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烈度当量—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即:M→Г→Z(M为震级,Г为烈度当量,Z为地震灾害)。烈度当量为一新概念,在震害预测中,它较之于烈度和震级更为有效。其具体方法是:首先利用一些经验公式将震级M换算成震中烈度I_0;其次再计算一次地震造成的总烈度当量(它包括对某一地震造成的不同烈度区进行烈度当量换算和计算不同烈度区的面积);最后在考虑到地震震级、发震时刻、震前地震预报的程度、受灾面积、受灾区人口与经济密度、固定资产及建筑物设防等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2.
风险评价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手段,针对九寨沟景区在2017年8月8日M_s 7.0级地震后地质灾害加剧的问题,在GIS环境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及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本文选取了构造因子、地形因子、地质因子及其它因子等9个指标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易损性选取人口、道路、建筑物、旅游基础设施、景观、防治工程等6个承灾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极低风险区(41.36%)、低风险区(40.52%)、中度风险区(16.02%)、高风险区(1.84%)和极高风险区(0.27%),高-极高风险区总面积为13.79 km~2,其中村寨、诺日朗及熊猫海周边均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建议设为重点防治区域;现有防治条件下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了26.73%,防治效益良好,该结果可以为景区恢复重建和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6,(1)
采用滑坡风险评估三要素的方法,即:风险区划(R_3)、风险概率(R_P)、风险损失(R_h),对汶川大地震极震区10个县市26 000 km~2面积区的震后滑坡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区内高风险区仅占9.03%面积,但承担42%的滑坡发生概率和滑坡损失风险贡献;较高风险区占14.61%面积,承担25%的风险贡献;中风险区占22.28.%面积,承担19%的风险贡献;低风险区占37.93%面积,承担11%的风险贡献;无风险区占16.15%面积,承担3%的风险贡献。震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避险措施,滑坡风险明显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内涝模型DRIVE-Urban为基础,对长沙市区内的两次典型内涝事件进了街道尺度(10 m分辨率)和6个不同重现期(5年、10年、20年、30年、50年和100年)下的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内涝风险等级和风险区划。结果显示DRIVE-Urban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区内街道积水的淹没情况,两次内涝点命中率(POD)分别达到了64%和67%,且随着重现期增大,积水面积也逐渐增大,积水面积最高占比甚至达到了市区总面积的8.2%,约96.51 km2。内涝的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岳麓区东部、天心区北部、芙蓉区、开福区南部、雨花区北部以及高新区南部,而高新区北部、岳麓区西部和雨花区南部风险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5.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6,(2)
以行政村居民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农居调查资料和行政村居民地面积及人口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解决农居建筑物的资料获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地震人员伤亡模型进行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伤亡率的计算,进而建立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地震人员死亡和房屋损毁数据库,为县级政府部门提供地震灾害损失结果,实现震后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1,(3)
地震灾害风险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灾"强调的不仅是地震本身,还包括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场景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不同。以山地地区为场景,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成果,考虑山地地质灾害的影响,给出以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为标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并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Ⅷ度基本设防烈度下,灵关镇的地震灾害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永富乡和明礼乡处于低风险水平。该研究能掌握地震灾害风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1951-2008年的降雨资料,基于GIS平台进行了暴雨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甘肃省暴雨洪水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58 a中只有3 a没有暴雨记录,其他年份均有暴雨发生,甘肃省记录的日最大降雨量为167 mm,发生在平凉市;(2)近60 a来甘肃省暴雨量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增大的态势,累计暴雨量以庆阳市为最高,依次为平凉市、天水市和陇南市;(3)甘肃省暴雨洪水灾害综合风险最高的地区为临夏州、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部分地区、兰州市局部地区和陇南市部分地区,其面积为2.95万km~2,百分比为6.77%;中等及较高风险地区面积分别为6.57万km~2和4.64万km~2,其面积百分比为15.05%与10.62%;较低和低风险区所占面积为29.51万km~2,所占面积百分比为67.56%。(4)甘肃省暴雨洪水灾害高风险区面积不大,但危害性较高,这些区域为该省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而综合风险较低的区域则多为戈壁滩和沙漠,人类活动较少,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破坏性地震(Ms≥4.7)对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期望值。在搜集辽东半岛地震地质和震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角度,从地震强度,地震频率,人口,经济暴露性,断裂带敏感性等5项指标,对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大石桥、丹东-东港、普兰店-金州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人口死亡风险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世界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利用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建筑物易损性和建筑倒塌造成人口死亡的可能性,构建了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易损性表,并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度,进行人口死亡的风险评估。将GDP数据通过投资率转化为社会财富,以此代替GDP作为社会经济承灾体,计算不同致灾因子强度下的经济损失率,进行地震灾害经济—社会财富损失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世界地震灾害人口死亡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的分布总体格局与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一致,但局部与承灾体的总量分布及其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统计了汶川地震中121个110 k V及以上变电站的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等6类高压电器设备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破坏比,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及其累积函数拟合了各类高压电气设备基于烈度的破坏概率密度曲线和破坏概率曲线,从而形成各类高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曲线。统计结果表明:变电站的各类高压电气设备中,变压器最容易发生破坏,在烈度较低的6、7度区就有少量破坏,烈度为8度时发生破坏的概率密度最大;其它依次为断路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隔离开关,烈度为9度和9度强时破坏概率密度最大;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隔离开关的破坏概率曲线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2.
