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活性炭吸附采样管中定量加入氯苯类化合物标准样品,于大气采样器上模拟采样后测定各组分回收率的方法,研究了实验室常用有机试剂二硫化碳、甲醇、正己烷、苯、乙腈、丙酮等,对活性炭采集大气中氯苯类化合物的解吸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二硫化碳溶剂对氯苯类化合物各组分具有较为高效、稳定的解吸效能,是日常环境监测实践中使用活性炭吸附-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和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氯苯类化合物的较为理想解吸溶剂.  相似文献   

2.
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光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的光解行为,测定了在不同气氛环境中灭幼脲(Ⅲ)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在氮气及空气中的光解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03h~(-1)和0.0109h~(-1);在氧气中近似二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00445h~(-1)(mg/g)~(-1).其主要光解产物为:对氯苯胺,对氯苯基异氰酸酯,邻氯苯甲酰胺,对氯苯基脲和N—(邻氯苯甲酰基)对氯苯胺.根据产物组成,建议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的原煤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干酪根的非均质性与其吸附解吸行为间的关系,采用平衡法研究了菲和1,3,5-三氯苯在3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煤上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菲和1,3,5-三氯苯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均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吸附解吸行为上的差异可能与干酪根的结构和性质的非均质性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EGSB反应器处理含氯苯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间歇条件下,针对未接触和接触过氯苯的颗粒污泥,研究了氯苯对它们产甲烷活性的抑制及恢复;在动态条件下,研究了EGSB反应器处理含氯苯有机废水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氯苯均会对未接触氯苯的颗粒污泥的活性产生抑制;而接触过氯苯的颗粒污泥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只有氯苯浓度为100mg/L时才有较明显抑制.在动态运行过程中,进水氯苯浓度为10~50mg/L,前65天出水氯苯浓度均低于7mg/L,66d后出水氯苯浓度突增至25mg/L以上,停止投加氯苯后,出水氯苯浓度在3.4~38.32mg/L之间无规律波动,说明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对氯苯有较强吸附,生物降解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光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的光解行为,测定了在不同气氛环境中灭幼脲(Ⅲ)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在氮气及空气中的光解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03h-1和0.0109h-1;在氧气中近似二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00445h-1(mg/g)-1.其主要光解产物为:对氯苯胺,对氯苯基异氰酸酯,邻氯苯甲酰胺,对氯苯基脲和N—(邻氯苯甲酰基)对氯苯胺.根据产物组成,建议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氯苯类化合物的迁移行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污染土壤的恢复 ,应用土壤污染实时模拟系统 ,研究土壤中氯苯类化合物的迁移行为 .结果表明 ,氯苯类化合物主要滞留在土壤相中 ,在气、液 2相中的含量随着其蒸汽压和水溶性的增大而增大 ;15cm以上土壤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由最初的均匀分布 ,变为从上至下浓度逐渐增大的分布 .渗滤液中的氯苯类化合物随渗滤水量变化为 2个阶段 ,渗滤水量 <1000 ml时 ,浓度随水量逐渐下降 ;而渗滤水量 >1000 ml后 ,浓度变化不大 ,趋于某一稳定的浓度值 .氯苯类化合物在土壤层和渗滤水中浓度的变化可较好地用吸附模型来解释 .不同氯苯类化合物的挥发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挥发速率与氯苯施加量的对数和蒸汽压呈良好线性关系 .  相似文献   

