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以1981年、2002年和2013年3个时期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对库布齐沙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布齐沙地从1981~2013年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出由低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的转变趋势。其中,低植被覆盖度类型(20%)所占比例由55.83%降低为35.74%,中植被覆盖类型(20%~40%)增长5.59%,高植被覆盖类型(40%)所占比例由7.52%提高到22.02%,增长14.5%。植被覆盖度主要由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共同决定,人为因素是人为过度经济活动所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以及基于生态建设工程的植树造林和围封退牧过程;气候因素则主要表现为温度和降水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将承载力理论应用到酸沉降研究中,建立了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济南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确定土壤外界压力及内部缓冲能力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壤酸沉降承压度.以承压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济南市土壤酸沉降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将承压度大于1定义为超载,结果表明,2005-2010年济南市S沉降超载区域大多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及北部部分耕地区域,超载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N沉降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各主要土壤类型N沉降承压度平均值均小于1.评价方法借助于遥感数据,能够满足区域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需求,是对土壤酸沉降常规研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与地表植被关系的特征,在三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十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区域的地表植被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进行了春、夏、秋三次统计。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与地表植被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差异显著。文章同时还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与地表植被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今后利用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森林火灾严重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科学准确的林火风险分析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凉山州因林火频发而成为重点监测区域.基于MCD64A1火烧迹地数据,提取凉山州2010-2020年的火烧迹地范围,在分析历史火灾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选取地形、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指数、干湿季平均温度及降水量、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主要风险因子,建立Logistic模型并计算森林火灾的风险概率,结合火灾迹地的空间统计划分风险等级.结果 表明:1)基于火灾迹地进行空间采样所构建的Logistic模型在显著性水平0.05时通过模型系数检验,拟合效果较好;2)影响凉山州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因子主要有植被类型、植被覆盖指数、高程、坡度、人口密度和干季均温,其中干季均温对林火发生与否影响最大;3)西昌市、会理、会东和德昌县等干热河谷地区的林火风险极高,应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5.
舒雅  姚斌  黄斌  刘炳海 《火灾科学》2014,23(2):63-74
大空间堆垛储物仓库的消防安全日益引起重视,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已广泛应用其中。堆垛物遮挡和柱状射流特性对水炮灭火有影响,雾状射流由于覆盖区域增大可提高灭火效率,堆垛特性可能会影响雾状射流灭火效果,目前缺乏相关研究。通过预喷水、布水和灭火实验研究大空间仓库堆垛特性对水炮雾状射流喷水强度分布和灭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文所研究自动消防炮(安装高度8m,雾化角度90°)在5m至15m射程间,能够有效扑灭或控制大空间仓库火灾;喷水强度和有效保护面积随射程的增大而减小,仓库危险级Ⅰ级和Ⅱ级储物高度为3.0m-3.5m时有效保护面积在5m射程处分别为27.5m2和25.5m2;堆垛高度一定时存在最小堆垛间距,小于此值时火灾将不能被扑灭或控制。  相似文献   

6.
滑坡为泥石流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分析泥石流流域内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研究滑坡发生的条件与规律,能够为估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依据。选择四川省安县雎水镇4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并结合信息量法,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沟壑密度、地形湿度指数6个评价因子,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滑坡易发生在高程小于1 000 m、坡度大于40°、沟壑密度5~7 km/km2、地形湿度指数为7.12~9.78、阴坡朝向和低植被覆盖的区域。中等危险度以上的区域包含79.39%的滑坡,并且随着危险度的增大,研究区单位面积上发生的滑坡面积也变大,其中,极高危险区内发生的滑坡面积占极高危险区面积的51.97%。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伊犁河灌区土壤监测和取样分析资料,运用半方差函数与克里格插值法,对伊犁河灌区土壤盐分和主要离子组成特征与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0~3 cm土层含盐量约占0~60 cm土层含盐量的60.19%,土壤盐分剖面分布呈现表聚性.土壤各层盐分质量比与主要离子质量比呈现强烈的空间变异性.表层土壤主要离子总体上在东西向和南北向上呈二阶趋势效应.从克里格插值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表层土壤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即各离子质量比最高值均出现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区域,并形成了区域土壤的积盐中心.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大尺度下土壤质量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壤质量调查的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区划的制定等工作有重要意义.以成都平原为研究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统计学方法,以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为工具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要素在不同尺度与不同方向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在区域尺度下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土壤质量要素在结构变异方向、变程等参数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以成土过程为代表的结构因素以及以人为扰动为代表的随机因素对各质量要素产生了差异化影响,通过计算发现所有土壤要素在不同方向上均存在基台值或变程的差异,且多数指标不同方向空间自相关的距离要比各向同性距离大,表明土壤特性经角度分解后空间自相关性增强.pH值以及对数转换后的物理黏粒含量、速效磷、微团聚度、CEC等指标变异函数曲线符合球状模型,而有机质、容重以及对数转换后的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钾等指标变异函数曲线符合指数模型.有机质、CEC空间分布的均一性较强,在小范围内的变异不显著,整体分布趋向均一;土壤物理性质与pH值分布的均一性较差,在小范围内的变异很强.pH值、有机质、物理黏粒、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在不同尺度上受不同的重要过程控制.在引起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机质、速效钾、全钾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而物理黏粒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全氮、pH值、容重、微团聚度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9.