薛晓萍  马俊  李鸿怡 《灾害学》2012,(4):71-74,91
基于乡镇气象资料历史序列的构建,利用AHP决策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洪涝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临淄区洪涝危险性主要受洪涝频率影响,总体趋势是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洪涝灾害暴露性风险分布区域性较强,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脆弱性风险分布相对较分散,总体上北部地区脆弱性高于南部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北部地区强于南部。临淄区洪涝风险综合指数普遍较高,高值集中在人口、经济密度较高的临淄市区以及危险性较高的西北地区;风险指数受危险性影响较大;全区中、高风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9.2%。  相似文献   

1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采用1993年和2008年的2期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对乐清湾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风险变化研究。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风险权重,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空间插值,分析解释了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乐清湾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15年来建筑与交通用地、养殖区、旱地面积持续增大,而园地面积持续减小;由此导致相对高风险区域面积不断增大,低风险区域面积不断减小,使整个区域的生态风险指数整体增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恶化。乐清湾湿地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区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福州市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灾害区划、建筑物和生命线易损性分析及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在设定地震、历史地震、盲估地震和实时地震等4种不同地震参数输入下福州市区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成果,提出了依据地面数据精度和设施类型划分的大城市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乡村三个层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灾害损失的预测评估单元,即在城市核心区,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单元可以是建筑物、居委会或区;在城乡结合部,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以居委会或区为单元;在乡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以乡镇和自然村为单元。根据系统模块,本文预测了8度地震烈度下福州市区地震灾害的总损失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全市区人员死亡约123人,重伤约654人,无家可归者约417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56.1亿元,并分析了地震灾害损失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疆域内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地震,且我国50%以上(337个)的城市和70%(103个)的百万以上人口大中城市都位于有活动断层分布的Ⅶ度或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活动断层探测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工作,长期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19,(3)
以内蒙古80个旗县气象站1961-2015年气象观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等为基础资料,构建内蒙古马铃薯秋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结合承载体的脆弱性、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采用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等方法,依托GIS软件对内蒙古马铃薯秋霜冻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价,完成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秋霜冻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北部、乌兰察布市中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赤峰市西北部、兴安盟中北部及呼伦贝尔市大部农区,所占农区面积比例为17. 1%;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包头市西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兴安盟中部及呼伦贝尔市东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8. 5%;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东北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兴安盟东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8. 1%;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南部和东部、鄂尔多斯市东部、赤峰市东部、通辽市大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36. 2%。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平台对甘肃省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M≥4.75)188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于59个区县,遍布甘肃省13个地市(除金昌市),全省地震灾害无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2)甘肃省在大地震灾害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大致可将甘肃省划分为2个区域:河西和河东地区。河西地区的地震灾害震中烈度比同震级的河东地区地震小,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也较小;(3)区域地震活动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其中1917-1936年为甘肃省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发生过3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M≥7.0),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另一个地震活跃期;(4)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存在地区差异,同震级地震河东地区人员伤亡较河西地区严重。甘肃省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地震灾害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190年前,河北磁县发生了7 12级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10度。近年来,作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河北省始终坚持不断探索,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地震灾害综合防震能力全面提升。回望历史,我们铭记灾难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2)
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从风雹致灾因子、乡镇孕灾环境、承灾体3方面选定9个指标开展对云南典型山区——彝良县的风雹灾风险评价。应用县域灾情统计资料、地形等自然数据、人口等社会经济数据,基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多层次风险评价模型。采用耦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定量分析风雹致灾因子危险性、乡镇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易损性的高低分布;据此得出风雹灾综合风险指数,并利用ArcGIS10.2软件绘制风险区划图。彝良县风雹灾风险分布较为分散。高风险区域面积占全县2/3,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全县风雹灾总体风险程度高。  相似文献   

20.
<正>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27.2秒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之间(微观震中为北伟31°41′,东经121°00′)发生5.1级地震,仪器测定的震源深度为15公里。一、烈度等震线特点极震区(Ⅵ度)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延伸,长轴8.3公里,短轴3.1公里,长、短轴之比为2.7:1,呈较规则的椭园形。宏观震中位于沙溪镇西北的洞泾到印北一带。Ⅴ度区呈北西向展布,长轴为31公里,短轴为10公里,长短轴之比为3.1:1,呈南缘稍凹的纺锤形。Ⅴ度区面积与Ⅵ度区面积之比约为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