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环评项目为基础,系统的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战略性资源瓶颈突出、结构性污染等资源环境约束及对粮食生产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及流域水安全等三大安全构成威胁,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的调控策略以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统线性经济高强度地开发和消耗资源,必将引起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工业经济不是不产生废物,而是在发展中创新观念和技术,从工业经济系统自身发掘资源、能源,寻求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废物,促进工业废物资源化,从根本上缓解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激励约束理论,结合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及激励约束现状和域外经验,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例,探讨了激励约束视角下环境管理机制对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滨海新区资源丰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分析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主要原因包括缺少科学规划引导、管理矛盾突出等.最后从建立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直接管制与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低碳企业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行,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重化工业要继续发展,对能源、资源消费的绝对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会更加突出。所以.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工业行业始终是我国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本文利用强度指标和绿色贡献指标,结合箱线图等方法对我国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工业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强度和COD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年水耗和COD排放的行业分配差异仍然存在;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行业的绿色贡献值均小于1,属于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依据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划分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的等级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对工业行业的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的13个工业行业的资源环境节约水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并且文章结合行业产值贡献水平,提出了各工业行业发展的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造纸行业特征、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入手,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行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造纸行业发展与其所需主要资源间的空间布局关系,明确选定行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制约条件.结合造纸行业特点,从环境约束、生态约束和资源约束入手,构建其环境管理类型区划分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定权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分区数据进行必要处理,采用二维判断矩阵法等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类型区划分,对实施针对造纸行业分区域、分类别、差别化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昆山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约束,并提出如何提高土地效益、保护水源地、控制水环境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管治、控制人口增长、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进行投资转型的发展策略,以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十三五”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框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本文阐述了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现实意义,回顾了我国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红线管理的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框架,并提出了推进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川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181-182,190
在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减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实施的矿产资源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介绍中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概况,在大量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总结提出了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评价重点和主要的评价方法.为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统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模式,在医疗废物环境污染控制中,不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针对此问题,分析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通过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对成本结构及产出综合分析,建立一种新型人力资源成本分析模型.模拟医疗废物环境污染处理环境,设计仿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保障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2001—2013年我国稀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成本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评估稀土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是我国稀土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制定和稀土市场定价机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论文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稀土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考虑“北轻南重”的稀土资源特性,构建了我国稀土资源采选和冶炼的生态破坏损失和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框架,定量评估了2001—2013年我国北方包头白云鄂博氟碳铈-独居石混合型稀土矿、四川和山东微山氟碳铈矿、南方七省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等三大稀土生产基地稀土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结果表明:1)2001—2013年我国稀土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为761.7亿元,其中,采选导致的生态破坏损失为721.8亿元,冶炼导致的环境治理成本为39.9亿元;2)我国三大类稀土矿中,北方包头白云鄂博氟碳铈-独居石混合型稀土矿稀土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失以环境污染损失为主,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为25.5亿元,占包头矿生态环境总成本的74.3%,四川和山东微山氟碳铈矿和南方七省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以生态破坏损失为主,分别为54.3亿元和658.6亿元,占各自生态环境总成本的89.5%和98.8%;3)南方七省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采选单位稀土氧化物生态环境成本大,是四川和山东微山氟碳铈矿的9.6倍,包头白云鄂博氟碳铈-独居石混合型稀土矿的41.4倍;4)我国稀土开发生态环境成本占其价格的45%以上,在现有的市场价格下,扣除生态环境成本,我国稀土产业利润为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普遍采纳,国际社会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对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提示了: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立足环境资源禀赋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资源禀赋的相容性分析,剖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环境资源禀赋支撑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模式,提出浙江省基于环境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原则和思路,要支持发展符合环境资源条件和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优质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环境资源条件的低端产业,建议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生态休闲养生产业、现代大农业,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效率方法是研究循环经济的比较合适的定量方法。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生态效率分析模型,以徐州市为案例,对徐州市2000年-2007年的生态效率及演变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徐州市2000年-2007年间,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都有提高,生态效率也增长了1.12倍。徐州市循环经济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提高生态效率成为促进徐州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封志明  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9):1475-1489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在评价能源动力工程项目时应该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考虑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因素。本文在此陈述了一种基于总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将生产中消耗的(包括污染掉的)空气、水和燃料等都折算成资源,并从社会平均边际削减成本的角度计算了利用资源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本文指出,计算资源的价值时必须包括其外部成本,并计人最终的总成本。文中陈述了这一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并以某燃天然气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为例子,与燃煤分产系统进行了粗略的比较计算。  相似文献   

20.
许明军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0):1726-173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及其规划的基础依据。当前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评价指标方面尽管数量众多,但往往对资源环境内涵和制约因子考虑较少或者不够全面,指标与国土规划(或区域规划)衔接较少,同时其指标处理上常常只是简单地对系统做黑箱处理,缺乏对两个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对德宏州及所辖5个县(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9个子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大,芒市、盈江县和陇川县为高等承载力,瑞丽市为中等承载力,梁河县为低等承载力,具体而言资源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环境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2)限制性分析结果显示,瑞丽市为耕地-矿产资源限制型,芒市和陇川县为矿产-地质环境限制型,梁河县为耕地-城镇建设限制型,盈江县为水环境-地质环境限制型;3)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较大耦合关系,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森林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与水环境系统、矿产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等协调度均大于0.96,且各县(市)资源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均高于0.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