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经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安排好当代人的发展,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哲学观点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的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塔里木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与恶劣的气候条件之间的突出矛盾,得出水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是流域生态改善和农业发展之储多要素中最大限制因子的结论,从而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根据生态脆弱指数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生态用水;只有因地制宜地建立高效输水、灌溉节水、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整体功能强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切实有地促进自然生态与生态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姜堰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通过防治工业污染、推广生态农业、推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生态示范区等一系列协调发展措施,使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污染得到了初步治理,找到了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近几年来,姜堰市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gO年不变价)由199O年的24.79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92.23亿元,增长3.72倍。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两同步,我们通过“控源…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使区域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进而使区域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概念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最后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区域经济体系的企业层面,各企业经营中要贯彻生态学思想;产业层面,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区域层面,建立自然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园区等方面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5.
芜湖市生态农业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农业内涵与模式的认识,指出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对生态脆弱区与具体模式的提炼,而对经济发达区、城郊区缺乏研究,对社会经济条件关注较少。针对芜湖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等地域基础的分析,分别从产品、产业、地域三个方面进行了生态农业系统设计,从而力图把握生态农业的系统本质,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各种支撑体系建设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生态农业思想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苏州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苏州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对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指导意义,对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可以体现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动美丽环境建设。而稻田生态农业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但是,稻田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投入成本高、基层政府与农户不积极、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以及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建立一套成熟的稻田生态农业环境管理方法,以促进我国稻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峥嵘 《四川环境》1992,11(1):34-39
我省自八十年代初始,已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在不同区域条件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八五”期间试点范围还将会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为生态农业建设规范化提供依据。本文拟写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原则、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解释和评价单项指标群体。通过指标评价方法,既可找出影响生态经济功能的限制因子,又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及配套措施。将有效地促进县级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农业环保协会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发展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1月9日在古城扬州召开。会议共收到乡镇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环  相似文献   

10.
论四川发展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提出四川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原始森林减少,生态功能削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大,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加速水土流失,城市生活坟圾和工业废弃物、酸雨、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用薄膜的残留、畜禽粪尿污染是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四川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是大力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工程;重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产业,以构筑生态安全体系为根基,以公司加农户的产业运管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科技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马文林 《青海环境》1998,8(1):37-40
针对湟源县情,按照区域不同环境特征,把全县划分为城郊工贸区、川水区、浅山丘陵区和脑山区四个生态农业建设类型区,并按其不同特征和条件,建立不同的生态经济体系与模式。为同类型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优化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升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两大主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注重以生态标准原则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促进山、水、人、城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强调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的文明。介绍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该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努力打造辽宁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调整、环境保护与经济振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按照各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建设高效益,高功能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它是在吸收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生产力的新技术的同时,摒弃了有害于环境和导致农业生态恶化的弊端。建设生态农业是使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园户村乡各级干部和村民,在科技示范乡建设的进程中,发展农业生产,自觉和不自  相似文献   

15.
环境管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但是广泛的环境管理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使阜阳市获益匪浅。颖上县建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 阜南县濛洼行蓄洪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沿淮行蓄洪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市还探索出光、热、水、气、肥立体种植模式,农、林、牧、鱼、沼生态模式,稻鱼共生模式等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全球500佳”小张庄为依托,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阜城13条沟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对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南京为例,讨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农业 发展立体种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种养是生态农业向现代化集约经营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新疆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贯穿、渗透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谋求四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