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敛趋势明显,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缩小这种区域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2.
区域排污权交易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污染权交易比传统的排污权交易意义更大,并提出排污权交易地区交叉补贴的设想:将发达地区的排污权交易所得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解决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乏力以及对发达地区的二次污染和发达地区环境容量资源短缺问题。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假设下,通过建立不同地区排污权交易模型以确定排污权交易总量及其交易价格以及交易所获净增纯收益等。太湖流域由于经济最为发达,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是目前我国最适宜率先进行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地区。通过假定太湖流域无锡和常州两市进行排污权交易,并利用两市1991—2000年的环境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区域排污权交易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且也是协调环境区域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不同地区间进行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太湖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收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明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能源足量、可持续、合理供给;能源与水、土地、森林等资源配套能力;国家可持续能源政策与地区规划的融合,减缓环境资源的损耗;环境可持续性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刻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影响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能源政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与森林、土地资源的配套能力是重要基础;能源供应能力是核心所在;从中国东、中、西部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能源可持续性最强的地区,中部次之,东部能源可持续性最弱;从中国八大区域来看,能源可持续性沿海地区最弱,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大西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强。本文作者最后认为多元化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制度,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促进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发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为其后代人保持良好环境状态的能力,也可考虑作为环境决策的基础之一。其研究处在现有环境可持续指标体系研究的国际前沿水平。本文简介了ESI的进展与内涵;阐述了2005ESI的指标设置、方法学及其改进;列举了2005ESI用于146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性的测试结果及其政策建议,分析了中国得分很低的原因,最后,概要评述了ESI的特点和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DPSIR-DEA模型在涵盖指标全面的基础上能够重点突出效率,便于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有利于发现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弥补低效率地区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以2003—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借助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方法来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利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D-S证据理论合成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该框架进行量化,基于量化结果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进行效率计算,并依据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3—2015年间各省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效率水平及其变化幅度的差异较为显著;(2)华中和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结果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结果相对较高,绝大多数年份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结果波动不大且处于较低水平;(3)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高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地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高于内陆地区;(4)城镇化率、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调整系数以及科技从业人数对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人口密度、耕地面积以及资源消耗压力对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阻碍作用,工业三废排放量对可持续发展效率的阻碍作用并不显著。最后从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影响机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拟根据循环型城市内涵,构建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对循环型城市建设绩效的贡献机理.对建设循环型城市提出建设性建议。文章引入“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两个特征向量.将不同时序年份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二维定位。对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4年城市发展的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评价水平波动性显著.评价水平量大年份值较最小年份值高出0.786,相当于年平均水平的34.2%;由于波动性显著。其变化趋势显著性较低.总的趋势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对不同年份“建设循环度”和“发展协调度”二维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综合绩效水平大部分处于弱循环层次.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建设的循环度有待提商.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亟待普及和加强。最后就加快珠三角乃至全国循环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基于经济计量学的修正结构多元化系数(MESD),并应用于上海经济结构多元化与碳排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产业结构调整,上海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但碳排放总量仍持续上升,且能源消耗增长倍数与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MESD)相关性显著,有递增态势。传统的能源效率控制政策已不适用于上海等长江下游发达城市,"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调整应成为该地区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CHME理论,通过构建双向可比的动态指数对我国2003-2010年的环境规制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同时比较了几种主要的环境规制替代指标,研究表明:从横向看,命令型指数表明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率与地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激励政策是提高我国各地区环境规制水平的有效手段,而自愿性指数受企业生存环境影响明显,意识指数则地区差异明显且在样本期内未有缩小趋势。从纵向看,环境规制综合指数首先呈现出经济水平特征,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具有较强的规制水平,而经济落后的地区规制水平也较弱,其次,地区产业结构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都会导致规制水平有所差异。另外,通过变动率和变动强度两个指标进行了变量的替代效果分析,结果发现人均收入表示的规制强度与本文的测算结果最为近似,而采用污染物排放量的替代效果则最差。最后提出我国应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完善和加强激励型政策的实施,同时相机选择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数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投入—产出—受益"三维视角下构建了2003-2009年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数,并对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环境公共服务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为在晋升体系中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因素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级间环境公共服务绩效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环境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较之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率高的地区较之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更高。中国式财政分权并不影响省区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出水平和受益程度,但是存在"诱导"地方政府降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内在激励,并造成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下降。政策建议是:政府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同时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纳入考核。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环境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环发合作深入开展,各个国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全球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环境与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不稳定性在加大,而且世界贫富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不足;全球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CO2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突出,而且一些国家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世界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各国就业水平难以提高,各国教育水平非常不均衡,而且欠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低,居民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的发展阶段、条件和能力的不同必须予以正视;要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情,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要为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强有力支持。②加强各国政府在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重视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更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③积极推动全球社会朝向均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以及不断改进和优化治理机制,而且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要积极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现象、使增长具有包容性、使生产和消费更可持续;要增强人们做出可持续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妇女、年轻人、失业者以及社会最弱势和最脆弱群体的权利等。  相似文献   

12.
生态脆弱区是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地区之一。实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测度。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阜新、通辽、赤峰等典型样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对引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对1990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段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经济发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人口、科技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包括基础系统、协调系统与潜力系统在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以基础-过程-潜能为主线。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基本要素单元,并结合外部介入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分析了世纪之交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与沿海经济带及全国其它省区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有: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符合其在国家经济开发中所处的地位;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内部差异为流域开发带来困难与挑战,但优势互补的潜力也为实现流域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带来机遇。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需求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制定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并对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总体结构和总体配置,以及实施步骤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Natur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harsh in Western China where rich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re endowed,enabling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co-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We argued mat mining and energy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th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Western China,hence,we request coordinated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above recognitions,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vigorously and developing new green energy;formulating and enfor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improv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establishing green threshold;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coastal region to get rid of the"resource curse";improving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keholders’involvement;coordinating resource tax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funds;and strengthening independent third-party supervis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依据规范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水资源论证制度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制度形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立法中规定的水资源论证制度还不完善,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完善相关立法,提高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地位,是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虚幻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环境质量真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吗?“先污染、后治理”真的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吗?既有的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恶化之后,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好转.其变化过程呈“倒U曲线”状态.这就是环境Kuznets曲线。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幻.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好转只可能是局部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性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双赢目标也同样是难以企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只能是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权衡。文章还对中国长期推行的几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权衡的现实主张。  相似文献   

19.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such as serious soil erosio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w levels of economy and so on.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eriphery region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and "multi-tourism"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nority regions. The "multi-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an exert the functions of tourism as the key industry. Based on the demands and the internal linkages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model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industries, such as eco-agriculture, eco-industry and so on. 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ulti-tourism model, we can ful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periphery reg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