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滇池受损湖滨带堤岸处置及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滇池实施了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使滇池湿地面积减少约23.8 km2,使湖滨带原有的天然湿地大量消失,水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复存在,1980-1990年间,滇池环湖修建防浪堤113 km,使湖滨带生境条件进一步急剧恶化,彻底切断了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消落带消失,湖滨带湿生、挺水和沉水等大型水生植物难以生存,湖泊生态系统遭到重创,对湖泊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文章重点分析了滇池湖滨陡岸带防浪堤处置及基底修复对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及技术研究,为受损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状调查和历史资料收集,对异龙湖湿地大型水生植物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异龙湖水生植物群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大型水生植物之前为广泛分布的芦苇群落、薏苡群落、水葱群落,以及种类繁多的沉水植物群落。目前,湖泊中沉水植物已消失殆尽,异龙湖由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湖滨湿地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类型相对较单调,为挺水植物类型,主要以荷花群落和香蒲群落为主,建议在湖滨湿地恢复工程中选择植物物种时可优先考虑此2种植物。另外,近期调查显示异龙湖湖滨已有少量眼子菜科植物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沉积物种子库中仍存在具有活力的沉水植物繁殖体,对于水质改善后恢复水体中的沉水植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滇池流域4种不同花色的滇水金凤花瓣中N、P、K,间接了解其生长地的土壤特性,为今后滇水金凤的栽培及其应用于滇池湖滨带土壤植物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一种湖滨带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在对异龙湖湖滨带退塘还湖区鱼塘群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基底修复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植物类群历史分布状况和生境适应性,筛选了适宜异龙湖的湿地植物物种、设计了群落配置方案,并在异龙湖西岸湖滨带构建了规模约40 hm~2的由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构成的复合植被结构生态湿地工程示范,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入湖河流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化三大功能,为异龙湖600 hm~2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背景资料收集、水生态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了抚仙湖北岸万亩湿地建设对近岸水域水生态影响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更好地保护抚仙湖水生态安全,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原有的优良基质(沙滩砾石滩),构建乔、灌、草共生,阶梯式净化且后期维护简便的偏自然型的深水湖泊湖滨带湿地。  相似文献   

6.
洱海东区湖滨带现状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洱海是云贵湖区的一个重要淡水湖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造成洱海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尤其是作为湖泊保护屏障的湖滨带,其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急需进行生态修复.针对洱海湖滨带的现状和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的设计分区、工艺流程和设计内容,提出了洱海东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7.
滇池湖滨带生态湿地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地向湖滨区扩展,滇池原有的湖滨带被大量用于建设各类建筑物,原有的湖滨带几乎失之殆尽,为保护及修复滇池湖滨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征地工作难度很大,甚至成为制约湖滨生态带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指出征地工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拆迁安置费用较高,引起的社会问题复杂等,并提出应采取编制规划控制土地的无序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等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调控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7月对太湖东部湖滨带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底泥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生植物与水质、底质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现有水生植物22种,其中挺水植物6种,浮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7种,挺水植物优势种为茭草、芦苇和水花生,浮水植物优势种为荇菜、四角野菱、槐叶萍和水鳖,沉水植物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调查区域内沉水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0 kg/m~2,其中东太湖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生物量最大。透明度与水深的比值、透明度以及底质的物理性状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可能是影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太湖湖滨带水生植物修复工作中,物种选择应以本土物种及耐污种为主,同时加强湖滨带良好生境的营造,为水生植物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残体腐解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洱海4种主要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香蒲(Typha latif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和芦苇(Phragnites australis)在水体中的腐解特征. 结果表明:在21 d的腐解试验中,水葱腐解速率最快,茭草和香蒲其次,芦苇最慢; 挺水植物单位干物质TN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TP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 4种植物TP释放率均高于TN,腐解出的TP进入水体的比例也明显高于TN. 水体中ρ(TN),ρ(TP)及ρ(CODCr)均在腐解初期(1~3 d)快速上升,pH和ρ(DO)快速下降; 随后,ρ(TN),ρ(TP)及ρ(CODCr)均缓慢下降,pH和ρ(DO)则缓慢回升. 结合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空间分布的调查结果,估算全湖湖滨带4种挺水植物中TN和TP的总质量分别为17.622和2.870 t,其中茭草和香蒲中的TN和TP分别占91%和95%,对茭草和香蒲进行适时、适宜的收割对改善湖滨带的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异龙湖实施了围湖造田运动,在湖滨带形成大量农田和连片的鱼塘群,鱼塘群垂直堤坝对湖滨带进行了强烈的切割,破坏了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湖滨带原有的天然滩地大量消失,浅水区滩地生境条件急剧恶化,水生植被结构的连续性不复存在,鱼类栖息、索饵、产卵地丧失,湖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净能力下降,加上鱼塘排污,严重阻碍了异龙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该文介绍一种全新的湖滨带退塘还湖区挖塘堆岛基底修复工程技术方法,通过对湖滨带39.33 hm2鱼塘群区域进行塘库系统构建、堆岛、滩地、坡地等地形地貌多样性改造基底修复工程示范,为湖滨带生态系统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湖滨湿地示范工程区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入湖河流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化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洱海不同类型湖滨带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出苗及生长的特征,在2010年3月和6月(菰的主要出苗和生长季节)调查洱海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上菰生物量、密度、植株叶片数、植株高度等的变化,分析洱海水位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湖滨带基底高程的降低,洱海湖滨带菰的密度、生物量、单株叶片数呈先增高后快速降低趋势,株高则呈增大后基本不变的趋势;从株密度及生物量看,随着3—6月洱海水位的降低,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生长的最适基底高程都随之下降,3月为1964.85m,6月为1964.55m,所对应的水深均为0.3m. 3月和6月湖湾型湖滨带能够出苗良好的基底高程比非湖湾型分别低了0.3和0.6m;随着水位的下降,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良好的范围向水下延伸,但在非湖湾型湖滨带,出苗良好的最低高程几乎不变. 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和生长的差异显示出其影响因素不同,在湖湾型湖滨带,水深动态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而在非湖湾型湖滨带,风浪作用和水深动态变化存在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对二氧化硫的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试用一种新方法测算植物对SO2的净化能力 植物在伤害阈值的情况下,对SO2的最大吸收强度定为净化SO2的能力。利用开顶式熏气罩对植物进行SO2慢性(低浓度、长时间)处理。达到SO2伤害阈值(5%叶面积上出现可见伤害症状)时,停止处理 根据此时叶内硫含量的增加,计算硫积累速率。从停止熏气后叶内硫含量下降(直至对照水平)的速率计算硫的转运速率。从硫的积累速率和转运速率计算叶片吸收SO2的强度 再引进生物量和生长期两个参数,就可估算地区植被年净化SO2的潜力 本研究对阔叶树(杨、柳、刺槐)、针叶树(油松、桧柏)和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进行了净化SO2能力的测算 初步结果表明,此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3.
