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滇池湖滨带生态湿地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地向湖滨区扩展,滇池原有的湖滨带被大量用于建设各类建筑物,原有的湖滨带几乎失之殆尽,为保护及修复滇池湖滨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征地工作难度很大,甚至成为制约湖滨生态带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指出征地工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拆迁安置费用较高,引起的社会问题复杂等,并提出应采取编制规划控制土地的无序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等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湖滨区引种种植无性系黑杨,观测分析其苗期生长规律,探讨杂交黑杨速生树种在滇池湖滨生态建设中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从两年期无性系黑杨的发芽情况、成活率、材积量及适应性等多因子分析入手,为滇池湖滨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通过湖滨区引种种植无性系黑杨,观测分析其苗期生长规律,探讨杂交黑杨速生树种在滇池湖滨生态建设中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从两年期无性系黑杨的发芽情况、成活率、材积量及适应性等多因子分析入手,为滇池湖滨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滇池受损湖滨带堤岸处置及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滇池实施了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使滇池湿地面积减少约23.8 km2,使湖滨带原有的天然湿地大量消失,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复存在,1980-1990年间,滇池环湖修建防浪堤113 km,使湖滨带生境条件进一步急剧恶化,彻底切断了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消落带消失,湖滨带湿生、挺水和沉水等大型水生植物难以生存,湖泊生态系统遭到重创,对湖泊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文章重点分析了滇池湖滨陡岸带防浪堤处置及基底修复对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及技术研究,为受损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湖滨带管理水平,通过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提出和完善滇池湖滨生态带管理的一般模式,即政府投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政府-企业共同管理三种模式,为构建完善的滇池湖滨生态带管理机制奠定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基础。结果表明:政府主导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障湖滨带的整体性和自然属性,促进湖滨带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但是资金投入比例大、管理周期长;政府-企业共同管理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管理能激活湖边带的商业价值,但企业管理自主性比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滇池水质演替趋势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艳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97-100
秩相关系数检验表明,近十年来滇池内外湖中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水体始终受到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治理滇池应在逐步实施控制点源、面源、内源与截污的基础上,与昆明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建设湿地、水生植物等在内的湖滨带复合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滇池湖滨带湿生乔木湿地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草本植物为主构建的湖滨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挺水植物繁殖速度快,生物量大,如每年不及时对死亡植株进行收割,会加快湖泊淤积速度,对湖泊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大面积湿地挺水植物的管护和收割,势必造成湿地管理强度和费用大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了在滇池草海湖滨带中以湿生乔木植物代替草本挺水植物的湖滨湿地构建技术现场试验研究成果,在湖滨带基底修复的基础上,选择垂柳、滇杨、中山杉、水杉、池杉和竹子等湿生植物开展现场试验,研究结果推荐适应能力较强、成活率较高和景观效果好的垂柳、中山杉为滇池湖滨带湿生乔木湿地构建的主要树种,为受损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选取典型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昆明福保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结合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解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有机氯(Organic Chlorine Pesticides,OCPs)、酞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污染物残留水平较低,但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区域内的印刷厂、造纸厂、彩印厂是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尚为清洁,能够保障蔬菜产品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9.
选取典型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昆明福保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结合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解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有机氯(Organic Chlorine Pesticides,OCPs)、酞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污染物残留水平较低,但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区域内的印刷厂、造纸厂、彩印厂是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尚为清洁,能够保障蔬菜产品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滇池湖滨湿地保护现状,客观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够为滇池湖滨湿地的保护乃至滇池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11.
董学荣  吴瑛 《环境保护》2013,(12):66-67
滇池治理保护40年,从地方到中央,从官方到民间,从单项工程到综合治理,从理化项目到生态修复,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参与,从科技工程到生态文明,从点源治理到面源、内源整治,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滇池清,昆明兴,滇池治理不仅是昆明最大的环境工程,而且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现代滇池治理保护40年,尽管预期目标远未  相似文献   

12.
湖滨带生态退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滨带属于水陆生态交错带,是湖泊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非常重要的过渡带. 根据湖滨带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湖滨带生态退化过程归纳为渐变退化、间断不连续退化、跃变退化、突变退化及复合退化5种类型. 系统自然退化是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而人为干扰往往带有冲击负荷与胁迫压力.人类对湖滨带生态退化的影响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加强,对湖滨带生态退化的影响深度、范围也明显增强. 在文明初始阶段,人类对湖滨带处于被动适应及竞争利用的状态;文明成长阶段,人类开始对湖滨带进行主动开发及可控利用;在文明成熟阶段,从对湖滨带单纯开发利用拓展为发挥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湖滨带生态退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资源萎缩、洪水灾害损失增加、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美学价值丧失、影响水文化的历史传承等. 研究湖滨带的退化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认清湖滨带自身的发展规律,识别湖滨带退化的驱动因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保护湖滨带、修复退化的湖滨带或提出减缓湖滨带退化过程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滇池湖滨近60a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1957年、1972年的正射航空影像和2009年Google earth上的高清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了斑密度、结合度、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对滇池湖滨近60a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1957~2009年,滇池湖滨的景观格局变化很大,湿地和湖泊先减少后略增加,水田和旱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湖滨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4.
姜晓亭 《环境保护》2013,41(10):63-66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美丽中国"的基本途径。四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认识四川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建设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设立8个调查区对滇池外海湖滨水生植物现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了环境改变对自然湖滨带水生植物演替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长期的征程,本文论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制度与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良好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同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支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且要强化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两者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战略。本文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五个方向:顶层设计、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系,完善体制、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合力,建立机制、激发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动力,开启众智、凝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共识,多措并举、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滇池湖滨带沉积物磷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了滇池湖滨带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研究分析了湖滨带沉积物中总磷、钙磷和铁铝结合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高,个别点位高达10604.64mg/kg,总磷含量均值为2452mg/kg,沉积物受磷污染严重;不同区域沉积物磷的含量差别较大;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的钙磷含量都高于铁铝结合态磷,这是滇池湖滨带不同于其他湖泊的地方;柱状沉积物各种磷形态含量在垂向分布上的波动较大,但钙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水平与总磷具有一致性;13个采样点有12个点的沉积物铁铝结合态磷含量都低于钙磷,两者比值<0.5,钙磷是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考虑环境酸化引起的磷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20.
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态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建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1):91-92,107
洪泽湖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鉴于洪泽湖西部湖滨对洪泽湖的富营养化防治独特的生态价值,迫切需要加强洪泽湖西部湖滨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的范围、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后,阐述了洪泽湖西部湖滨生态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方针,重点提出了当前洪泽湖西部湖滨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湿(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并且还在文中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生态建设的资金的来源进行了筹划。最后还对洪泽湖西部湖滨的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