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汤浦水库浮游植物季节演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探索我国亚热带饮用水源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1年对汤浦水库浮游植物和22项水文水环境因子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62属115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硅藻其次;春季水华期间(4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达到最高20.88×10~6cells·L~(-1),随后因强降雨影响降至最低0.59×10~6cells·L~(-1)(6月);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时间异质性比空间异质性更为明显,其时空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时间变异占总变异的72.3%,大于仅占2.5%的空间变异;优势种和冗余分析(RDA)表明,硅藻全年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蓝藻和隐藻,再次是绿藻,其中春季由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夏季由蓝藻和绿藻占优势,秋季和冬季则由硅藻和隐藻占优势;HRT及其驱动的水库离子浓度变化和反硝化过程是主导春季和秋季水体扰动耐受和敏感种类间演变,以及春季水华形成的关键因子;SiO_2、WT和N∶P则是主导冬季和夏季,硅藻、隐藻和蓝藻、绿藻间演变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相似文献   

3.
苏南水库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了解我国东南湿润区丘陵山地型水库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控制因素,于2015年6月硅藻水华敏感期对苏南地区18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营养盐、水深、库容等因素与硅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硅藻达到轻度水华水平(硅藻细胞含量介于100~1 000万cells·L~(-1))的水库有10座,对供水和景观功能产生明显影响;苏南地区水库普遍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水平,总氮浓度普遍偏高,磷及营养状态指数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密切;苏南地区水库中的浮游植物在数量上以蓝藻门中的席藻为主,在生物量上则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46.8%,是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主要门类;硅藻门中,主要是针杆藻、小环藻、曲壳藻和直链藻这4个种属占优,特别是针杆藻和小环藻,平均占硅藻总生物量的51.6%和21.4%;较深的水体,利于硅藻成为主要优势藻门;较大的水库流域库容比和较高总磷水平会导致水库营养水平和叶绿素浓度增加,促进浮游植物从硅藻门向绿藻门、蓝藻门演替,增加藻类危害的风险.因此,对于该地区水库,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并且针对水库自身的特点,包括水深、流域库容比等,确定其特定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从而减少硅藻等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大坝加高蓄水后,水体流动性变差,水体营养盐容易累积,造成局部区域水华暴发风险加剧。该文基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实测数据和文献调研,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1)丹江口水库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06×10~6~11.9×10~6cells/L之间,汉库和丹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不大,但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浮游植物种类季节性差别较大,夏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大,平均值是5.57×10~6cells/L,浮游植物种类变化由春季的蓝藻、隐藻和金藻,向夏、秋季的蓝藻和绿藻,以及冬季的蓝藻、隐藻和硅藻转变;(2)建库至今,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增加了一个数量级,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由适应河流的固着型硅藻,经过硅藻-绿藻-蓝藻型逐渐发展为硅藻-隐藻-蓝藻-绿藻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运行后(2018-2019年),与2014-2015年运行初期相比,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增加幅度升高,但浮游植物种类有降低的趋势。从消落带营养盐释放、污染物累积、水动力条件改变3个方面初步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丹江口水库水华防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8月、11月分别对渤海湾近岸海域28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同步监测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建立了浮游植物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4门79种(属),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据一定比重。8月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11月优势种为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优美旭氏藻矮小变型(Schro咬derella delicatula)和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在0.039×103~464.8×103cells/L之间,生物量范围在0.013~81.9 mg/L之间。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富营养化程度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溶解氧、总氮、亚硝酸盐、悬浮物、盐度和水温是影响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河干流汛期富营养化状况,于2013年8月对海河干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5门37种(属),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颤藻属(Oscillatoria sp.)、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3.00~12 021.00×104 cells·L-1,生物量范围为4.01 ~45.70 mg·L-1,以蓝藻为主,海河干流处于重富营养状态.RDA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是显著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控制营养盐的输入是防治海河干流蓝藻水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三峡水库春季水体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于2013年3月对三峡水库22条支流及干流的6个断面进行采样监测. 