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胶州湾沿岸的7个取样点采集黄渤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壳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以及数理统计,结果表明:双壳类壳体中Cr、Cu、Zn、Hg、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33,1115.37,4845.81,6.89,19.47和366.06)×19-9,含量顺序Zn> Cu > Cd>Cr>Pb>Hg,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顺序基本一致;三类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多数重金属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高,而在褶牡蛎、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低;三类双壳类壳体对重金属具有相似的富集趋势,对Zn和Cu累积明显,富集系数达102数量级,其次为Pb,富集系数介于10~20之间,Cd的富集系数最低,小于10.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石油烃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0-97-1991-12期间,监测了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计算了沿岸软体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本底值为3.47-19.7mg/kg,用本底值的上限作为评价标准,对沿岸贝类的石油污染状况,按污染程度做了海区划分,结果是大连湾,长江口,锦州湾的经济贝类是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防城港5个站位——北仑河口、万尾金滩、白浪滩、防城港西湾和企沙潮间带生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集研究区域12种潮间带的生物——文蛤、白贝、毛蚶、青蛤、牡蛎、波纹巴非蛤、斧蛤、菲律宾蛤仔、招潮蟹、短指和尚蟹、沙蟹和长足长方蟹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5个站位的所测生物体内总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21,13.29,10.20,8.11,8.43 ng/g。其中,总汞含量最高值为北仑河口招潮蟹81.67 ng/g,最低值为白浪滩的文蛤1.96 ng/g;蟹类甲壳动物对汞的生物累积明显高于双壳类软体动物,所采双壳贝类样品中的总汞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限定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重金属在海洋中所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近年来国际上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海洋生物对重金属富集机制的研究,材料以软体动物双壳类为最多,而环节动物多毛类的齿吻沙蚕迄今还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本文是作者对英国泰恩TYNE河口洪齿吻沙蚕Nephtys hombergi Savigny富集锌、铜和铁研究的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5.
用河蚬监测J河汞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壳类软体动物活动性小,生活史长,个体比较大,且对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都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提出用此类动物作为监测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对重金属的监测报导比较多的是研究紫贻贝(Mytilus edulis)在河口、海湾和沿海地区对锌、铅、铜、汞等含量的富集情况。认为动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明显的与环境中的相应含量有关。有人研究蛾(Patella vulgata)对海水中镉的吸收、富集,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关于淡水双壳类动物对污染物质的富集研究报导的很少。有人在英国太晤士河测定一种河蚌(Anodonta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双壳类微核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微核测试监测水体的遗传毒性效应,是1986年以来才在国内外建立起来的一项短期、快速、经济的,并能在现场进行监测的测试系统。本文再次报道了在中国南海沿岸对12个牡蛎养殖场的养殖牡蛎外套膜上皮细胞的微核检测结果,与此同时,还对国外有关文献进展情况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等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肌肉中重金属镉、铅、铜、铬和汞的测定及其评价,认为我图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没有受到镉、铜和汞的污染,铅仅在部分海域对鱼有轻度污染,而铬对鱼的污染相对较重,最大值超过食品卫生标准2.5倍,达到1.26×1 0-6(鲜重)。  相似文献   

8.
在繁多的海洋底栖生物中,以蛤蜊、牡蛎、贻贝等双壳软体动物(Bivalve mollu-scs)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能力最强。上述动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活动性小,生活海域相对固定,能较好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海洋双壳软体动物普遍具有可食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通过监测该种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物富集程度,不仅可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情况,而且可掌握海洋污染对沿海居民健康潜在的危害。因而,双壳软体动物被国内外环境科学工作者试为较理想的海样重金属富集指示生物。国内,将贻贝作为海洋污染鉴测使用的“标准物质”,已于1989年通过了部级鉴定。  相似文献   

