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绿叶》2008,(5):103-115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格局扑朔迷离。美国作为惟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以国际气候协约哈佛项目为核心,提出全新的"后京都"气候政策模式,以求摆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受国际道义谴责的困境,并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谈判中取代欧盟,占据道义制高点,实现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本文简介了哈佛项目的六大方案。知彼知己,中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应围绕包含历史排放量在内的人均排放量这块基石前行。  相似文献   

2.
曾曦  章武 《环境教育》2005,(3):69-69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月16日正式生效。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  相似文献   

3.
刘军红 《绿叶》2008,(4):70-76
气候秩序的构建,涉及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关乎各国在气候秩序中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气候外交,正在成为主要国家谋求主导未来国际秩序的新途径。"减排规则"或许将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新焦点。日欧主导的"碳权市场"以日元结算、欧元结算的可能前景,将重创美元体制。美日欧在围绕"碳权"的政治博弈中,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纳入高标准减排指标,旨在控制下一代产业主导权,迫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重新处于战略劣势。  相似文献   

4.
1.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全球重新审视核能发展。2.非洲之角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灾,极端气候及粮食危机等问题成为焦点。3.德班气候大会一揽子决议艰难降生,《京都议定书》几经起伏后峰回路转。4.硫丹等农药被列入国际公约,化学品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5.欧盟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首开征收航空行业碳排放费之门。6.《巴塞尔公约》修正案有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中的“排放贸易机制”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是“议定书”所规定的3个“灵活机制”之一。其实质是帮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减轻其承担减排与控排温室气体义务的费用。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新生事物在欧洲登场了,始作俑者是英国、丹麦等一些欧盟国家。6年光阴转瞬即逝,至今已有5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被“卖”了出去。回首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历程,人们发现:二氧化碳轻飘飘,个中背景沉甸甸。1拒绝议定书,美国少支出了吗美国抛弃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6.
环境资讯     
【环境新闻】2011年十大国际环境新闻1.日本强震引发海啸与核泄漏,全球重新审视核能发展。2.非洲之角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灾,极端气候及粮食危机等问题成为焦点。3.德班气候大会一揽子决议艰难降生,《京都议定书》几经起伏后峰回路转。4.硫丹等农药被列入国际公约,化学品安全防线进一步巩固。5.欧盟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首开征收航空行业碳排放费之门。6.《巴塞尔公约》修正案有新进展,控制危  相似文献   

7.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作为全球范围内现存的惟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为扭转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迈出的第一步。然而,《京都议定书》什么时候能够生效,却因为一些大国的态度飘忽不定而命悬一线。  相似文献   

8.
表面来看,气候谈判谈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但更深层次则涉及各国对经济发展空间的竞争,因此,它更是一场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正式签署,却花费了长达8年的时间才得以真正生效,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6,(Z1):18-19
一、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巴黎气候协定》2015年12月12日,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代表在法国巴黎达成了历史性协议即《巴黎气候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协定是继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之后,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第6次气候变化大会从11月13日到24日在海牙举行。这次会议涉及的内容是使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形成框架并付诸实施。《京都议定书》中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全部减少的数量进行了分配。议定书规定,欧盟的排放量必须减少8%、美国减少7%、日本减少6%。现在,与会各国打算就如何履行这些义务采取措施。  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创造了一种新的商品:污染或无污染正像白糖或股票一样在市场上交易。它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污染交易商。  在加拿大,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用烟囱排放温室气体。在芬兰,一家动力公司从烧煤转向烧生物质,减…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6,(2)
正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遏止全球暖化的《巴黎协定》,这是继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又一实质性文件。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发出世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清晰信号,虽然并不完美,但它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巴黎协定》是一份什么样的协定?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部长级会议11月19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张和立场,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基金的出资承诺,称这是本次气候大会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绿色书架     
《绿叶》2005,(2)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38.00元日前,《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引起媒体、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一书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科学角度解释了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讨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着重描述了气候变化对自  相似文献   

14.
清洁发展机制,就是碳排放交易机制(CDM)其实也是一种类似排污权交易的减排形式。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相似文献   

15.
王韬  邓梁春 《绿叶》2013,(Z1):134-141
随着《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关闭,中国将成为国际气候谈判首当其冲的关注重点。而国际环境治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将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未来,中国需要主动积极的在全球治理框架下为国内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而不是单纯把国际压力当做对中国发展的阻碍来防御和抵制。  相似文献   

16.
王韬  邓梁春 《绿叶》2013,(1):134-141
随着《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关闭.中国将成为国际气候谈判首当其冲的关注重点。而国际环境治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将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未来.中国需要主动积极的在全球治理框架下为国内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而不是单纯把国际压力当做对中国发展的阻碍来防御和抵制。  相似文献   

17.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2,(1):4-5
国际动态德班大会取得重要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近日在南非德班举行,通过了"德班一揽子决议"。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相似文献   

18.
前沿动态     
环保人士呼吁京都议定书后继续减排来自全球165个国家的环保人士日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举行的会议上一致认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有效期结束后,应该继续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京都议定书》于2004年2月生效,要求35个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前实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五种温室气体的减排,从而有效控制温室效应。美国拒绝加入这一协议。中俄签署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计划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关于中俄两国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的谅解备忘录》,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专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官方称,俄罗斯将在2003年内批准京都议定书,但官方尚未提出批准的时间表。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化国家至2012年其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平均减少5.2%。截至2003年1月24日已有103个国家批准了该条约,约占全球工业排放量的43.3%。一旦俄罗斯批准该议定书,将使签约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例达到55%。由于目前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工业产量持续低于1990年的水平,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低于1990年水平,所以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在1990年水平上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世界野生生…  相似文献   

20.
前沿动态     
<正>国际动态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令人失望备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近日在哥本哈根落下帷幕。这是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