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该研究于2015年夏季蓝藻暴发期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海河干流水域的营养水平及水质污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6种(属),其中绿藻门29种(属),蓝藻门13种(属),硅藻门8种(属),甲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各2种(属),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微囊藻、巨颤藻、小席藻和色球藻。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5 319.4×104个/L,蓝藻门种类对总平均丰度的贡献为95.67%;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7.87 mg/L,蓝藻门占总平均生物量的53.31%;海河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呈现一致性,从上游至下游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依据浮游植物丰度及3种浮游植物群落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域的水体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污染状态为中污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定期、小水体地稀释置换已暴发蓝藻水华的海河干流水体这一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方式,未对海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污染水平产生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于桥水库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分别对于桥水库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同步监测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建立了浮游植物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共计7门94种(属),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单角盘星藻(Pediastrum simplex)、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在43.14×10~4~330.59×10~4cells/L之间,生物量范围在0.35~2.60 mg/L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金、硅藻为主,夏、秋季以蓝、绿藻为主。夏、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高于春季,应防控于桥水库夏、秋季蓝、绿藻水华的爆发。RDA结果表明,水温、总氮是影响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海湖地处蒙新湖区,具有独特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同时为当地4A级景区,因此具备城市湖泊特点,成为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的天然湖泊。为揭示南海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该文筛选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结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对南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水体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南海湖浮游植物共有7门78属148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为蓝藻-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出由湖心区向周围递减的趋势,全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270×10~7~28.369×10~7cells/L,全年平均丰度为11.330×10~7cells/L。各季节不同功能分区水域评价结果表明,湖泊水体状态为重度富营养化。从浮游植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WT、pH、COD和TN是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密度随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故控制氮营养盐和有机质输入是改善南海湖水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建闸筑堤对湖泊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缺乏生态监测对比数据,对阻隔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响应特征缺乏足够认识.为探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趋势,选取了鄱阳湖典型阻隔湖泊——军山湖,于2007~2008年和2012~2013年对其浮游植物进行丰枯水期调查,重点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3属,主要由绿藻(种属数占47.2%)、硅藻(22.2%)、蓝藻(14.8%)、裸藻(9.3%)等组成.丰水期优势种属为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生物量百分比20.5%)、鱼腥藻(Anabeana spp.)(18.5%)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p.)(12.9%);枯水期优势种属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生物量百分比38.4%)、颗粒直链硅藻(Aulacoseira granulata)(15.2%)和微囊藻(10.5%).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主要由蓝藻(85.4%~87.0%)构成;丰水期生物量主要由蓝藻(45.0%)、甲藻(21.1%)、硅藻(15.6%)和绿藻(11.5%)组成;枯水期生物量则由隐藻(38.2%)、硅藻(31.3%)和蓝藻(21.1%)组成.与2007~2008年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比,主要变化趋势有:①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蓝藻-甲藻,蓝藻绝对优势型;枯水期,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隐藻-硅藻-蓝藻,隐藻绝对优势型.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由2007~2008年的2.66×106cell·L-1上升至2012~2013年的6.77×107cell·L-1,生物量由2007~2008年的0.72 mg·L-1增加至2012~2013年的12.30 mg·L-1.总之,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贫营养型的甲藻比例减少,金藻消失,富营养型的蓝藻和隐藻增加.因此,通过建闸筑堤对湖泊进行人为阻隔后,湖区水体交换时间的延长,水流流速的变缓等水文条件的改变均促进了浮游植物富营养指示种在军山湖湖区内的生长聚集.  相似文献   

