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选取2001—2015年我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作为海洋经济增长指标,以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含油污水排海量、石油类污染物的点位超标率和无机氮点位超标率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指标,构建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环境污染的VAR模型,综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两种方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与各海洋环境污染指标呈反向变动关系;(2)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显著,海洋环境污染有逐渐抑制海洋经济增长的趋势;(3)环渤海地区含油污水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海量是限制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作为中国的海洋资源大省,在国内率先提出"海上辽宁"战略。阐述了辽宁省海洋经济的现状,以动态的分辨系数为基础,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逄静  潘静 《环境教育》2013,(Z1):107-109
青岛市同安路小学开展海洋环境科技教育已近十个年头,随着一茬茬新生的进入和毕业生的走出,期间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付出,换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环境意识和理念。"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是2001年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的。我国虽然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远远不是蓝色经济强国。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逐年增大,科学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倡导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已被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海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演进与部门发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历史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直观描述了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利用SSM对各大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具体分析,认为加强海陆联动与科技投入是推进辽宁省海洋产业高级化的必要途径。同时,海洋产业部门的增长优势与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优势有待加强且显现出较严重的部门分化,因此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海洋环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海洋环境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正确的战略对策,是我们亟须研究的一重大课题。海洋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海水水体、海洋资源、海床、底土和海岸以及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等。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2)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年9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3)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1984年、1993年、2000年、2003年、2007年、2010年和2015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整体上协调性相对较差;1984年属于严重失调类经济受损型,1993年属濒临失调类经济受损型,2000—2003年属于资源环境/经济同步型,2003年以后属于轻度失调类资源环境受损型。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区位嫡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1996-2005年以来的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关联进行测度与研究,得出辽宁海洋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产业集群现象,各海洋产业关联度较大等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及辽宁省海洋资源状况,对发展辽宁海洋产业集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为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6—2020年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Moran′s I指数等统计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性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东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海区和南海区,各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正在缩小;(2)区域内的差异较大且没有明显改善,区域间差异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短期内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中内部流动概率较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时期越长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境规制是影响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10—2020年数据,以《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准自然实验,并用熵值法测度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存在显著促进作用;(2)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存在持续性与滞后性;(3)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北部与南部海洋经济圈环境规制与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间不存在显著影响,但东部海洋经济圈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4)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环境规制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VE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括海洋资源为生产要素的估计模型,探究了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海洋资本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②以海洋劳动力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分别存在单门槛、双门槛和单门槛效应。③以海洋科技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单门槛效应;海洋第一、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④以海洋资本劳动力比率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单门槛效应;海洋第二、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总体上看,海洋生产要素在跨越门槛值后,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联系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建立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得2007—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以及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均呈上升态势,空间差异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关联系数在研究期内呈倒U形态势,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历了“上升—波动—减弱”3个阶段;空间上,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趋势,较高关联区则由北向南转移,高关联区在消失前无显著变化。(3)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韧性不同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存在差异,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绩效,低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背景下,海洋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1977年——2014年为时间跨度,采取文献计量法对筛选出的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把握国内外研究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旅游研究的未来展望,为今后的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标准方差、加权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最小方差法等)分析了环渤海四海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总结出它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民同,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评价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区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间的绝对差异较稳定,但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②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在空间上呈现由中部较高水平集中连片分布向各层次交错分布转化的格局特征,各水平南北呈现均衡发展趋势。③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科技因素和人才支持力4个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权法对2013—2019年沿海11省份指标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时间上,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广东、上海稳定处于高水平梯度,河北、广西、海南持续处于低水平,辽宁、福建、天津略有变动。②空间上,从海洋经济平均发展质量看,长三角位列第一;但在增长率方面珠三角高于长三角,第三是环渤海海洋经济区。③影响因素上,环境保护力度、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规模,海洋新兴产业等有待提高和发展。最后针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并结合耦合协调定量评价辽宁沿海6市2005—2015年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和子系统承载力的时序演变规律与区域的内部差异,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辽宁海洋三元系统承载力总体上由较低向中等承载力方向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大连承载力处于较高阶段,营口、盘锦呈中等水平,而丹东、锦州、葫芦岛三元复合系统承载力水平较低;海洋三元系统11年总体协调由较低耦合水平向中高度耦合水平迈进,6市耦合协调度的排序为:大连盘锦营口葫芦岛锦州丹东;预测未来4年内,海洋三元系统总体协调度上升空间不大,基本保持在中等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