7.
X131200703530氯苯嘧啶醇在有机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王丹军(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2007,34(1).-40~44环图N-85研究了3种光源下氯苯嘧啶醇在正己烷、丙酮、甲醇、乙腈、异丙醇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下氯苯嘧啶醇在5种有机溶剂中光解迅速,光解半衰期分别为8.73、288.81、26.87、4.25和16.54min;在紫外灯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25、10.65、3.87、2.46和3.09h;在太阳光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88、20.62、14.29、3.30和13.83h;太阳光下氯苯嘧啶醇在水中光解迅速,半衰期仅为6.13h,但丙酮…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特种危险化学品(特种危化品)焚烧销毁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利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了特种危化品西埃斯(CS)热解燃烧过程中有害产物的生成条件,即利用TOF-MS在线检测技术实时监测CS在不同条件下的热解产物,重点考察温度和氧气浓度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其生成有害产物苯和氯苯过程中的贡献。结果表明:温度对CS热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重要影响,CS热解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氯苯和苯主要在550~750℃温度区间内生成;而氧气浓度对CS热解中氯苯和苯的生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过程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特点,其中10%氧气浓度氛围条件下氯苯的生成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GC/MS技术对典型血吸虫病疫区3种(共68尾)具有代表性鱼体的肌肉、性腺、脑、肾脏和肝脏等器官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各鱼体组织器官样品中二氯苯和六氯苯为优势污染物,分析其来源发现研究区域六氯苯主要来源为当地施用的五氯酚类杀螺剂,二氯苯来源为六氯苯降解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发现该地区鱼体不同器官内CBs(chlorobenzenes,CBs)含量有所差异,肌肉中CBs几何均值的含量(脂肪重,下同)范围为2 731.50~7 811.23 ng·g~(-1),性腺含量范围为2 557.89~4 640.05 ng·g~(-1),脑中含量范围为2 423.18~3 329.61 ng·g~(-1),肾脏中含量范围为1 628.05~4 667.76 ng·g~(-1),肝脏中含量范围为704.92~1 086.96 ng·g~(-1).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值比较,显示该区域鱼体各器官中二氯苯和六氯苯含量处于较高污染水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生物强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分离出的一株降解氯苯的高效土著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和自然材料组成微宇宙系统,通过改变系统组成、重金属和营养物添加水平、悬浮物浓度以及温度,研究了系统中氯苯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主要是加入菌株的降解作用;加入降解菌后,8d内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可达到98.3%.底泥和光照对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悬浮物在实验前期对氯苯的去除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微宇宙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0℃条件下培养7d后,氯苯的去除率可达95.4%;10.0℃和15.0℃下培养14d后,氯苯的去除率分别为43.4%和68.5%.营养盐加入比例达1.0%时,可明显促进氯苯的去除.Cd2+和Hg2+浓度达到10.0mg·L-1时,可对系统中氯苯的去除率产生显著(p0.05、p0.01)降低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突发性事故造成的氯苯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氯代芳烃在黄河底泥中吸附—絮凝—沉降规律及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黄河底泥对以氯苯为代表的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及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絮凝剂(铝铁共聚物)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黄河底泥对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主要通过其表面及微孔作用。加入絮凝剂后氯苯的去除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絮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凝聚、卷扫、网捕作用使水体中微小胶体颗粒得以沉降,进而增加了有机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2.
X5922007036887种农药和5种表面活性剂对氯苯嘧啶醇光解的影响/王丹军(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2007,34(1).-45~48环图N-85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百菌清、甲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呋喃丹、乙烯菌核利等7种农药,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烯(20)山犁糖醇酐硬脂酸酯(Tween-60)、司班-20(Span-20)等5种表面活性剂对氯苯嘧啶醇在玻片表面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苯嘧啶醇与7种农药以1∶1的剂量比涂布于玻片表面时,百菌清、甲氰菊酯、氰戊菊酯、辛硫…  相似文献   

13.
紫外光降解高浓度氯苯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紫外光降解作为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生物预处理的可行性,系统考察了其对高浓度氯苯气体的去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所考察的影响因素包括紫外光波长、进口ρ(氯苯)、空塔停留时间和气体相对湿度等.结果表明:复合254和185 nm波长紫外光照射对氯苯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254 nm波长;紫外光降解反应器的进口ρ(氯苯)在2 300~2600 mg/m3,空塔停留时间为27 s时,对氯苯气体的去除率可达40%,继续延长空塔停留时间对氯苯去除率的提高作用有限;进口ρ(氯苯)在150~3 000 mg/m3时,氯苯去除速率随进口浓度单调增加,当高于3 000 mg/m3时,氯苯去除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增加气体相对湿度可以提高紫外光降解反应器对氯苯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DBD协同CuO/MnO2耦合生物滴滤塔降解氯苯的工艺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氯苯为目标污染物,选择CuO/MnO_2作为耦合系统中的催化剂,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技术协同催化作为生物系统的预处理技术,开展废气净化的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耦合生物滴滤塔(Biotrickling Filter,BTF)和单一生物滴滤塔系统分别在13 d和15 d内完成挂膜,氯苯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7%.稳定运行期,停留时间(EBRT)为90 s时,单一BTF在处理低进气浓度氯苯废气时,去除效果与耦合系统相当;进气浓度较大时,耦合系统的处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BTF.EBRT缩短至45 s时,无论氯苯进气浓度高或低,耦合系统的处理效果均优于单一BTF.单一BTF的最大去除负荷(Eliminatory Capacity,ECmax)为41 g·m~(-3)·h~(-1),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耦合系统未达到最大去除负荷,而耦合系统和单一BTF对氯苯的矿化率分别为95%和86%.DBD协同催化能有效改善BTF对于高进气负荷氯苯废气的处理,预处理工艺能强化BTF对氯苯废气的彻底净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对氯苯去除的贡献分析,发现DBD协同CuO/MnO_2工艺主要负责转化氯苯,BTF下段填料主要负责预处理工艺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矿化,BTF上段填料主要负责剩余氯苯的去除及其矿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贡献因子的方法,对氯苯驯化污泥中氯苯类同系物共存时对氯苯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邻二氯苯、间二氯苯的共存有利于整个体系的降解,但氯苯的耗氧速率有所降低,竞争和共代谢作用是它们的作用机制;对二氯苯、1,2,4-三氯苯的共存会抑制整个体系及氯苯的降解,抑制作用是它们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复合光催化剂MWNTs/TiO2对典型氯苯类有机化合物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及主要光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同一初始浓度和相同光催化降解实验条件下,60min时典型氯苯类有机化合物的光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六氯苯和五氯苯的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664h-1和0.0670h-1,其大小明显高于其它氯苯类化合物.1,二氯苯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仅为0.0430h4--1,在典型氯苯类化合物中最小.三氯苯的3种同分异构体——1,3-三氯苯、24-三氯苯和1,5-三氯苯的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547h2,1,,3,-1、0445h0.-1和0.0439h-1.六氯苯的主要光催化降解路径为:HCB→PeCB→1,2,3,5-TeCB→1,2,4-TCB→1,4-DCB.  相似文献   

