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及其动力因子研究——以周庄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发展对旅游地居民生活产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和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发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烈,对旅游发展也持理性支持的态度,其中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最为强烈。结合居民态度随旅游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相关理论与周庄现阶段旅游发展特征,对居民感知态度的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运用社会交互理论和道科西旅游发展阶段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四个维度研究了禾木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大都持乐观的支持态度,旅游发展使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明显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影响较小;对居民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弱,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旅游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目前还停留在经济层面,缺少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感知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对平遥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平遥古城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成功与否同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刚刚建成的旅游地而论,居民的支持程度如何势必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旅游资源非优质城市——芜湖为例,选择在方特欢乐世界建成初期,对当地居民预期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方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芜湖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当地居民对预期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居民对预期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方特主题公园将会改善当地环境和整体外貌,他们对方特主题公园的发展持赞同态度。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主题公园在资源非优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影响研究尤其是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下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调研,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居民的感知与感知差异。从民族、职业、工作性质、教育程度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提出当前甘南州旅游属发展初期,当地主客关系处于较融洽阶段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古城旅游地是独具中国传统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命力之所在。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古城居民感知的3个积极影响公因子和2个消极影响公因子,通过均值的比较,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MNOVA)进一步分析不同细分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展望了未来居民利益诉求的转变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具有异质性,不同参与程度影响着他们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支持程度与态度。以重庆金刀峡为案例地,以旅游从业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与访谈方法分析其对旅游影响的态度、行为与责任。研究发现,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对旅游发展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证实了获益越多、正面感知和支持态度越强的主流观点;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旅游从业者的增权意愿日益加强,开始以主人翁角色思考社区旅游发展并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嵌入社区的地方归属感使旅游从业者不但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且兼顾社区其他居民需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来实现社区共同利益的提升,从而推动和促成地方旅游发展中社区自我管理的产生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对海岛旅游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普陀山岛为研究案例地,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出发,构建了海岛旅游社区居民的主客互动、社区归属感、旅游发展态度和幸福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海岛旅游社区的主客互动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社区归属感在主客互动与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居民的旅游发展态度在主客互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和社区归属感对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反向调节效果。从关注需求、加强互动和培养归属感三方面对海岛旅游社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古城西安为例,基于居民视角,采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单因素方差分析定量测度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对入境旅游产业供给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总体上西安市居民对入境旅游供给的感知倾向于积极,其中公因子"旅游环境"认可度最低,而"旅游吸引物"认可度最高;不同的性别、出生地、年龄、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对入境旅游供给感知的不同公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同职业的感知差异表现不明显。在定量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对西安入境旅游产业供给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村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5个方面分析了NGO组织参与下民族村寨村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探讨影响村民对效应感知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铜关村的旅游正处在发展阶段,村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NGO组织参与下的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村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和决策权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研究涉及较少,能测量的量表更是少见。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预调研等方式确定居民公民意识的初始量表,并对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和靖港古镇3个乡村旅游地所在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由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3个维度,共10个测项构成,量表的信效度俱佳。  相似文献   

12.
以地方感、获益感知、成本感知、支持度4个指标为基础,建立我国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理论模型,通过验证因子分析、探究因子分析法,融入结构方程模型,对多项指标进行参数检验,修正模型中残差值。结果表明:①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获益感知的影响比对成本感知的影响更为强烈。②居民地方感对获益感知呈正相关关系,对成本感知呈负相关关系。③居民地方感对当地旅游支持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针对西北高寒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从旅游角度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视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旅游者对实地感知的城市旅游景观视觉辨别和鉴赏形成了视觉形象感知。城市旅游景观的品质不同对视觉形象产生的影响不同,而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及居民对同类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也不同。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和居民对扬州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了提升城市旅游景观视觉形象的方法和建议,期望对城市旅游的规划者、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创造更多更美的城市旅游景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1999—2014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影响因素的随机森林模型,选取并定量分析了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影响程度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强,市场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弱;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化快速推进是近年来居民出境旅游出现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对出境旅游有较明显的影响;居民对国内商品质量或服务的投诉不是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原因;出境旅游仍然是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出境旅游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大众普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旅游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选择,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感知态度成为反映当地旅游扶贫成效的晴雨表。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从居民视角出发,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与模糊数学法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主体的感知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对当地政府、企业、游客和居民的综合感知中,居民对企业的感知值最高,其他依次为本地居民、游客和当地政府。②在各单项指标中,"公平公正、协助支持与协调沟通"、"信息公开、尊重包容"、"相处和谐融洽"、"继承发扬与公平竞争"分别对当地政府、企业、游客和居民的感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式"扶贫,对其他民族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摘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分析了月牙泉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及其差异,探讨了当地居民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表现出积极态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积极支持者比例最大。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包含六个基本维度,对旅游发展支持水平除受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影响外,积极经济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消极经济影响态度和消极环境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分析了月牙泉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及其差异,探讨了当地居民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表现出积极态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积极支持者比例最大。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包含六个基本维度,对旅游发展支持水平除受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影响外,积极经济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消极经济影响态度和消极环境影响态度对支持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社会调查和市场细分方法,对苏州有自驾车旅游经历的群体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对自驾车旅游的感知评价主要集中在道路标识、经济成本、灵活便利、服务设施、风险和享受六个方面,并采用分层聚类法将自驾车旅游者分为中立者、狂热支持者和理性支持者三种类型.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等人口与社会特征,以及出游单程距离、停留时间、出游时间等旅游行为特征对自驾车旅游感知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传统村落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构建了游客视角的人居环境要素认知体系,并对游客的人居环境要素认知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影响游客认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游客对兰溪村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整体水平较低,个体认知的差异较大;(2)游客对兰溪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认知度最高,对社会文化环境认知水平最低;(3)影响游客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出游次数,而渠道种类、教育程度、文化动机等影响因素对游客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水平影响不大,这与兰溪村当前的旅游现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选择"旅游获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对旅游机构的信任、影响旅游的权力、邻里条件、地方感、旅游创业效能、社会资本、旅游支持度"等10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模型,并以甘南夏河县拉卜楞镇、碌曲县郎木寺镇为案例区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甘南高原地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甘南高原地区社区居民的民族差异、职业差异和社区差异对旅游支持度形成影响;(2)不同社区与核心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政策获益水平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