Foste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road corridors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because residents are often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in these ubiquitous open spaces. We here aim at illustrat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may be underpinned by roadside vegetation. Previous work is broadly scattered in papers fro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biased by a focus both on regulating services (temperature regulation, air filtr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also on trees. We provide a first synthesis that illustrates (i) the multi-functional capacity of green elements in streetscapes to deliver various ecosystem services; (ii) the relevance of planted and wild-grown herbaceous vegetation as well as trees; and (iii) trade-offs between certain ecosystem services as well as risks related to disservices. Trees and herbaceous road vegetation can mitigate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road corridor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vulnerable neighborhoods that are undersupplied with green spaces. Enhancing the amenity value of streetscapes might also positively influence public health by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However, significant knowledge gaps exist, e.g. on the contribution of biodiversity to ecosystem services and on the valuation of green street components by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groups. Our synthesis illustrates management options that can support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approaches toward more livable streetscapes by foster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ounteracting disservices.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植物选择不当、景观效果差、养护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选择方法。以北京地区草本植物为例,根据GSI设施结构、功能特征拟定植物基本属性指标,建立植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30种常用草本植物进行评分分级,筛选出与设施功能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并探讨了草甸型植物景观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前景及设计方法,为高效益、低成本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植物化感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对藻类化感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陆生植物具有分布广泛、生物量大、便于培植、容易收割、加工方便等特点,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化感物质,在抑制水中藻类生长和应急处置水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陆生植物关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报道,按草本和木本分类,并以植物的科划分,较全面地评述了15科26种陆生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辛良杰  王佳月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1991-2000
文章建立农户理论模型与回归模型,并基于山东省两个县级市——平度市与高密市282份农户问卷,对两市农户耕地中种植速生林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调查区80%以上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其占用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9 个百分点;②地块面积越大,农户将此地块转种速生林的几率越低;③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耕地质量与耕地种植速生林的关系不显著,说明速生林种植技术要求较低,普通耕地质量就可以满足速生林的种植需求,这也是调查区超过80%的速生林土地来源于耕地的主要原因之一;④农户种植速生林会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高非农工资收入的家庭,更倾向于种植速生林,而地块破碎、耕作距离较远会增加传统农业的总劳动投入量与强度,导致农户种植速生林;⑤邻地是否种植速生林对农户的速生林种植决策影响明显,说明速生林对耕地的胁迫效应严重。从保护基本农田的角度,需要避免新的速生林种植现象出现,重点针对常年举家外出的农户与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政府亦应在推动土地向种粮农户流转方面作深入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原料和制炭方法对生物炭吸附抗生素性能的影响,选取芦苇、棉杆和竹柳,经限氧和曝氧法制备得到生物炭,研究其对土霉素(OTC)和磺胺甲恶唑(SMX)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机理.研究发现:物源特征和制炭方法共同决定了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功效.芦苇和棉秆宜采用限氧法制备成炭,竹柳宜采用曝氧法制备成炭;整体上以曝氧竹柳炭对抗生素的吸附性能最优,单一浓度(50mg/L)下,其对OTC和SMX的吸附量分别为11.98和10.12mg/g.批吸附实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π-π EDA相互作用是竹柳炭吸附抗生素的主要机理.静电吸引有助于高pH值下曝氧竹柳炭对OTC的吸附,而孔隙填充可能对曝氧竹柳炭吸附SMX起到促进作用.曝氧竹柳炭对抗生素的吸附性能优于其他炭品,是去除水体抗生素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系数的变化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4年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利用植物系数、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等指标,研究了黄土高原植被群落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早期森林群落→顶级群落)的耗水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是早期森林群落明显高于其它群落,草本群落明显高于灌木群落(P<0.05);植物系数是灌木群落>草本群落>乔木群落,而顶级群落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早期森林和顶级群落明显高于草本和灌木群落(P<0.05)。因此,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