结果表明:来水、回水、河口和干流4类断面ρ(TN)平均值分别为1.69、1.84、2.01、1.51 mg/L;ρ(TP)平均值分别为0.115、0.191、0.179和0.181 mg/L;不同类型断面间ρ(TN)、ρ(TP)差异不显著;水体中N、P的主要形态分别为NO3--N和PO43--P;N/P〔n(N)/n(P)〕从来水(110.8)至干流(18.9)逐渐降低. 三峡水库总体上为中营养状态,回水和河口区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富营养断面比例分别为45.4%和36.4%. 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8属,其中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分别检出42、26和17属;从组成上看,来水和干流断面以硅藻-绿藻为主,回水、河口断面以绿藻-硅藻为主. 浮游植物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回水、河口、来水和干流断面. 调查期间,22条支流中有15条支流在不同位置发生水华,但主要集中在回水区;拟多甲藻水华为主要类型且集中在库区的下游支流,而库区中上游支流则以隐藻、衣藻、小球藻、小环藻等水华为主. 环境因子排序分析表明,在水华集中的回水-河口区域,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数明显少于其他区域,温度和ρ(DO)为该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ρ(TN)、ρ(TP)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生态学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60属96种,其中绿藻门46种,硅藻门21种,蓝藻门16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各3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为主。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的季节演替明显,春季优势种呈现硅藻-蓝藻型,主要为短小曲壳藻(Achnanthes exigua);夏季则为硅藻型,主要优势种为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r);秋季呈绿藻-蓝藻型,主要优势种为拟鱼腥藻的一种(Anabaenopsis sp).;冬季则呈现硅藻型,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的年均值为1.87,则老虎潭水库处于中营养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0.
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2010年6—12月对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11项水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调查区域内的54种浮游植物和11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8属103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绿藻为主,硅藻其次;藻类细胞密度季节差异大,7月最高,为8.04×106cells·L-1,12月最低,为2.23×105cells·L-1,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为夏季的蓝藻和绿藻向秋季的隐藻、蓝藻、绿藻,以及冬季的绿藻、硅藻转变,剑潭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较蓄水初期有加剧趋势,且富营养程度夏季比冬季严重.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TP是影响剑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于2008年9~11月,对贵州红枫湖进行了每周一次采样监测,选取浮游植物及总磷、总氮、氨氮、pH值、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透明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调查和研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2种,隶属于5门23科40属,浮游植物丰度在3.828×106~210.2375×106cell/L之间,生物量在1.310~26.965mg/L之间,其中蓝藻占总浮游植物丰度的95%,占总生物量的56.7%,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 Kutz)为绝对优势属。Ⅰ~Ⅲ库区藻类Marg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459、3.681和3.9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藻类种类数、细胞密度对数与水体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d与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的正或负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在轴1上达到0.967,隐藻主要受水温、总磷的影响;硅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水温;蓝藻、绿藻与氮磷营养盐、pH值表现出明显正负相关性。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评价水体为富富营养至重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作者于2017年5月初、8月初和9月底对长江源区干流及其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75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1%、21.1%和16.6%;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针杆藻(Synedra sp.)、等片藻(Diatom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等河流型硅藻为长江源区优势种。密度介于5.3×10~4~216.8×104cells/L,平均密度为67.2×10~4cells/L,整体呈现支流高于干流的趋势。浮游植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示长江源区整体水质良好。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表明总氮是影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对长江源区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里下河腹部地区38个典型湖泊湖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了基于理化指标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评价方法和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的生物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评价方法,评价了湖泊湖荡营养状态.