6.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3、5、7和11月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1属,主要由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组成.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值7482×104 cells/L,3月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栅藻;5、7、11月均以蓝藻门占优势,优势种均为微囊藻.对31属浮游植物与10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电导率、DO、TN、TP、CODMn是影响滇池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蓝藻能适应较高氮磷营养盐,还受到电导率、CODMn、DO、pH值影响;绿藻能适应高的水温、pH值和CODMn,同时受到氮磷营养盐、DO、电导率的影响;硅藻能适应高的pH值、CODMn,还受到氮磷营养盐、水温、DO、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2010年6—12月对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11项水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调查区域内的54种浮游植物和11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8属103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绿藻为主,硅藻其次;藻类细胞密度季节差异大,7月最高,为8.04×106cells·L-1,12月最低,为2.23×105cells·L-1,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为夏季的蓝藻和绿藻向秋季的隐藻、蓝藻、绿藻,以及冬季的绿藻、硅藻转变,剑潭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较蓄水初期有加剧趋势,且富营养程度夏季比冬季严重.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TP是影响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海河干流汛期富营养化状况,于2013年8月对海河干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5门37种(属),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颤藻属(Oscillatoria sp.)、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3.00~12 021.00×104 cells·L-1,生物量范围为4.01 ~45.70 mg·L-1,以蓝藻为主,海河干流处于重富营养状态.RDA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是显著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控制营养盐的输入是防治海河干流蓝藻水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和2006年6月对苏州平原河网区57个浅水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2属7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54.88×104cells·L-1,硅藻门丰度占总丰度的62.3%;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 704.28×104cells·L-1,蓝藻门丰度达93.5%.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对调查范围内的57个样点62属浮游植物与11个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NO-3-N和TN是影响苏州平原河网区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冬季,pH、NH+4-N及TP也是主要的影响因子;浮游植物中硅藻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绿藻能耐受较高的高锰酸盐指数、氮磷营养盐和TOC浓度,而蓝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淀山湖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5~10月淀山湖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的观测结果,对水华高发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特点及优势种交替过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这一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蓝藻在密度上、绿藻在种类上占优势.水平分布上,西部和西南部的蓝藻密度值和种类数较高.总密度最高峰出现在9月,其值为23.40×107cells.L-1,其中蓝藻数量占90.3%,各样点间总密度差异显著(ANOVA,P<0.05).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藻类逐步成为优势种并形成水华.水温与pH是影响水华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微囊藻受风向影响容易向下风向水域聚集形成水华.淀山湖中部和西部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差,水华暴发时,全湖多样性指数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12.
潘家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5-11月对潘家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密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潘家口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9种4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共2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1.22%;其次是蓝藻门,共8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9.51%。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且以绿藻门占绝对优势,5-7月优势种为小环藻、针杆藻和衣藻,8-11月优势种为假鱼腥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4.74×106~8.24×107cells/L之间,8月份细胞密度最大,6月份最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分别在0.01~1.97和0.01~0.94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2013年4月、8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核心区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密度进行调查,并利用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区域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34科67属118种,春秋两季物种数较多,夏冬两季物种数较少.优势种为蓝藻门小席藻( Phormidium.tenue)、绿藻门小球藻( Chlorella.pyrenoidosa)、硅藻门变异直链藻( Melosira.varians).区域浮游植物密度为3.5 ×105 cells/L,Shannon-wiener指数为2.32,Margalef指数为1.0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4,水质为寡污-中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于2008年9~11月,对贵州红枫湖进行了每周一次采样监测,选取浮游植物及总磷、总氮、氨氮、pH值、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透明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调查和研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2种,隶属于5门23科40属,浮游植物丰度在3.828×106~210.2375×106cell/L之间,生物量在1.310~26.965mg/L之间,其中蓝藻占总浮游植物丰度的95%,占总生物量的56.7%,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 Kutz)为绝对优势属。Ⅰ~Ⅲ库区藻类Marg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459、3.681和3.9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藻类种类数、细胞密度对数与水体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d与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的正或负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在轴1上达到0.967,隐藻主要受水温、总磷的影响;硅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水温;蓝藻、绿藻与氮磷营养盐、pH值表现出明显正负相关性。