17.
1,2,4-三氯苯双加氧酶和脱氢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健  王慧  高静思  宋蕾  宁大亮 《环境科学》2008,29(6):1655-1659
通过PseudomonasnitroreducensJ5-1对不同氯苯类底物的降解实验,发现其降解能力大小顺序为:1,2,4-三氯苯,1,3-二氯苯,1,2-=氯苯,氯苯,与已报道的1,2,4-三氯苯降解菌株在底物利用的特性方面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从J5-1中扩增获得氯苯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氯苯双加氧酶和脱氢酶的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tcbA和tcbB,序列比对发现其与Burkholderia sp-PS12的氯苯双加氧酶和脱氢酶的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通过J5-1的氯苯双加氧酶.亚基(TcbAa)与PS12的氯苯双加氧酶a亚基(TecAl)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在307-310位置有连续4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1307L、M308T、1309V、Q310E),这可能是造成2株菌对1,2,4,5-四氯苯降解偏好性差异的原因.此外,通过催化芳香化合物降解的双力D氧酶a亚基的系统进化分析,认为TcbAa属于甲苯/联苯亚科,且与多取代氯苯双加氧酶e亚基的同源性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以剑麻纤维为原料,通过简易的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炭材料,分别探究了3种温和的金属盐活化剂、活化剂与剑麻纤维的质量比和活化温度对炭材料的氯苯吸附量的影响,并通过BET、SEM、XRD、Raman、FT-IR、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当采用CuCl2为活化剂、CuCl2与剑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0∶1及活化温度为800℃时,制备得到的剑麻纤维基多孔炭(PCC)吸附性能最佳,其在氯苯浓度为1560 mg·m-3时,吸附量达到856 mg·g-1,而未经CuCl2活化的炭材料(PC)的氯苯吸附量仅为15 mg·g-1.氯苯吸附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比表面积、孔容、无序性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增加.此外,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氯苯分子在制备的多孔炭材料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该材料中孔径为0.5 nm的孔对氯苯分子的吸附能力最强,且对氯苯吸附起主导作用的为苯环中心和Cl原子与炭材料上连接含氧官能团的H原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氯苯是产生二噁英的主要前驱物。利用脉冲电晕等离子去除三氯苯,从电源参数电压、频率、脉宽、上升沿几个方面探讨了其对三氯苯去除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在输入电压16 k V,频率300 Hz,脉宽100 ns,上升/下降沿100 ns的条件下,三氯苯去除率最高可达70%左右。2)当输入频率500 Hz,脉宽100 ns,上升/下降沿100 ns时,三氯苯去除率随着电压升高增大;当输入电压分别为14,16 k V,脉宽100 ns,上升/下降沿100 ns时,调节频率为100~800 Hz,随着频率升高,三氯苯去除率增大,继续增加频率,三氯苯去除率不变。3)脉宽和上升沿对三氯苯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同时对脉冲电晕等离子体降解三氯苯的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其降解主要是通过巨大能量引起断键脱氯脱氢,其次是氧化。  相似文献   

20.
氯苯和邻二氯苯的蚯蚓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氯苯和邻二氯苯对蚯蚓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实验发现,蚯蚓死亡率和氯苯与邻二氯苯的曝露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其48 h LC50分别为5.680 mL/L和2.750 mL/L,表明氯苯的毒性小于邻二氯苯;同时通过观察可知,氯苯以皮肤渗入赤子爱胜蚓体内的毒性效应高于邻二氯苯;另外,实验期间,蚯蚓的体重明显下降,且与污染物浓度呈一定的线性关系(氯苯R2=0.780和P<0.05)。联合毒性实验发现,氯苯和邻二氯苯共存时蚯蚓的死亡率增加,表明氯苯和邻二氯苯复合污染时两者的毒性呈协同作用。可见,氯苯和邻二氯苯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安全和土壤健康质量存在较大的威胁,同时这两种污染物的共存进一步加大了潜在危害性,且复合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