverse. • Factors affecting pesticides in stormwater runoff were critically reviewed. • Pesticides mitigation strategi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 The current knowledge gap of the pesticides in stormwater runoff was identified. Recently, scientific interest has grown in harvesting and treating stormwater for potable water use, in order to combat the serious global water scarcity issue. In this context, pestici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key knowledge gap as far as reusing stormwater is concerne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sence of pesticides in stormwater runoff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Specifically, the sources of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and possible pathway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review. Influ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pesticides in stormwater runoff were critically identified as: 1)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2) properties of pesticide, 3) patterns of pesticides use, and 4) properties of application surface. The available pesticid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and sponge city (SC)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paper. In the future, large-scale multi-catchment studies that directly evaluate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stormwater runoff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esticides treatment approaches and stormwater harvest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雨水地下回灌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城市扩张带来雨水径量增大,排出时间缩短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后果,对城区雨水回灌地区的效益进行了讨论,分析城区雨水径流水质污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主要受到地面条件,屋面材料,气温,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等影响,根据对雨水水质的研究结果,分析了雨水回灌地下的条件及必要的雨水处理措施,对雨水回灌技术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北京城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进行分析,了解主要污染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检测、定量分析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OD和SS有很好的相关性,COD与TOC及与氨氮、TN、TP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重要污染源。坡地径流和溶质输出是水土流失及其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坡地农业生态系统水和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坡地水文过程和溶质迁移转化不仅是土壤学近期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需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文章从坡地降雨水文过程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输出研究,壤中流模拟研究以及坡地降雨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模拟等3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坡地径流与溶质输出的相关研究结论。同时指出:(1)红壤坡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输出特征及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对于土壤溶质运移模拟研究,现有成果主要是研究径流和溶质在土壤中的垂向运移,而对其输出过程却很少研究,尤其是坡面径流和土壤溶质分层输出的耦合关系还没有深入的研究。(3)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亟需从封闭的室内土柱试验扩展到野外大田观测,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来确切地描述溶质运移过程,使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问题联系得更紧密。(4)同位素方法应用、野外长期定位试验和模拟模型是未来坡地径流与溶质输出研究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随着城市化发展,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雨水径流的污染性也相应增长,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文章分析了北京市雨水径流的污染源,估算了其污染量,并提出了多种控制径流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区屋面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丹  欧浪波  黄晔  崔司宇  郭天蛟  张巍  王学军 《生态环境》2010,19(11):2613-2618
以北京典型城区屋面径流中的PAHs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雨季采集了不同地点的屋面径流,分析了溶解相和颗粒相PAHs的质量浓度,对屋面径流中PAHs的质量浓度特征、时空变化规律及来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屋面径流具有较严重的PAHs污染,16种PAHs在溶解相中的总质量浓度为563.85~937.01 ng.L-1,来源主要是机动车排放(31.9%)、煤燃烧(39.6%)、天然气燃烧(15.3%)及石油类的挥发(14.2%);在颗粒相中的总质量浓度为844.48~1372.62 ng.L-1,来源主要包括燃煤(51.8%)、汽油(38.1%)和柴油(10.1%)的燃烧等。BaP的EMC平均值(172 ng.L-1)远远超过我国污水排放标准(30 ng.L-1),且以颗粒相为主。不同地点采集的屋面径流中的PAHs质量浓度大部分表现出较明显的初期效应和时间变化,而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则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选取的2个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汇水小流域为代表,在2008—2009年共进行了4场降雨过程的雨水管网出口和下游受纳水体水质同步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制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其中悬浮物浓度高于城市污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略低于城市污水,但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木樨园小流域由于绿地面积比例小,道路面积比例大,城乡结合部地带环境卫生相对较差,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各污染物的EMC浓度比西蒲小流域高21.4%—246.5%.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雨水管网降雨径流中COD和总磷与悬浮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网降雨径流使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16.9%—541.7%,其中悬浮物、COD和氨氮升高幅度最大.增加城市绿地可明显降低降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长江上游泥沙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防灾减灾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对乌江流域主要水文站鸭池河站、乌江渡站和思南站的降雨-径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降雨-径流和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和双累积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降雨量、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随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历年输沙模数是鸭池河>乌江渡>思南.1980年以后由于实施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使得输沙模数大量减少.在年均径流模数相同的情况下,1971-1979年这一时期的产沙量要高于1961-1970年.从1971年开始输沙模数相对于径流而言出现趋势性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三个站点的双累积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既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方式、程度,也受制于流域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郭智  肖敏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环境》2010,19(7):1622-1627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江苏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5705.55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全P(TP)和速效K(AK)的总量分别为11.29、0.19和13.22kg·hm^-2,流失率分别为3.8%、0.21%和9.8%;径流水中全N和速效K质量浓度随距施肥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常规施肥处理而言,秸秆还田(T1)和还田减肥(T2)处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径流水中TN、TP和AK质量浓度,而且能够减少稻季养分径流流失总量,分别减少13.48%、17.55%,25.00%、31.25%和22.69%、53.48%,并降低养分流失率,分别达13.16%、-2.63%,23.81%、14.29%和22.45%、41.84%。  相似文献   

20.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少华  邱国玉  杨永辉  吴晓  尹靖 《生态环境》2006,15(6):1391-1396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SoilConservationServices)模型、SiB2(SimpleBiosphereModelversion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SnowmeltRunoffModel)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