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评价水体为富富营养至重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探究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9~10月(秋季)和2019年7~8月(夏季)对上海中心城区、新城镇和农村地区河道总计44个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种类均以绿藻门为主,其次为蓝藻和硅藻;浮游植物密度以蓝藻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均是夏季秋季,分别高出24%和2.77倍,硅藻门种类略微上升,而裸藻门种类稍微下降;秋季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优势度明显(Y=0.16),而夏季则无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②各地区浮游植物种数无明显变化;浮游植物密度和蓝藻门密度均呈现农村新城镇中心城区的规律,秋季3个地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夏季农村所有浮游植物和蓝藻门密度显著高于中心城区(P0.05),分别高出1.82和1.93倍.③蒙特卡洛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分别为透明度(SD)、总磷(TP)、总氮(TN)、浊度(Turb)和TN、 Turb、 SD、 pH.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秋季新城镇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Turb、 TN和TP的影响,农村河道则主要受SD的影响,而夏季新城镇和农村河道浮游植物均主要受TN、 Turb的影响.两次调查时中心城区浮游植物的影响因素均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探讨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2014年9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9月共采集浮游植物26种,隶属于6门18科24属,其中蓝藻6种,绿藻10种,硅藻6种,隐藻2种,甲藻1种,金藻1种。9月总生物量10.36mg/L,总密度4.25×107个/L。丹库总生物量大于汉库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2011年5月对舟山典型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45属102种。其中蓝藻门2属4种,占3.92%;绿藻门1属2种,占1.96%;硅藻门38属89种,占87.26%;甲藻门4属7种,占6.86%。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波动在2.65×104/L~3.73×104/L之间,平均值为3.04×104/L,并且在春季(5月)最高,夏季(8月)次之。主要优势种有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和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其中夜光藻的丰度达4.9×103/L,佛氏海线藻达2.7×103/L。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硅藻一直占据优势,朱家尖、桃花岛、东极和嵊泗的硅藻种类分别占95.2%,82.1%,81.3%和86.9%。通过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可认为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明显,群落结构稳定。研究还表明,水质优良程度为嵊泗>东极>朱家尖>桃花岛。  相似文献   

18.
谢斌  张硕  李莉  张虎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21-129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3年进行了春(5月)、夏(8月)、秋(10月)3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97种,占总种数的84.3%,甲藻门次之,共16种,占总种数的13.9%,蓝藻门1种,绿藻门1种.人工鱼礁区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大于对照区(p0.05),而种类数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在秋季最大,夏季最小,而均匀度J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海州湾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种类数秋季达到36种,丰度在秋季也达到最高为19.68×104cells·m-3,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5).应用Canoco5.0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TN、Si O2-3-Si和T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其次BOD5和NH+4-N也对浮游植物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小型藻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文  朱津永  张克鑫  万莉  陆开宏 《环境科学》2015,36(4):1309-1316
对小型藻华水体进行密集采样调查有利于揭示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3~10月对一小型藻华池塘进行为期30周的逐周跟踪调查,监测其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PRIMER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求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4种(属),细胞丰度在0.28×108~6.11×108cells·L-1之间;浮游动物55种(属),个体数量在26~2.5×105ind·L-1之间.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主要为蓝藻和绿藻,且随季节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该过程可分为绿藻和隐藻共存期、绿藻和蓝藻共存期、蓝藻优势期这3个阶段.生物-环境相关性分析发现p H、水温、光照、总磷及轮虫、桡足类的数量是影响该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且相比于浮游动物,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力或更强.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不同磷形态对沉积物-水界面浮游植物增殖及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以九龙江北溪西陂水库沉积物-上覆水体(水体藻类丰度为7.2×10~4cells·L~(-1),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分别占藻类丰度的49.16%、32.40%、17.32%)为研究对象,磷源包括:无机磷(NaH_2PO_4·2H_2O)、有机磷(单磷酸腺苷,AMP)、SMT方法提取沉积物总无机磷(SMT-TP)、鲜沉积物(Sediment)和野外原水(OW).结果表明,无机磷和有机磷(N∶P=20∶1)培养组对藻类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无机磷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为以蓝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藻类丰度的76.67%和23.34%;有机磷组中浮游植物群落则演替为以绿藻为主,占藻类丰度的92.51%.在低磷组(N∶P=25∶1)、野外原水(N∶P=17∶1)、SMT-TP组(N∶P=10∶1)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硅藻、绿藻和蓝藻演替为以蓝藻和绿藻为主,与无机磷组结果趋于一致.而鲜沉积物(N∶P=10∶1,含有无机磷和有机磷)组群落结构演变为蓝藻占优势,所占比例为71.80%.该结果表明,磷的形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模拟环境无机磷组、有机磷组和SMT-TP培养组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降低的趋向,硅藻逐渐消失;而野外原水和鲜沉积物组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稳定,硅藻仍然存在,表明自然环境中其他元素调控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鲜沉积物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演替为以蓝藻为主,暗示沉积物对蓝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