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湖南、广西某As和Cd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草酸和EDTA为淋洗剂,研究其在污染土壤样品中的淋洗情况,探讨淋洗剂浓度、淋洗温度对淋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洗剂为0. 3 mol/L的草酸对As淋洗率最好,洗脱率达到90%; 0. 02 mol/L EDTA对Cd淋洗率最好,洗脱率达到70%;采用正交实验探讨了草酸和EDTA联合对土壤样品淋洗效果的影响,草酸和EDTA组合淋洗As和Cd的洗脱率分别为80%和50%。草酸和EDTA单一淋洗效果优于组合淋洗,草酸和EDTA在土壤重金属淋洗过程中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柱淋洗技术对模拟Cd污染土进行修复研究,探讨了单宁酸、柠檬酸在不同浓度、淋洗时间、复配体积比下对重金属进行单一、复合淋洗的去除效果,并比较复合淋洗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单宁酸和柠檬酸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单一作用时,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种淋洗剂对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步提高,均在12 h时达到最好效果,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59.08%、71.25%。实验同时证明,两种淋洗剂进行复合淋洗对重金属C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一淋洗,当单宁酸浓度为10.0 mmol/L,柠檬酸浓度为0.6 mol/L,淋洗剂体积配比为1∶3,淋洗时间为12 h时,复合淋洗效果最好,重金属去除率达到97.47%。土柱淋洗前后重金属形态分级结果表明:单宁酸、柠檬酸复合淋洗能有效去除酸可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的重金属Cd。  相似文献   

3.
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异位土壤淋洗法的流程、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了影响修复效果和费用的因素。并按淋洗方法和淋洗剂对土壤淋洗法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土壤淋洗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列举了典型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土壤淋洗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还有较大不足,今后需要在淋洗技术、淋洗装置与设备、新型淋洗剂,特别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天然螯合剂等方面加强研究,并通过与其他土壤修复技术的联用,提高土壤异位淋洗技术的实用性,使其得以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复合淋洗剂土柱淋洗法修复Cd、Pb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三氯化铁和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复合淋洗,采用土柱淋洗的方法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实验,研究了复合淋洗剂浓度配比、淋洗剂用量和淋洗次数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土壤淋洗前后Cd、Pb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化铁浓度为10 mmol/L,有机酸浓度为20 mmol/L时,淋洗率Cd为72.15%,Pb为30.26%,与使用单一淋洗剂相比均有大幅提升。复合淋洗剂能有效地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作用效果不明显;Cd比Pb容易去除是由于污染土壤中Cd的存在形态主要是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Pb的存在形态主要是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淋洗后土壤中Cd和Pb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治理已成为农业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镉污染治理为研究目标,以化学淋洗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淋洗剂的洗脱机理、淋洗效果和影响因素,推荐了适用于不同镉污染土壤的淋洗剂,并对现阶段国内外镉污染土壤淋洗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认为土壤镉污染复合淋洗技术的机理研究,淋洗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适用低渗透土壤的淋洗剂研发,淋洗下土壤及环境的变化研究,淋洗剂投放后土壤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生物表面活性剂、螯合剂、土壤缓冲剂的开发,以及开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等是未来镉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长沙某铬盐厂铬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采用振荡淋洗方法研究了硫酸-硫酸钠复合淋洗剂对铬渣污染场地Cr的淋洗效果,探讨了淋洗剂浓度、液固比和淋洗时间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以及淋洗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硫酸钠、柠檬酸、草酸、Na2-EDTA、硫酸、柠檬酸-柠檬酸三钠以及盐酸-氯化钠作为淋洗剂对总铬和六价铬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硫酸钠复合淋洗剂在浓度为0.4 mol/L,液固比为20∶1,反应时间为6 h,常温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佳淋洗效果,总铬和六价铬的浸出效率分别为70.35%和71.56%;另外,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该复合淋洗剂有效减少了铬渣中弱酸可提取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r的百分比,使得残渣态Cr的百分比增加,从而降低了Cr的活性,达到修复目的。淋洗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淋洗剂相比,硫酸-硫酸钠淋洗效果最好,其中的氢离子能与Cr~(3+)进行离子交换,而硫酸根能够有效地将钙与六价铬分离,对此高钙铬渣的处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砷污染土壤磷酸盐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淋洗修复技术是治理砷污染土壤的一种高效快速方法.本研究通过砷污染土壤批量振荡淋洗实验,筛选出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淋洗剂磷酸钾,系统分析液固比、淋洗时间、淋洗液浓度、p H对土壤中砷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磷酸钾的最佳淋洗条件.进一步以磷酸钾为基本淋洗剂,采用不同试剂和磷酸钾进行组合二步淋洗,探究最佳复合淋洗组合.结果表明,磷酸钾在浓度为0.5 mol·L-1、液固比为4 m L·g-1、淋洗时间为8 h及p H为4.3的淋洗条件下,单独使用磷酸钾进行淋洗时,土壤砷的去除率达到74.03%.当采用0.5 mol·L-1Na OH+0.5 mol·L-1KH2PO4进行复合二步淋洗时,可使土壤中砷的去除率提高到82.60%.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垃圾填埋场存余垃圾筛分后的腐殖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见的Cu、Zn、Mn含量高的问题,考察了EDTA、腐殖酸(HA)单一淋洗以及EDTA/HA混合淋洗的淋洗效果,使用响应面法对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处理后的腐殖土进行绿化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EDTA淋洗对Cu、Zn、Mn的去除率分别为29.63%、36.53%、33.75%,HA淋洗对Cu、Zn、Mn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25.46%、21.45%,EDTA/HA混合淋洗体系对3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43.14%、35.13%和24.32%,EDTA/HA混合淋洗体系提高了Cu的去除率。对淋洗后重金属的形态进行分析,与单一EDTA淋洗相比,HA的加入提高了可交换态金属的去除率,对可还原态金属的去除效果更为均衡,因此混合淋洗可降低腐殖土中残留重金属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淋洗剂浓度越高、淋洗时间越长、固液比越小、pH值越小,越有利于重金属的去除。当淋洗后腐殖土质量分数为50%时,测量黑麦草、长春花、千日红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发现试验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均小于规范值。  相似文献   

