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章根据2011年广州市环境统计数据以及企业调研数据,参照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及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计算出广州市重点工业源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六大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 644万吨。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州市重点工业源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特征与区域分布特征,并确定了广州市减排二氧化碳的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分解模型,将工业COD和工业SO2减排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根据模型测算了2006~2009年各种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值为58.68%,即经济规模扩张增加工业COD和工业SO2排放,结构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63%、-49.34%和-29.79%,即促进工业COD和工业SO2减排;分行业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迅速,需要严格控制其发展速度;化学纤维制造业的COD产生强度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SO2产生强度升高,需要加强清洁生产控制;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COD去除率和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SO2去除率降低,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控制.  相似文献   

3.
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文章综合考虑环境、资源和经济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环境污染类因子、资源消耗类因子和经济类因子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模型,并对2013年中国工业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指数建模简单,可将各类影响因子纳入模型中。将该指数用于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评价结果可靠。22013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等5个行业属于增长粗放型行业,应对其进行限制和约束,其余行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工业行业始终是我国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本文利用强度指标和绿色贡献指标,结合箱线图等方法对我国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工业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强度和COD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年水耗和COD排放的行业分配差异仍然存在;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行业的绿色贡献值均小于1,属于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徐毅 《环境保护》2014,(20):54-57
在环境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排污收费标准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控制排污总量的目的。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间排污效率不均衡性十分显著,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排污效率较高,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采矿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污效率较低,由此证明我国实行效率差异化排污收费标准具有现实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实行差异化排污收费标准的政策建议:根据排污效率高低实行累进制收费标准,以应纳增值税额与排污量的比值对排污主体的排污效率进行等次划分,扩大污染当量参数核算范围,进一步完善污染当量参数计算体系。  相似文献   

6.
工业是城市能源活动CO2排放的最重要部门,核算工业部门CO2排放以及合理的减排情景分析是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内容。该研究以区域终端消费电热力产品CO2排放系数为基础,建立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核算方法,比较了终端法和直接法核算2007年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行业分布和排放强度的差异,分析了影响工业CO2排放的主要因子和各情景下工业CO2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厦门市工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7 940 kt CO2,排放强度为1.182 t CO2/万元GDP,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影响排放强度的主要因子为行业能源消费强度、电力能源结构、工业能源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采用终端法核算的厦门工业能源消费CO2排放行业结构与直接法核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建立的CO2减排潜力估算方法,预测在规划情景和理想情景下,2015年厦门市工业CO2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30.4%和41%,在工业增加值为1 500亿元情景下,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2 358和10 475.9 kt CO2,比2007年增长55.4%和31.7%。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各行业SO2、NOx和烟粉尘的排放数据为基础,利用假设抽取法和投入产出价格模型,计算了各行业的需求排放、产出排放和净转移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重点行业减排后对整体行业需求排放的影响,并计算了重点减排行业污染成本内部化造成的价格传导影响系数.结果显示,2014年电力热力燃气供应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延压业这3个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净转出量最大;在这3个行业同时减排15%的情景下,SO2、NOx和烟粉尘这3种污染物的减排量可以分别达到中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的62.12%、72.65%和67.11%;电力热力燃气供应业作为大气污染物减排影响最大的行业,如果将其污染成本内部化,其生产产品的价格会对其余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水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产品、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延压业和非金属矿制品业的价格影响较大,总价格传导影响系数分别为0.272、0.151、0.148和0.131.因此,建立合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分摊机制一方面可以补贴基础转出行业的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激励其他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对电力等基础工业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开展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研究,对于落实碳减排承诺、完善碳交易体制、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郑州市2013年181家工业企业的基础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和配额分配模型,开展不同行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和配额分配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极不均衡且与碳排放总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类型不尽相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高(5.4115 t/万元),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强度最低(0.0046 t/万元)。(2)不同行业单位用地碳排放量、单位劳动力碳排放量差异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单位用地碳排放及单位劳动力碳排放明显高于其他行业。(3)碳排放综合绩效表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绩效最低,汽车制造业的碳排放绩效最高。(4)不同行业因综合绩效的差异获得与基准年碳排放不同增减比例的配额,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获得的配额最多,化学纤维制造业获得的配额最少。通过碳配额分配模拟,郑州市整体减排18.206万t,减排比例为5.56%。(5)建议完善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并试点实施以碳排放综合绩效评价为基础的行业配额分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是碳减排政策制订的基础,从消费视角进行行业碳排放研究日趋重要.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生产和消费视角解析了辽宁省2007年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生产视角碳排放量行业集中度高,该视角碳排放总量的78.73%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其他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造成行业生产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消费视角下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3.79%集中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其他行业;上游供应行业的间接碳排放是造成消费端排放的主体.从碳排放强度来看,生产视角下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性较大,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9.17 t/万元;消费视角下行业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性较小,均低于3 t/万元. 最后针对不同视角下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提出了相应对策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采用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化模拟了在现有产业技术条件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潜在影响. 结果表明,《计划》项目实施:①将拉动我国GDP累计增加20 570×108元,非农就业岗位累计增加260×104个,起到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作用;②将直接带动环保装备制造、建筑安装、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技术改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关联间接带动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不含塑料和橡胶,下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③将累计新增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21.3×104、96.0×104和60.7×104 t,年均新增排放量相当于预期减排能力的3.8%、2.2%、2.2%,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等5个行业;④将累计新增煤炭、水资源消耗量分别为1.6×108和108.2×108 t,二者的年均新增消耗量相当于2010年消耗量的1.05%和0.36%,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 未来应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火电、钢铁等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污染治理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从产品供给角度减少大气治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取浙江省10个主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主要工业行业经济变量与环境变量间的关联系数,以探究不同工业行业构成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主要工业行业与环境污染的综合关联度水平整体较高,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大.主要工业行业中,纺织业的综合环境关联系数最大,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最高.另外,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关系最为紧密的行业是纺织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关系最为紧密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关系最为紧密的则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2.
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云南省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利用云南省多年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和其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环境质量关联程度最大,是影响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  相似文献   

