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扬子板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北)胶(南)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燕山期俯冲走滑体制及其对成矿定位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中国东部180~90Ma前地质构造演化与北美西部155~0Ma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对比,说明中国东部燕山期由活动大陆边缘向陆内过渡的构造属性,进一步阐明中国东部燕山期金属成矿大爆发的地球动力背景-伊泽奈歧海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低角度斜向俯冲和NNE向左行平移剪切运动.活动大陆边缘地壳缩短增厚和伸展减薄两个阶段产出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金属成矿组合.NNE向平移剪切带切割先成断裂体系形成控矿断裂网络分级控制金属聚集的定位:超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金属矿集区和大型矿床定位,区域一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床定位,区域二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部分小型矿床和矿化点定位,局部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矿集区和矿田内部的矿床定位.  相似文献   

3.
位于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过渡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具有华南地台陆缘区的特点。该区中生代不同成因类型侵入岩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岩浆起源,演化方式及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有别于大陆边缘区的侵入岩而日益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注意,特别对岩浆活动与板块运动和板内深断裂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试图探讨其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构造沉积学资料为依据,论述了中国东南部的古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并根据基底构造格局和板块运动方式,提出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大陆碰撞有内在联系的成因机制论,并认为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化及岩浆系列与板块碰撞的方式和时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而对亚洲大陆东部火山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弱,其大地构造环境相应地从活动大陆边缘(Ⅰ、Ⅱ旋回火山活动)而转变为类裂谷大陆边缘(Ⅲ、Ⅳ旋回火山活动),后者可能是正在演化着的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在中生代时期的雏形。 研究表明,从早到晚,火山岩岩石的碱度,K_2O/Na_2O比值越来越大,岩浆来源越来越深。火山活动的这种规律性变化与由早期挤压为主转变为晚期拉张为主的区域应力状态变化有关,而区域应力状态变化则又是太平洋板块消减带向东迁移,本区应力松驰和地幔均衡上隆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缺气环境中,金属从海水、古卤水或热水溶液中被吸附和沉淀而发生积聚。在后来的变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金属重新活化,形成矿床。这种矿化类型主要受缺氧环境的构造背景类型控制。被动边缘的碳质沉积岩只含有铀、钒和钼的次经济富集;含铜黑色页岩和海底喷流型矿化则限于大陆裂谷和拉拗槽环境或活动边缘的弧后盆地;变质矿床主要与碰撞边缘有关,但也出现于其它的构造环境类型。含铜黑色页岩的形成,受地球演化过程中超大陆裂开时低海平面期的控制。在高海平面期,黑色页岩中积聚的铀和钒含量增高;含铜和含铀黑色页岩矿床中岩性控制明显;相反,多金属矿化的产出并不取决于碳质沉积物的岩性成熟性。  相似文献   

7.
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复活破火山,经断裂切割抬升而成为典型性的破火山立体模型。它向人们展示了破火山内部的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类岩石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破火山喷发产物与中央侵入体有直接联系的证据。涵盖了流纹质岩浆火山爆发、喷溢、侵出、侵入等的完整过程,堪称流纹质火山岩类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不仅显现了白垩纪时期亚洲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过程,而且是古太平洋伊泽奈奇(lzanaqi)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壳幔深部作用的一种地表标志性展示。雁荡山破火山的奇特景观代表着东亚亚热带滨海山岳地质生态模式、奇特优秀的自然景观、具普遍意义的杰出科学价值和浓厚的民族山水文化,三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雁荡山所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兼符自然与文化双重标准的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8.
康西瓦构造带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新藏公路沿线地质考察发现:构造带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构成,沿断裂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和片理化带分布,同时发育韧性、脆性变形;构造带两侧的地层时代与沉积建造、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以及遥感图像和地貌形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构造带中韧性变形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运动矢量及应力场模拟计算证实。构造带中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式为主。综合这些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康西瓦构造带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在板块边界形成的一条右行走滑构造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南大陆沿海自175Ma到75Ma间火山活动具有干行与垂直火山带的迁移性。高钾钙碱性系列,英安岩一流纹岩组合与双峰式火山岩不同于安第斯型钙碱性系列。构造应力处在挤压后松驰剪切一拉张环境。中酸性岩浆起源于中下地壳。线形与环形火山构造交织是区域火山构造总体格局,火山岩带实质上是火山构造洼地带。火山活动是在华夏与下场子板块碰撞后、叠置在不同基底构造单元之上,岩浆作用以及Ag、Pb、Zn、Sn、Cu成矿作用具分区性。中国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火山带比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属于陆缘与板内过渡性质,陆上断陷一剪切拉张型火山带。  相似文献   