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浮游植物7门50属89种,主要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2.3×10~5~3.7×10~7 cells·L~(-1),生物量介于0.05~15.02 mg·L~(-1),绿藻门与隐藻门(Cryptophyta)在细胞丰度上占优势,隐藻门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guadricauda)为主要优势种;生物指标评价方法的结果显示湖泊湖荡总体为轻度富营养,与TLI评价方法的结果有较好一致性,表明两类评价方法在里下河腹部地区具有较强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养殖水体中,养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该实验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罗非鱼养殖池塘进行了连续的采样调查,进而对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并分析了罗非鱼的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罗非鱼单养池塘5次采样共鉴定出蓝藻、硅藻、裸藻、隐藻、甲藻、绿藻6门92种(包括变种)浮游植物;其中蓝藻门16种,硅藻门16种,裸藻门7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1种,绿藻门49种。低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562.5×10~4~22 660.5×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7.92~24.15 mg/L之间;中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575×10~4~20 390×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11.78~25.17 mg/L之间;高密度养殖浮游植物总密度在1 422.5×10~4~20 351×10~4cells/L之间,生物量在7.25~20.04 mg/L之间。不同密度组浮游植物总密度差异不显著,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该实验密度条件下,罗非鱼密度对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小。高密度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最高密度出现的时间比中密度和低密度要早,且较早达到稳定水平,表明高密度罗非鱼养殖会增大浮游植物密度增长速率,加快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探讨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2014年9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9月共采集浮游植物26种,隶属于6门18科24属,其中蓝藻6种,绿藻10种,硅藻6种,隐藻2种,甲藻1种,金藻1种。9月总生物量10.36mg/L,总密度4.25×107个/L。丹库总生物量大于汉库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季节性藻类水华严重威胁供水安全,为探明北方富营养分层型水库藻类季节性暴发机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2020年开展长期连续高频监测,采用传统藻群和功能藻群分类法,并耦合局部加权回归法和边界分析模型,提炼藻华季节性(春季和夏季)演替规律及暴发环境因子阈值.结果表明:(1)春季和夏季藻华演替规律及响应机制不同,春季以绿藻、硅藻和甲藻为主,而夏季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其中,春季以低温、小型且高比表面积藻为主,而夏季以高温、大型或团状且低比表面积藻为主;藻类生理和形态特征差异是造成季节性藻华的主要内因;(2)春季和夏季藻华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春季藻华主要为水温、混合层深度(Zmix)和光利用率(Zeu/Zmix)控制,而夏季藻华主要受水温、Zmix、Zeu/Zmix和总磷(TP)的共同影响;主驱动因子的变化差异是诱发季节性藻华的主要外因;(3)春季和夏季藻华暴发的水环境阈值不同,春季藻类暴发的水温、Zmix和Zeu  相似文献   

17.
汉丰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2013年6~8月对三峡库区汉丰湖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2种,优势种为针杆藻、舟形藻、直链藻、卵形藻、栅藻、伪鱼腥藻、平裂藻.浮游植物在东河入口以硅藻为主,南河入口以蓝、绿藻居多.运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河入口物种受水体理化性质影响大,南河入口物种受营养盐含量影响大,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为温度、溶解氧(DO)、p H、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氮(DN)与可溶性磷(DP).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镜泊湖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13年对镜泊湖流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81种(属),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属17个功能类群.时间上,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类群丰度均高于秋季.空间上,春季镜泊湖流域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含量湖泊区>汇水区>出水区,秋季汇水区>湖泊区>出水区.多维尺度分析表明,镜泊湖流域不同区域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草海浮游植物种组现状的调查,草海浮游植物有390种(含变种和变型),分属7门10纲23目41科96属,以绿藻、蓝藻、硅藻居多。浮游植物数量的年平均值为9.343×106cell/L;生物量为5.880mg/L。通过对草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等的时间变化和水平分布分析,认为草海现属于蓝-绿藻型湖泊。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报道了2005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06年冬季(1月)采集于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29 00′00″~2910′26″N,121 34′43″~121 47′06″E)的15个大面观察站和1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浮游植物调查结果。经显微观察、鉴定,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6门56属146种,季节变化为春季(101种)秋季(96种)夏季(96种)冬季(85种)。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72×103~1.3×106个/dm3,平均细胞丰度为5.13×104个/dm3,季节变化为冬季(1.27×105个/dm)3秋季(4.72×104个/dm)3春季(1.63×104个/dm)3夏季(2.51×103个/d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4小时连续观察中,白天尤其下午光合作用强,浮游植物丰度高,夜间尤其后半夜或凌晨光合作用弱,浮游植物丰度低。三门湾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内湾温带性类群、广布性类群和近岸暖水性类群。其中沿岸内湾广布性类群是本区的优势类群,其他各类群数量较少。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共发现赤潮生物64种,其中,硅藻40种,甲藻19种,蓝藻2种,裸藻、金藻以及原生动物各1种。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平均细胞丰度在5.6×102个/dm3~1.2×105个/dm3。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次为布氏双尾藻、琼氏圆筛藻、海链藻、纺锤角藻、丹麦细柱藻、三角角藻、洛氏角毛藻、叉角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