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我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征,选取2005-2019年国内852起重特大事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Python编程语言针对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年份、季度、月份、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地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国内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在不断下降;第四季度发生重特大事故最多,而第三季度平均每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重特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随月份显示出反复波动的趋势,均呈现3个"^",形;工作日期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数量最多,非工作日平均事故率最大;国庆节是重特大事故发生最多的节假日;贵州、湖南、山西、云南、河南等省份"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加强安全和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漫湾水电站大坝上下游11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中的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和金属元素Al、As、Cd、Cr、Cu、Mn、Ni、Pb、Zn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Mn、Ni、Pb、Zn的平均年含量分别为31.88、0.80、63.26、32.55、607.81、32.11、36.54、132.29 mg·kg-1,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相比,重金属元素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Cd和As比其他金属元素污染重,处于中-强度污染状态.在大坝上游干流中靠近大坝的断面环境风险最高,支流断面风险水平普遍低于附近的干流断面,大坝下游断面的风险值明显低于大坝上游断面.干流沉积物重金属蓄积明显受大坝建设影响,支流则受其上游区域人类活动和大坝建设的共同影响.营养元素在村庄聚集区和坝前地区含量较高,干流断面含量高于临近的支流断面,表明大坝建设和库区居民生产生活共同影响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分布.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表明,毒性较高的重金属元素Cd、As、Pb可以聚为一类,而且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与OM呈正相关关系.虽然沉积物的有机污染在大部分地区呈现清洁或较清洁的水平,但是有机质可以吸附Cd和As,对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对区域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环境风险分区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有效工具.本研究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综合考虑了水系流向、水系级别及水质等因素,以1 km×1 km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对长江经济带开展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3348.9 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0.16%;较高风险区面积为26030.7 km~2,占比1.27%;中风险区面积为97971.1 km~2,占比4.79%;低风险区面积为1916838.7 km~2,占比93.77%;②从沿长江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面积沿长江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重庆市中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东部、江苏省中西部、浙江省北部、上海市西部等地;③从沿长江主要支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南段、乌江南段、汉水东段、湘江北段、赣江北段等.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启动运行效能与互营丙酸降解菌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以稀释的玉米淀粉生产废水为底物,考察了UASB启动期的运行特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了互营丙酸降解菌群(丙酸氧化菌和产甲烷菌)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在进水COD 2000mg/L和水力停留时间(HRT)24h条件下,经过38d的连续运行,COD去除率达到了91.9%.当HRT分阶段缩短至8h时,比产甲烷速率达到了315LCH4/(kg COD·d),且形成了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qPCR检测结果表明,至少有5种已鉴定的丙酸氧化菌存在于UASB反应器中.Pelotomaculum propionicum为接种污泥中的主要丙酸氧化菌,约占检测到丙酸氧化菌总数的45.7%.它的数量随着HRT缩短不断减少.而Syntrophobacter sulfatireducens和S.wolinii的数量随着HRT缩短不断增加,并在启动完成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103,5.5×103个16S rRNA基因拷贝数/ng DNA,演替成为成熟颗粒污泥中的优势丙酸氧化菌群.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rcina为接种污泥中的主要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其数量随着HRT的缩短而逐渐减少,而Methanospirillum和Methanosaeta的数量随HRT的缩短逐渐增加,成为成熟颗粒污泥中的优势产甲烷菌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腐蚀加速试验,研究航空电连接器在某岛礁环境下的腐蚀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航空电连接器腐蚀后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方法 根据该岛礁环境特点,设计腐蚀加速试验环境谱,基于此环境谱开展腐蚀加速试验,观察不同试验周期航空电连接器的腐蚀形貌,测量其接触电阻,研究腐蚀机理。然后设计电路,测量方波信号通过不同腐蚀程度电连接器的波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腐蚀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结果 5个腐蚀循环周期后,电连接器插针表面开始出现微孔,接触电阻位于3~11m?;10个周期后,插针表面微孔数量增多,且坑蚀变深变大,接触电阻位于7~19 m?;15个周期后,插针表面部分镀金层脱落,接触电阻位于15~36 m?。电连接器腐蚀程度越深,信号相位差、上升时间和过冲的测量值就越大;信号频率增加,这3个测量参数也相应变大。结论 盐雾和交变湿热加电应力环境对航空电连接器接触表面腐蚀作用明显。潮湿盐雾侵入电连接器内部是导致接触电阻升高的直接原因。接触电阻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腐蚀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当接触电阻较小时,电连接器腐蚀程度越大,信号失真就越明显;信号频率越高,信号失真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刘琦  王冰 《安防科技》2004,(8):34-35
尽管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但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各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为了解决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监察,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是提高监管监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监管监察能力的具体举措。建设的目的是围绕加强灾害事故的鉴定分析、灾害预防、安全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等。  相似文献   
7.
航空电连接器海洋环境加速试验与腐蚀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加速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研究航空电连接器在南海岛礁服役条件下的失效行为和腐蚀机理.方法 根据典型航空装备南海服役环境数据,设计海洋环境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基于此环境谱开展航空电连接器在实验室加速试验条件下的外观腐蚀、接触电阻、绝缘电阻和耐压强度的变化行为和机理研究.重点分析接触电阻变化原因,并基于水平集方法,建立插针插孔结合处的COMSOL有限元腐蚀仿真模型,模拟和验证接触件的腐蚀行为和机理.结果 3种规格的电连接器均发生壳体腐蚀,但程度不同,其中不锈钢壳体电连接器壳体腐蚀最轻,但壳体内部金属卡圈腐蚀最严重,其接触电阻波动最大.所有电连接器的耐压强度和绝缘电阻均有明显减小.结论 导致接触电阻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插针和插孔结合处的毛细区内发生了严重腐蚀.有限元模型复现了腐蚀界面发展和腐蚀产物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方面的技术保障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监察,必须建立各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的目的是围绕加强灾害事故的鉴定分析、灾害预防、安全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等。就省级企事业中非矿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作了初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各级工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一、寒冷环境下的防水、防尘相关标准现实来讲,虽然摄像机面临的外界环境复杂,但相比而言,极端温度或化学腐蚀性气味的环境相对较少,雨水和风沙才是对监控摄像机影响较大并且普遍存在的,对于生产商而言,产品应该切实满足客户最大化的需求,才能获得更高的忠诚度,但是什么样的产品标准才能满足防水的使用需求呢?  相似文献   
10.
天然酶作为一种绿色催化剂,能够介导水体中酚类污染物形成酚氧自由基中间体,随后这些活性中间体通过共价偶联机制生成大分子聚合产物.纳米金属氧化物(N-MOs)兼具纳米材料和天然酶"双重身份",有望克服天然酶稳定性差、难回收、易失活和价格昂贵等缺点,高效地催化氧化水体中酚类污染物的转化.本文概述了两种天然酶(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的基本性能及其催化偶联酚类污染物转化的作用机理,系统地探讨了N-MOs的纳米特性及其模拟天然酶催化氧化底物的显色反应、作用效能和影响因素,并阐释了N-MOs作为纳米酶催化氧化酚类污染物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拓展和开发新型、有效地纳米酶在环境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