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环境数据类型和环境试验中的初始检测,中间检测和最终检测的基本概念和用途,介绍了航空装备环境鉴定试验中检测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中间检测不到位和检测结果记录不规范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县级农检中心创建标准化实验室,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必须做好3项准备工作:一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合理布局检测单元、购置必备仪器设备等的硬件建设;二是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检测记录、文档管理、内审和管理评审等的软件建设;三是以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仪器操作、检测技能等的业务技术培训建设。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拓宽了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能力,从农产品简单的定性检测转变到定性普查检测→定性超标样品→定量检测确定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环境技术》2014,(4):2-3
8月15日,国内首台大口径管道弱磁内检测器应用成功。管道弱磁内检测通过检测管道的微磁场变化来判断管道应力变化,区别于传统的漏磁内检测技术,属于无源磁场检测,可以从微观上及时发现管道在制造、铺设阶段形成的缺陷和应力集中情况以及管道在水压施压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和应力集中情况,提前预测管道风险。运行期间,检测器搭载了速度控制系统,并成功将速度降低至条件范围内,满足了高压大流量工业管道检测施工要求,实现了高压管道的不降量在役检测,为准确采集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农业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并由过去的检验检测仅限于农产品产量安全发展到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领域,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方面的检测。产量有关因素和质量有关因素的检验检测相结合,同步推进,实施专业化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这就必须根据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内涵,整合现有农业检测资源,提高专业化检测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的检测体系,深化、细化、广化检测内容与项目,提高检验检测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检测河豚毒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生物检测方法、理化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传感器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小鼠测定法是河豚毒素检测的标准方法;理化检测法方法准确,但是对设备要求高,前处理严格;免疫学方法费用较高;传感器方法是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各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河豚毒素检测时应根据要求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级LDAR检测资质中原气服LDAR检测项目,开展LDAR检测研究和实际检测工作,已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取得了LDAR检测资质,可提供权威的检测数据,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技术团队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小腔体器件内部气氛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了当前小腔体器件内部气氛检测试验夹具存在的缺陷,明确提出了小腔体器件内部气氛检测试验夹具的优化思路和设计模型,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原油储罐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最容易出现的失效形式是底板穿孔从而导致原油泄漏。文章介绍了声发射方法和漏磁扫描方法应用于储罐底板的泄漏检测。两种方法都可以评估与定位底部材料的损伤及底板材料的微泄漏。文章介绍了原油储罐泄漏检测原理,分析了现场检测过程,对同一具原油储罐进行声发射和漏磁扫描检测后,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经济性对比,进而给出该储罐的完整性评估,并提出储罐的检修意见。  相似文献   

9.
以已验收完成的南通市科技项目"农产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背景,提出该平台的设计框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平台建设的最终架构,对门户网站的设计、检测数据的录入功能,特别是报表的类别和形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优化,最终形成了农产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化和统计信息化,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灵敏度、共享性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南通市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甲烷排放检测与量化测定需要注意的两方面问题,指出油气行业甲烷排放量检测不准确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检测仪器的精度和采样的精度(包括时间与空间因素)。对目前油气行业甲烷排放检测设备包括成像相机和路径集成传感设备、大气甲烷采样器、遥感卫星等进行梳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原理和特点,以及部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步在我国开展全面系统的甲烷排放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的“量”增长应向“质”的发展转化,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协调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盲目用科学手段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应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2.
猪血酶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研制成功的复合酶和酶解工艺技术,将难于消化的猪血蛋白质水解成18种氨基酸和部分低肽的固体产品,富含铁、铜、锰、锌等微量元素,血蛋白消化吸收率从20%左右提高到95%以上,蛋白质水解率99.5%,产品中氨基酸总量85.5%,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36.1%,产品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生产工艺先进合理、生产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13.
几种曝气器应用性能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冀东油田有四座污水生化处理站,先后使用过普通管式曝气器、刚玉曝气器、动态曝气器和PE微孔曝气器。这四种曝气器都是通过微小空气通道对气流进行扩散,提高氧利用率。空气通道孔径越小,氧利用率越高,但同时通道也越容易堵塞,使运行稳定性变差。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带来的利弊,在氧利用率与运行稳定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保证运行稳定性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能耗。分析各种曝气器的使用情况,为后续使用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尽管人类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但是继续拖延不采取措施是危险的,采取对抗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的措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继续进行全球性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寻求适应一定程度全球变化的措施,并立即着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是唯一明智的态度。化石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既使用化石能源,又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是。首要的任务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生物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氨、含氰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用普通活性污泥法法处理高浓度含氨、含氰废水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了装置改进后,在工艺流程;微生物的培养及驯化;运行参数的选择等方面的运行情况。提出适宜的浓度范围是: NH3—N<500 mg/l;COD<800 mg/L;氰化物<10 mg/L;镍<10 mg/L。结论为:① 用生物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氨、含氰废水,不仅可行,而且处理效果比较好;② 该装置的水质适应性比较好,对低浓度的毒性物质有降解作用,如氰化物、镍等;③ 此工艺产生的污泥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16.
试验室由室外、室内构成,外室由空气处理机组模拟户外气候环境,内室配置温度、湿度、风速、热流计等传感器,测量由模拟空气调节器发出的热量,以对流和辐射的方式通过被测件传递到室外的能力。适用欧标、美标和国标试验要求。试验室用于测试各种部件和整体构件的环境传热性能,以减少空调能耗,提高节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春芳  吴星五 《四川环境》2006,25(5):71-74,80
微生物处理是一种费用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且操作简单的处理方法。本文就国内外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有机溶剂回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秋月  羌宁 《四川环境》2006,25(6):101-105
本文对有机溶剂的回收方法,如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等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了综述。其中,吸附法在工业上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着重介绍了吸附法的工艺以及吸附剂的研究。而膜分离法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回收方法,主要问题为提高膜的通量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气田水回注是解决气田水对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由于气田水矿化度高,硫化物及悬浮物含量也高,如果不经处理就回注,将直接影响回注效果。文中探讨了气田水水质与回注量的关系,并且介绍了回注井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20.
Typical sources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include components of the power network and, as an extension, AC railway powering. The majority of these sources have longitudinal shapes. There is sometimes the need to reduce these fields in specific areas of interest. In this article, practical aspects are studied of shielding design when this type of source is involved. The focus is on design features not often treated in the shielding literature. One aspect relates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2D and 3D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for a relatively long system of conductor and shield; as an example, the screening of the magnetic field of a railway system is presented. Another aspect relates to issues that arise when edge effects become relevant for actual systems. It is established that shielding factors are considerably improved when shielding of the edges is proper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presence of gaps or loose contacts that are often responsible for low shielding efficiency is also studied. Experimental tests show that overlapping shields or the use of conductive patche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hielding efficiency. A last aspect is related to cost-effectiveness of shielding designs; in this case, numerical computations are used for benchmarking shielding properties for long busbars in secondary subs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