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不同时刻地震直接人员伤亡人数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的基础上,从人与建筑物的相对关系出发,以建筑物容人时间分布曲线和当量人数为指标,建立了预测模型;并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给出了未来地震中昼夜平均人员伤亡和不同时刻人员恨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地震人员伤亡易损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房屋破坏状况有关。本文利用唐山地震人员伤亡及房屋破坏的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和迭代计算的方法,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易损性模型,并与现有其它几种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作了比较,该模型在相同的误差条件下预测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基于GIS软件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通过对某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街坊建筑物的易损性分析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实例应用研究,重点讨论并实现了利用现有数字化地籍图、城镇地籍数据库及土地调查记录等信息;并结合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模型和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完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和人员伤亡程度的预测,对城市防灾减灾进行辅助决策支持与评估。  相似文献   

4.
新疆喀什地区乡村地震人员伤亡矩阵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搜集研究区地震人员伤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乡村地震人员伤亡矩阵,为该 地区未来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预测和快速评估提供了依据,并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了其差异的原因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地震损失预测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分析。本文给出一种分析方法,可用来确定当城市遭遇一定地震烈度时的可能损失和年平均损失期望值。文中叙述了建筑结构、生命线工程等各类损失预测方法,以及由此引起的间接损失问题,并给出估算人员伤亡的经验公式。最后,用本文方法预测安阳市在遭遇Ⅷ-Ⅸ度地震影响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数,为编制安阳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晓青 《灾害学》2011,(4):103-105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震后灾害监测、应急指挥与抢险救援、灾害调查、损失评估、灾民安置、恢复重建以及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图集》根据地震后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遥感比对科学考察资料和震害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结果,按照科学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编制原则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地势和社会环境,灾区遥感影像获取、建筑物震害影像特点与实际震害表现、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方法、汶川大地震灾区(Ⅷ度及以上地区)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以及主要城市和乡镇震害遥感影像和震害评估结果等。  相似文献   

7.
兰青龙  安卫平 《灾害学》1998,13(1):34-39
简要分析了山西中部的历史地震灾害,用地震安全性评定的综合概率法计算了每个单元遭遇烈度的概率,并对建筑物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各类建筑物的易损性矩阵和不同类型单元的人涡震亡率、震伤率矩阵,计算出各个单元建筑物的期望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期望绝对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由于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只能估计建筑物的破坏而不能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城市建筑物潜在破坏的估计,提出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包括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为了考虑地震危险性因素,进行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PGA概率密度函数;为了考虑建筑物的易损性因素,采用HAZUS-MH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研究群体建筑物易损性。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提出的相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可以反映城市建筑物在其所在的地震危险性环境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而采用绝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能够比较不同建筑抗震能力的差异,再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可确定抗震能力水平。以晋江市抽样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为例,结合震害经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1,(4)
系统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2011—2020年地震人员伤亡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人员伤亡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伤亡与震级、烈度的关系。结果显示,2013、2017年人员伤亡地震频次较高,但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2013、2014年。区域上人员伤亡地震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两省,死亡、受伤人数分别占死亡、受伤总数的90.57%、86.32%。地震人员伤亡数、单次地震伤亡数与震级、极震区烈度呈正相关关系,且不同区域各烈度档优势伤亡分布区间基本一致,但不同区域相同震级伤亡成灾概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地震造成建设工程的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并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 在总结各种地震人员死亡方法的基础上,对城市地震时人员伤亡的预测进行了研究,并以百万人口的城市为例,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人员伤亡的概率。由于资料和认识的不完备,本文的结果,只是一种估计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颜峻 《灾害学》2013,(1):28-31
为了定量评估燃气系统在地震中的脆弱性水平,基于能力——需求谱方法建立了燃气系统地震脆弱性评估方法。评估方法从地震潜在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能力、需求谱与脆弱性曲线建立以及破坏状态预测等四方面着手研究。基于上述模型与方法,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燃气系统最大承载能力、破坏等级及概率。最后以某天然气压缩站主体建筑为例,建立了反映场地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地震反应谱,构建了用于确定性能点的抗震能力——需求谱,并基于FEMA 273绘制了不同破坏等级的脆弱性曲线,定量分析了该压缩站遭受破坏等级和概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了建筑物爆破地震和天然地震作用下动力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按建筑物在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等效于预测地震烈度的动力反应,设计等价于预测地震烈度的不同频谱、幅值和持续时间的爆破地震的地面运动,探索建筑物、场地土和地形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许多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位于地震易发区,地震给这些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震易发区城市和地区的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的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波在地表传播引起的强震地面运动造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需要根据未来地震发生情况下的强震地面运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准确地预测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强震地面运动是抗震设计和加固的重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震救援行动中的医疗力量配置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席梅  侯建盛  刘爱兵 《灾害学》2007,22(4):138-142
强烈地震在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如何快速有效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如何快速救治因建筑物倒塌的压伤人员,如何有效防止灾后的疾病肆虐,在简要分析了几次国际地震救援行动的医疗力量配置情况之后认为,合理配置的医疗力量和快速的医疗救助行动将可以极大程度地抢救垂危的伤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灾害与人文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中国的地震灾害与人员伤亡为世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不仅由于地震多、震级大、烈度高,多数地方建筑物抗震性能较低,而且还与人文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着重讨论了人品密度与震害伤亡人数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作息时间、作业方式、地震预报、心理状态等人文要素与震害伤亡人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震中烈度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的估算方法,以我国1990-2006年间造成人员伤亡的破坏性地震为数据样本,结合国内几次大地震的震害资料,找出了影响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经过函数拟合与回归分析,提出了一个以震中烈度为主要参数,以震级和人口密度作为辅助参数进行修正的人员伤亡预测模型,并利用已有的地震实例进行了模型检验,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由于我国地震震源较浅,人口密度大,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震后根据地震参数和震区情况进行快速的人员伤亡评估,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地震致灾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首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评估方法,基于地震参数的经验模型,基于历史资料的震害矩阵法和基于性能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介绍了近几年出现的两种新方法,基于最优化方法的经验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最后,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可接受的地震人员死亡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确定最佳或最合理的设防标准时,应在保证地震安全和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二者之间进行权衡、既要保证地震人员伤亡降低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又要使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本文根据我国几次大地震的资料,建立了地震人员死亡率与房屋倒塌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在分析设防后地震人员伤亡水平与其它灾害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水平的基础上,对确定社会可接受的地震人员死亡率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它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就死亡2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地震又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至今还没有达到实用化的地步。而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房屋倒塌和工程设施的破坏,世界上发生的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建筑物倒塌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