13.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云南省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利用云南省多年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和其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环境质量关联程度最大,是影响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1年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等5个资源型地区的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8个高碳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估算绿色生产率,并从济发展水平、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市场因素等4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资源型地区高碳产业绿色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具体因素,结果表明(1)不变价人均收入和GDP增长率显著促进绿色TFP、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的增长;(2)要素投入结构和工业产值占比对绿色TFP、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正,但是并非都在10%及以上的显著水平显著,同时国有企业比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3)净出口占比对绿色TFP、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的显著影响为正,但是政府干预和财政分权不利于绿色TFP、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的增长;(4)能源价格显著促进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绿色TFP增长,而物价变化对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绿色TFP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榆林市依托丰富的煤气油盐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支柱产业。本文尝试建立一套评价行业发展的环保绩效体系,评价五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环保绩效,并从环保角度给出产业发展优先序列,为榆林市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核算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评价行业部门的协同降碳效应和降碳潜力对河北省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EIO-LCA模型计算各行业直接和隐含碳排放量,构建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分析行业的协同降碳效应,建立降碳潜力模型评价各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直接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产生最多的隐含碳排放量;(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产生的隐含碳排放最多;(4)部门之间基于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其他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储运业和邮政业始终处于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产业协同降碳减排的关键部门;(5)煤炭、金属、电力等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产业的降碳潜力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废水排放使我国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剖析工业废水排放变化驱动机制,应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其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3种效应. 结果表明:1992—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整体上呈先降后升的二次抛物线趋势. 其中,1992—2002年工业废水减排498583×104t,由工业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贡献值分别为1829988×104、206807×104和-2535378×104t;2002—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333826×104t,相应地,3种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1470045×104、-66094×104、-1070126×104t. 规模效应是造成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工业废水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结构效应多表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表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倾向于减小污染但贡献不大. 规模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为减少这些部门的废水排放,可通过政策减缓经济规模的扩张趋势;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可通过鼓励重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减排工业废水的目标;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为实现工业废水减排,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唐志鹏  郑蕾  李方一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0):1651-1663
论文基于200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结合线性规划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出口结构优化。结果表明:2007—2010年需要提高服务业和农业的出口比重,同时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的出口比重,通过以上结构调整达到最优出口结构,可以实现在不增加碳、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基础上促使全国GDP分别提高6.84%和8.17%。东北区域、黄河中游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大西南区域和大西北区域需要降低的出口部门较多,且多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北部沿海区域需要提高的出口部门较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10年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和大西北区域的总体出口结构优化度比2007年有所提高。在八大经济区中,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由于区位优势,其出口结构整体优化度相对较高,而东北区域则最低。地理区位对于区域出口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特性和分布规律,文章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筛选确定了主要污染物,并重点分析了研究区主要污染物行业和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石油类和挥发酚;这4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排放区域为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行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上升幅度在70%~90%左右;生产排放系数下调10%的减排效果为8.76%,下调15%带来的可能减排效果为13.14%。通过行业减排目标控制的减排政策效果不太显著,但随着政策目标的严格程度上升有所改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差异化行业减排对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