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专利申请号:CN201910909177.6公开号:CN110620278A申请日:2019.09.25公开日:2019.12.27申请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包括步骤: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出正负极混合粉料、电池外壳、铜箔、铝箔和隔膜;  相似文献   

2.
专利资讯     
正专利名称: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环节正极废旧材料的回收修复和再利用的方法专利申请号:CN201710021526.1公开号:CN106505273A申请日:2017.01.11公开日:2017.03.15申请人:湘潭大学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环节正极废旧材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石油能源短缺及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其动力锂电池的寿命一般在5~8年,意味着在近几年退役动力电池大量累积.退役锂电池属于严重污染类固体废物,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置,既容易造成其中可利用有价金属的资源浪费,也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退役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与综合利用是缓解能源金属短缺的必...  相似文献   

4.
正深圳市作为全国首个实现公交全面纯电动化的城市,目前第一批投入市场运营的新能源公交车已陆续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近日,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化公共交通运营商,深圳巴士集团启动首批新能源大巴及其车载动力电池退役工作。深圳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巴士集团、电池的产权方中国普天集团合作,积极落实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责任,对首批退役的200余辆公交车动力电池进行规范化回收处置,共回收退役电池超过700 t。  相似文献   

5.
正专利申请号:CN201610623808.4公开号:CN106276842A申请日:2016.08.02公开日:2017.01.04申请人:北京北大明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发明属于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旧动力磷酸铁锂的回收再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干燥后的废旧磷酸铁锂粉料经加入0.1~5 M的混合有机酸为主的水溶液中处理;过滤得到  相似文献   

6.
锂动力电池回收,可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还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促进锂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对锂电池回收利用的文献和专利信息展开分析研究。运用专业的检索及分析方法搜集整理锂电池回收文献、专利,分析锂电池回收研究趋势、研究机构、研究方向等指标,获得锂电池回收的技术概况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退役的动力锂电池梯次应用性能为研究基础,运用分数阶卡尔曼滤波算法和粒子滤波算法公式推演验证,采用离线辨识法构建锂电池健康寿命模型,从而准确、快速地判别出锂电池的健康状态。用于梯次应用锂电池项目的电池管理系统,除常规的自动充放电控制,以及电流、电压和温度告警保护等功能外,分别从研究内容、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 3个方面,重点对健康状态、有源均衡和荷电状态等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叶晶菁 《化工环保》2006,26(1):81-81
日本某重工业公司开发了一种从废弃的锂电池电极中回收高纯度金属钴的处理工艺。截至日前,除了采用一种昂贵的金属提炼方法外,对从电池中回收的钻进行再利用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气—双氧水联合氧化工艺选择性浸出废磷酸铁锂材料(废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粉末)中的锂,经沉锂后以碳酸锂的形式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4 mL/g、H2SO4与Li的摩尔比为0.5、搅拌转速为250r/min、反应温度为50℃的条件下空气曝气300 min,再于相同反应温度和搅拌转速下滴加H2O2(H2O2与Li的摩尔比为0.29)反应120 min,锂、铁和磷的浸出率分别为93.47%、17.26%和19.83%。该工艺较单独双氧水氧化工艺可减少75%以上的双氧水用量,大幅降低了回收成本。溶解氧浓度对浸出体系中Fe3+的存在方式有重要影响:在较高浓度(通空气)下以磷酸铁为主;在较低浓度(未通空气但接触空气)下以氢氧化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废锂电池放电及正极片分离回收处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经质量浓度30 g/L NaCl溶液浸泡9.0 h可实现电池放电,残余电压在0.5 V以下;在60℃恒温水浴振荡、NaOH质量浓度40 g/L、废锂电池质量与NaOH溶液体积的比为15 g/L的优化条件下,集流体完全与活性物质分离,回收得到的黑色粉末为LiCoO2活性材料,未见铝杂质的特征峰;通过硫酸中和的方法回收碱浸溶液中的铝,当体系pH为10.0时,可获得最大量的Al(OH)3沉淀,沉淀物颗粒表面光滑,粒径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到2025年,中国将面临80万t动力电池退役。如果无法高效、大规模地利用退役动力电池,无疑会给地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电池梯次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和减碳降污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积极推进电池梯次利用,对于实现节约资源和减碳降污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电池梯次利用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标准,提出了梯次利用的技术—生态—经济分析的重要性,并针对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不成熟、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溯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改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现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据了解,废锂电池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比如最常见的钴酸锂电池中含有钴、铜、铝、铁等金属,其中,钴大约占15%。我国钴资源贫乏,市场需求大,只能从国外进口,对锂电池进行回收能有效缓解这种情况。有数据显示,如果废锂电池能得到充分回收,每年可回收钴240 t,仅这一项就价值4 000万元以上。再比如废镍氢电池中镍的含量高达30%~50%,钴含量为2%~5%,稀土含量为5%~10%,同样具有极大的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池消耗的日益增加使得由废电池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电池进行回收,不仅有利于资源再生,缓解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的现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宜昌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尤其应重视这一点.主要介绍了该地区及国内电池使用和废旧电池回收情况,分析了电池回收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有关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专利申请号:CN201910904098.6公开号:CN110620276A申请日:2019.09.24公开日:2019.12.27申请人:常州大学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主要针对淘汰的数码类锂离子电池以及动力类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出现的有机溶剂和导电盐未能正确处理污染环境的问题。回收操作步骤如下:1.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入液氮罐中充分放电。2.将充分放电的电池放入手套箱中拆解,将拆解的电池放入超临界萃取装置中,使用丙酮作为夹带剂,调整仪器的相应压力、温度和时间参数进行超临界静态萃取。3.对萃取回收的电解液进行除酸除水,  相似文献   

15.
失效动力锂离子电池再利用和有用金属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锂离子电池以其贮电能力大、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上,近年来失效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报废量不断增加,但未得到有效处理回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失效电池还有80%左右的容量可以使用,可以在场地车或者储能电站进行再利用,以达到材料和电池的最大利用率;同时电池中含有多种有用金属(如Co,Al,Ni,Li等)且相对含量较高,极具回收价值.针对失效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再利用和有用金属的各种回收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正>201 9年3月5日,由北京市科协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的"动力锂电池回收"决策咨询沙龙在北京绿地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费维扬指出,动力锂电池回收事关环境污染,必须置于国家层面的高度予以关注。费维扬表示,近年来"纯电驱动"关键技术进展迅速,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但锂电池的大量应用也将导致产生数量极大的退  相似文献   

17.
正专利申请号:CN201910904100.X公开号:CN110620277A申请日:2019.09.24公开日:2019.12.27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废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分离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废弃锂电池放电、风干、拆解,收集正极材料;将收集到的正极材料于破碎机中破碎;将破碎后的正极材料置于有机酸溶液中浸出,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一些回收废旧锌锰电池工艺在汞回收处理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对废旧锌锰电池中汞的载体以及回收处理废旧锌锰电池过程中汞载体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废旧锌锰电池回收处理中汞的完全回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废旧锌锰电池中汞分散存在给回收处理废旧锌锰电池工作完全回收汞所带来的困难,利用汞和铵的性质特点,找到了从废旧锌锰电池中集中回收汞和铵的工艺条件,为废旧锌锰电池的资源化和防止二次污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重点是电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回收,主要是应用酸浸和溶剂萃取相联合的湿法冶金技术,其次将电化学技术用于浸出液中金属的沉积和对失效电极材料的直接修复也有相关的研究报导.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未来的环境要求,今后的回收利用将朝综合处理和多元化处理技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