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吉林省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监测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物总计检出18种,5种检出率大于50%。其中,三氯甲烷检出率最高,达到85.7%,质量浓度高达0.217mg/L,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限值(0.06mg/L)。(2)地下水污染指数表明,10种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淋溶迁移性。(3)以三氯甲烷为典型污染物,14个采样点中,非致癌风险指数均未超过1,12个采样点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0~(-6),不在可接受范围。主要暴露途径为饮水摄入。  相似文献   

2.
结合潜在危害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筛选大武水源地地下水典型污染物。鉴于潜在危害指数法不考虑污染物的环境浓度,将潜在危害指数作为综合评分法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引进污染物的检出频率、生物降解性、生物累积性、研究区是否有污染源检出、是否为环境激素、是否为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优先有机污染物、是否为中国优先污染物、是否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指标,计算不同污染物的综合得分,再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典型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大武水源地地下水典型污染物为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四氯化碳和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在沱江流域上游区域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来源和风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了沱江流域上游区域重要支流及干流地表水、地下水,重要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共34个采样点18种PCBs单体浓度,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PCBs均未检出(ND),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出口PC...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加油站运营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随机选择了12个正常运营20年以上的加油站,在加油站上游和下游共布设了27口地下水监测井,对地下水中石油烃、苯系物、萘、1,2-二氯乙烷和甲基叔丁基醚开展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石油烃在地下水中的检出率较高,为96.3%,检出浓度为4.2~544.7μg/L,检出组分主要为柴油烃中的C26和C20,检出率分别达到了88.9%和77.8%;汽油烃的有效组分C6~C9未检出,作为汽油添加剂的1,2-二氯乙烷和甲基叔丁基醚在地下水中存在,检出率分别为96.3%和22.2%,检出浓度分别为1.7~30.9μg/L和3.8~30.9μg/L。其中,11.1%的监测井中甲基叔丁基醚浓度超过了EPA推荐的饮用水安全的浓度限值(20μg/L),3.7%的监测井中1,2-二氯乙烷浓度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规定的30μg/L。总体而言,石油烃、苯系物、1,2-二氯乙烷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含量远低于油品渗(泄)漏导致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是地下水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场地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国内工业场地有无防渗措施的分类原则,综合考虑污染源和场地包气带特征因子,构建了地下水污染源强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将修正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应用于污染源危害性分级,并将改进后的DRTAS模型应用于包气带阻控性分级,利用矩阵法构建两方面多因素耦合模型,最后形成了适合典型工业场地的地下水污染源强分级评价的方法。选择4个典型污染场地对评价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已建的或拟建的有防渗措施的项目,污染源危害性是造成场地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对于已建的无防渗措施项目,污染源危害性和包气带阻控性共同决定地下水污染源强。场地评价结果与水质监测报告结论相符,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分级评价方法对于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铬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高浓度的铬,尤其是地下水中的Cr(Ⅵ)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研究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技术至关重要。应用铸铁和椰壳活性炭作为模拟柱中渗透反应格栅(PRB)的反应介质,为了防止实验过程发生堵塞,添加适当河沙,通过铸铁的还原作用及椰壳活性炭的吸附作用研究PRB对高浓度Cr(Ⅵ)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能。结果表明:铸铁、椰壳活性炭、河沙的质量比为3∶1∶4、Cr(Ⅵ)为400 mg/L条件下,完全穿透时反应材料对Cr(Ⅵ)整体去除率为67.0%,PRB反应介质寿命为165d;侧孔Cr(Ⅵ)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离进水口越近,材料去除Cr(Ⅵ)的能力降低越快;出水及沿程在没有Cr(Ⅵ)检出时pH为4.5~7.0,出水有Cr(Ⅵ)检出时pH均大于7.0;出水中无Cr(Ⅵ)检出时,总铁(TFe)含量较高,Fe(Ⅲ)含量较少,有大量Fe(Ⅱ)产生,出水有Cr(Ⅵ)检出时,对应的Fe(Ⅲ)和TFe检出浓度均较低,说明柱体内铸铁材料基本钝化完全。  相似文献   

7.
东莞地下水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东东莞地区采集了59组地下水水样和9组地表水水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检出率为39.0%,6种PAEs的质量浓度在未检出~6.70 μg/L.其中,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率最高,为22.O%,最大值为6.20 μg/L;邻苯二甲酸二...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9—2014年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硝态氮(NO-3-N)监测数据,分析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NO-3-N污染状况,并利用氮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对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来源进行了示踪。结果表明,2009—2014年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在0.00~121.50 mg/L之间,总平均值为(18.72±1.55)mg/L,超过美国饮用水标准(10 mg/L)的0.872倍;三个子平原区的SO2-4/Cl-差异较大而NO-3/Cl-值相差不大,说明地下水中的氯化物、硝态氮以及硫酸盐有着不同的来源。东部滨海平原区NO-3-N含量最大,为31.55 mg/L,已超出美国饮用水标准2.155倍;其次为山前平原区,为16.45 mg/L,超出美国饮用水标准0.645倍;中部平原区的含量最低,仅为4.19 mg/L,未超标。根据同位素的数值进行分析,揭示了东部滨海平原区以及中部平原区的硝态氮来源主要为化粪池废弃物,山前平原区的硝态氮主要来自化肥中的NH+4。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是华北平原重要饮用水水源和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和工业企业周边地下水污染呈恶化趋势。以河北某市作为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研究的典型地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采用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和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保护区、防控区和治理区,面积分别为577.4、1 459.2、10.5km2,为该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岩溶地下水评价模型的欧洲法完成重庆市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以重庆市重点水污染行业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区域页岩气井分布及开采量,完成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负荷评价。基于GIS设置叠置矩阵,实现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浅层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29 065.4 km~2,占全市35.27%,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大巴山及渝东南武陵山地区;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污染源负荷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29 124.98km~2,占全市35.35%,主要分布在中部涪陵区、渝西都市区及周边;浅层地下水污染中等及以上风险区域面积12 628.0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5.33%,其中页岩气规划开采区内面积8 450.86 km~2,占类型区面积的66.92%,占规划区18.38%,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渝中部涪陵及渝东南彭水局部、黔江局部及秀山等地,中等风险区呈分散分布。页岩气开采应尽量避开岩溶大泉、落水洞等高风险区域,强化防范地下水环境风险的措施,以保证区域地下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