9.
大连近岸海域双壳贝类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大连近岸海域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紫贻贝(Mytilus edu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赤贝(Arkshell)、牡蛎(Oyster)等双壳经济贝类体内Pb、Cd、Hg、Cr、Cu、Zn、Mn、Ni等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虾夷扇贝中重金属存在组织间差异性,Cd、Cu在闭壳肌中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Cr、Ni在各组织间差异较小;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Zn、Cu在牡蛎中含量相对其他贝类较高;调查海区内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大多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卫生要求,部分双壳贝类品种Cd、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场食用鱼和贝类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以高氯酸 -硝酸消化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广州石牌市场食用鱼类和双壳贝类的Cd、Pb、Cr、Ni、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 ,双壳类对重金属积累的能力高于鱼类。鱼类不同组织器官对各种重金属积累能力明显不同 ,有毒重金属元素Cd、Pb、Cr和Ni主要分布于鳞片、鳃中 ,其食用部分中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PHNSO”和“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具安全的食用价值。但贝类的Cd含量已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其中牡蛎的Cu和Zn含量则略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 ,其食用价值受到严重威胁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海域经济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调查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域鱼类、是类、蟹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等5大类经济水产品中的Cu、Pb、Zn、Cd、Cr和Ni。研究结果表明,各类生物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重金属在鱼虾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其栖息水层有关;除肉食性鱼类的Cd含量较高小,不同食性鱼类重金属含量间的差异不显著;近海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与河口咸淡水鱼类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鱼类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游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 24.26, 64.27, 59.66, 67.91, 30.57m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黄、渤海区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污染水平,本研究于2020年5月和10月在黄、渤海区沿海11个中心渔港采集水样,分析了Cu、Zn、Pb、Cd、Hg和As 6种重金属的浓度及污染特征,探讨了其主要来源,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休渔期Cu、Zn、Pb、Cd、Hg和A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26~4.46 μg/L、4.10~22.72 μg/L、1.18~16.76 μg/L、0.54~7.80 μg/L、0.02~0.08 μg/L和0.02~0.86 μg/L;捕捞作业期分别为0.60~4.62 μg/L、4.92~10.61 μg/L、0.16~2.95 μg/L、0.14~2.95 μg/L、0.03~0.11 μg/L和0.16~1.37 μg/L,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各渔港的Cu、Zn、Pb、Cd、Hg和As浓度均值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四类标准;黄海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略低于渤海地区,与我国东海地区和南海地区相比,黄、渤海区Cu、Pb和Cd浓度处于较高水平,Zn和Hg浓度处于中等水平,A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发现,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Zn和As来自陆源,Cu来自陆源和船舶防污漆,表层海水Pb与大气沉降和燃料尾气有关。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处于自然本底范围,且生态风险指数(ERI)值(0.84~1.45)也都属于生态低风险和无风险类别,但Cu、Zn、Pb和Cd的危害系数(HQi)大于1,属于潜在关注指标,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基本服从"粒度律",即随着沉积物的粒度变细而含量增高;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是高值区分布于中国台湾岛东侧和大陆近岸区域,低值区分布于东部及北部浅海大沙滩区;分析该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采用无量纲分析,提出了重金属集散规律的多因子控制关系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系数α、b及相关系数r:rZn=0.82,rCu=0.91,rPb=0.90,rCd=0.89,rHg=0.80,rCr=0.87.  相似文献   

16.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 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 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 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17.
渤海江豚体内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了重金属在渤海江豚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力渤海江豚的保护、渤海海域的污染及海兽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1990年于辽东湾采集了10头江豚标本,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ICP)分别测定了其皮肤、骨胳、肌肉、肝脏、肺、肾、心、胃、肠、胰、脾、肾上腺及生殖腺等13种组织器官中铜、镉、锌、镍、钴、铁、铅等14种元素的含量。大部分元素在肝脏中呈现高积累,但在肾脏中以镉的积累为最高,渤海江豚体内重金属的浓度总体上比黄海江豚的高。组织中铁的浓度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刘洋  林彩  陈金民  林辉  林龙山  李渊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3):401-406, 416
以2019年夏季采自南海的11种游泳动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体内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的含量,并评估了上述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均符合国内相关污染评价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依次为Zn>Cr>As>Hg>Pb>Cd>Cu,虽然个别物种的部分元素达到轻度或中度污染水平,但生物体内7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评价均属于无污染状态。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膳食暴露风险、非致癌与致癌风险都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夏季游泳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较低,几乎不存在人类食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根据1997~2004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As、Cd、Cu、Hg、Pb、Zn)及有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控制其分布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以及8 a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中As、Cd、Cu、Hg、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078、1.41、0.0036、0.37、6.21μg/L.8 a中重金属除Zn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它元素变化较小.重金属的分布模式与离岸距离有关,即除Pb外,在离岸较远的南黄海中部地区含量较低,而近岸海区则普遍较高,这种分布模式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的影响.对于重金属在局部海区的分布,亦存在其它控制因子,如Pb受大气沉降影响较大, Cd与海水盐度和pH密切相关, Hg受海水中有机碳浓度影响较大,沉积物再悬浮影响着As的浓度与分布, Cu、Zn则典型地受到了径流和排污的影响.8 a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均值皆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I)分析2003年6种重金属的叠加生态效应,结果显示海水总的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较可发生重金属生态危害的ERI值小一个数量级,这从重金属的角度说明南黄海海水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Cr、Hg、As进行了化学测试分析,并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d、Pb、Zn的含量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Cr、Cu、As的含量在大部分区域也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仅在局部区域为二类沉积物区。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As,As在局部站位表现为中等单因子污染,Cr在研究区只有一个站位为中等单因子污染,其它重金属为低单因子污染,重金属总体污染低。另外,研究区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低,总的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