9.
四种生物质材料水浸提液对锌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在去除土壤中过量锌的同时达到保障土壤质量安全的目的,通过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洋铁酸模、淡竹叶、油菜花和枫杨等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在不同浓度、p H、时间条件下对锌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在25℃、200 r·min-1恒温振荡条件下,4种淋洗剂对锌的淋洗率随着淋洗液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淋洗率受p H值的影响且随着p H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淋洗时间对淋洗率影响较小.当4种淋洗液的浓度为4%、p H为5.0,振荡2 h条件下时达到最佳淋洗率,分别为48.33%、33.69%、49.82%和49.32%.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Pb(NO3)2污染的蒙脱石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振荡淋洗试验研究柠檬酸对蒙脱石黏性土中铅(Pb)的淋洗行为,探讨淋洗因素,如淋洗剂柠檬酸浓度、淋洗反应时间、pH值、离子强度、液固比对蒙脱石黏性土中Pb淋洗效果的影响以及Pb的淋洗动力学方程,并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柠檬酸淋洗前后受污染的蒙脱石黏性土中Pb的形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淋洗反应在6h达到平衡,最佳淋洗条件为柠檬酸的浓度为0.08mol/L、pH值为4、液固比为20∶1,离子强度对淋洗反应几乎无影响;双常数方程较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柠檬酸对蒙脱石黏性土中Pb的淋洗过程;受污染的蒙脱石黏性土中,Pb主要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的形式存在,采用柠檬酸淋洗后可以有效地去除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的Pb,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40%、89.78%、76.02%。  相似文献   

11.
水质硬度的测定方法很多,本研究选用离子色谱法和EDTA络合滴定法对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相对于传统的EDTA络合滴定法有干扰小,对环境污染少的优点,但水质测定的国标方法中没有该方法,因此建议可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质硬度。  相似文献   

12.
积分安培离子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碘化物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积分安培离子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碘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标准曲线采用双误差拟合法,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得出几种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长江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选择崇明岛为研究对象,采集22个浅层地下水样本和3个地表水样本,检测11项水化学指标及氢氧同位素.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Arc GIS空间分析、Piper图解和离子比例系数等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与离子空间分布,讨论控制浅层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和离子来源,探究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结果表明:崇明岛浅层地下水pH在7.30~7.94之间,整体呈中性硬水,36%为极硬水,围垦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程度较高;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有13种,以HCO3-Ca水为主,占样本数的27%,主要分布在崇明岛中部、西南部;从西部到东部阴离子由HCO3-向Cl-过渡,阳离子由Ca2+向Na+过渡,在围垦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HCO3-Na为主.研究显示,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崇明岛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能,并探讨了地下水中常见有机物及无机离子对其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对纯水中20mg/L的NO3--N的交换容量为55.91mg/mL,且去除速率较快,10min基本达到去除平衡;地下水中的腐殖酸类有机物对NO3--N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而常见阴离子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为SO42->CO32->Cl->HCO3-;针对徐州某水厂地下水的去除研究表明,通水倍数为500BV时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对地下水中NO3--N的去除率约为50%左右.综上,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可以作为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一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武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原因,以长江新城为研究区,于2019年7-9月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对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测试分析.基于水化学结果,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分析、矿物饱和指数等方法,揭示了长江新城的水化学演化过程和主要离子来源.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来源密切相关.地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同时还受一定程度的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主要离子来源受碳酸盐岩溶解沉淀控制,也存在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溶解作用的影响.地下水受生活污水和农业肥料施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美国戴安公司ICS-900型离子色谱仪研究粉煤灰吸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氨氮,用甲基磺酸溶液作淋洗液,通过对淋洗液溶液浓度和淋洗速度的优化,将NH;分离出来,并与纳氏试剂光度法做比较以分析其可行性。经实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离子色谱法的线性相关性高,调节淋洗条件,就能较好地分离出各种元素,且与钠氏试剂光度法测定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离子色谱法可替代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研究水中的氨氮。  相似文献   

17.
离子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是分析化学中应用较快的仪器之一。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对常见阴阳离子的高灵敏度,减少人为误差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卫生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其离子色谱方法已成为国家行业某些项目特别是阴离子项目标准检验方法。文章将探讨用离子色谱法来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应用MAGIC模型分析长江支流沱江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改进的集水区地下水酸化模型(MAGIC)对四川境内长江支流沱江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在只考虑酸沉降和土壤化学过程的情况下,模型模拟结果与沱江李家湾站1972—1990年测定的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吻合,初步认为酸沉降是导致沱江主要离子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地下水中氨氮的污染现状,主要阐述了吸附和离子交换法、折点加氯法和生物脱氮法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应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开发高效、经济、稳定、操作简便的氨氮脱除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运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及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乌梁素海周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乌梁素海与潜水均为微咸水,承压水为淡水;(2)乌梁素海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潜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和Cl-Ca·Mg型,由补给区到排泄区,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型向盐酸型演变;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Cl-Na型;(3)研究区地下水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的控制,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换是区域地下水中Na+富集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来源为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