10.
<正> 大陆富钾的岩浆(其K_2O>Na_2O,而SiO_2含量在基性—中性范围内)曾经普遍地被当作是一个板块内部的构造现象。虽然这个概念仍然受到拥护,但现在认为,有些岩浆是与深部消亡构造有关。在本文中,为了论证富钾的火山活动和深部与消亡带有关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Ar年代学显 示117Ma前它们仍处在地壳的较深部;晚期伴随着晚侏罗-早白垩纪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 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抬升,同时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此阶段的折返机制类似于变质核杂岩模 型。整个折返过程中剥蚀一直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部浙闽粤沿海地带中、新生代火山岩区,是我国重要的金银多金属成矿带,本研究的重点是对该矿带的浙江天台一瞬县地区火山岩型资金属矿床(大岭口矿床和毫石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探讨。1区域地质及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位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属大陆边缘火山带,主要出露上林罗统、白圣系火山(沉积)碎屑岩和熔岩,并有前震旦系陈蔡群变质岩少量分布。陈蔡群为本区基底地层,中、新生代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其上,构成了具有双层结构特征的变质岩一火山岩系。本区岩浆活动较强烈,侵入岩的分布受区域深大断裂构造制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 引言 证据表明:流体交代作用使陆下岩石圈不同程度地富集了不相容元素,并且,这种富集作用在地幔包体成分和板内大陆上喷发的大部分玄武岩成分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的目的是对在大陆火山弧环境(即活动大陆边缘)中陆下岩石圈在岩浆形成中的卷入程度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沿海的金、银(银铅锌)矿床平行东海岸线分带,东带以银矿化为主,西带以金矿化为主。金、银矿床(点)明显地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所控制,矿床类型主要有变质热液型、火山(含次火山)热液型、地热水溶滤型和岩浆—热液型。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或古大陆壳。成矿水介质除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以变质水为主外,其他类型矿床大气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区域金、银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成矿作用图式。  相似文献   

16.
与其它会聚边缘不同,秘鲁北部会聚边缘的喷出活动形成了大重晶石矿床.这种矿床在喷出口之外未发现。流体87Sr/86Sr同位素比值中的放射性成因组分比海水高。为了解释这种高比值,我们提出了其原因不是受更具放射性成因特征的、来自大陆的流体的影响,就是由于海水与下伏大陆变质基底的相互作用。这种外来的放射性成因组分的存在,在重晶石矿床测得的87Sr/86Sr比值上显示很明显。我们认为,在喷出口处采集的流体和在同一地点采集的造成重晶石沉积的流体是同源产物,即都来源于安第斯大陆边缘的古生代变质基底。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板块内岩浆所表现出的系列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看来都是通过一个与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共同成因过程所形成的。据发现,板块内岩浆的源区在大陆下岩石圈和大洋下岩石圈中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地幔中的深度也要大得多。然而,少量元素的配分关系表明,产生板块内岩浆源区的过程并非发生于下地幔中钙钛矿相条件下,而几乎可以肯定是限制在地幔内。有人提出板块内岩浆的源区最初形成于上地幔内的两个主要位置。其中一个位于俯冲岩石圈和上覆地幔的界面附近,是由于板块和地幔的相互作用(主要在150—300km深处)而形成的。在这一源区内板块的榴辉质洋壳的部分熔融是由于俯冲的前蛇纹岩体释放水所致。熔体迁移到邻近的难熔橄榄岩中,与之混染变富。这实质上是形成钙碱性源区的同一过程的延伸,并可解释这两种组合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方面的相似性。钙碱性组合相对贫Ti、Nb和Ta,这是因为俯冲榴辉质洋壳的上层在80—100km深处发生部分熔融时使这些元素滞留在残留金红石中所致。而在更深处(150—300km),当俯冲洋壳的下层发生部分熔融时,金红石不再是残留相,因此,Ti、Nb和Ta成为高度不相容元素,从而有效地从俯冲板块迁移到板块内岩浆源区。俯冲作用的角度可能很小,因而在大陆下延伸的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18.
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位。本文介绍了自晚白垩世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经历的复杂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不同板块间的汇聚、碰撞、俯冲和拆离、扩张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区内南部克拉通、中部褶皱带及北部岛弧带为特点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区内形成了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色的成矿系统,对寻找以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红土型镍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板块学说从六十年代晚期闻世以来,在短短几年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几乎对地质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地震、火山作用、地壳演化、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对板块构造越来越大的重视。既然板块能够比较完善地阐述许多重大的地质作用,那么与岩浆活动和古地理变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成矿过程也必然要受到  相似文献   

20.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