处于斜坡区域的绿化场地,由于其植被层的土壤密实度、含水量及土壤力学性质与地基岩土间存在较大差异,往往会发生沿某个抗剪强度薄弱面出现整体滑动、局部坍塌和剥落现象,严重影响绿化区域自然景观。本文对其失稳破坏的机理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针对沿任意滑动面的整体滑动模式,提出了稳定性分析方法;针对沿圆弧滑动面的局部坍塌模式,提出了基于积分法的稳定性计算及最危险滑动面搜索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输水堤防有生态闸断面(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和无生态闸断面(沙子河断面)的地下水位、土壤养分以及植被的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河岸林水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由于生态闸的定期放水,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水分条件明显好于沙子河断面,而不同断面间其他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全盐含量和pH值)的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多样性受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丰富度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小.木本植物多样性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明显.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决定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同一断面,水分条件较好的近河道处物种丰富度并不高.距堤防100m的不同断面,乌斯满断面形成高丰富度与低均匀度组合的群落特征,沙子河断面则形成低丰富度与高均匀度组合的群落特征.输水堤防的修建明显影响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土壤含水率,进而影响地表植被尤其是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生态闸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堤防建设引起的负面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大面积农田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大面积农田土壤水分含量 ,排除农田植被和地形的干扰 ,1 997- 1 998年在甘肃省定西县岔口乡建立了监测样区 ,在地面实测 0~ 50 cm大面积农田土壤水分本底资料和收集 5幅 TM卫片影像资料加工处理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遥感信息 (NDVI和 RVI)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遥感光谱相关模型 ,做出了观测区土壤水分含量分布图 ,得到了初步的大面积农田土壤水分宏观动态监测结果 ,基本实现了利用遥感技术大面积动态监测土壤含水量 ,有效地指导农业春耕生产和快速掌握土壤墒情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在波长 60 0~ 1 0 50 nm光谱段 ,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α<0 .0 5)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的 TM光谱水分监测模型 ,其模型监测 0~ 2 0 cm土层含水量的精度达到 90 %以上 ,实际监测土壤水分精度达到 72 .3% ;在遥感监测2 0~ 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中 ,利用遥感模型监测土壤水分精度达到 80 %以上 ,实际遥感监测精度达到 60 %左右 ,并且建立了热惯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模型 ,给出了决定系数 (R2 )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BP模型的南通市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采样点实测数据,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江苏省南通市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动态分布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智能地学习各个采样点的空间位置与该点各重金属含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能够稳健地对各个空问插值点处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预测.运用Arcgis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该地区Pb和As造成的污染最严重,其他重金属污染相对较轻.其中南通市区、海门市和启东市重金属富集最严重;南通大部、通州、如东大部分地区含量较少,含量最少的地区是如皋市和海安县.在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空间插值了解重金属空间动态分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污染的分布状况确定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和规划.  相似文献   

13.
降雨条件下黄土斜坡的入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土斜坡的降雨入渗规律和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在宁夏西吉县一黄土斜坡建立了监测站,在斜坡上部开挖探井并安装了土壤水分计观测土壤含水率,在探井附近安装了小型气象站,观测气温、降雨量、蒸发量。通过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以及雨水在黄土斜坡中的入渗规律。使用SEEP/W软件分析了完整黄土斜坡和有裂隙黄土斜坡在临界降雨条件下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以及斜坡孔隙水压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深度1 m以内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受蒸发量与降雨量的影响显著,深度越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曲线越平缓。强度大于19 mm/d的降雨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的骤增,且土壤含水率变化比降雨延迟48 h左右。斜坡表面发育的裂隙是雨水进入斜坡体内部的主要通道。降雨会在有裂隙的斜坡内部形成饱和区,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饱和渗流会增加斜坡下滑力,这些作用使黄土斜坡发生滑动。现场监测研究得出了研究区滑坡临界降雨量的参考值,提出斜坡裂隙是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填路堤稳定性已成为制约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因素。以某失稳高填路堤为工程背景,基于将填方路堤和原 始地基作为整体边坡考虑的基本思路,根据现场调查、勘察成果,构建典型地质剖面模型,通过极限平衡条分法,对边 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如水位、岩土体重度、内聚力、摩擦角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得到边坡潜在滑动面剪出口与现 场实际基本一致,并分析其失稳是在持续强降雨入渗、填方路基土强度弱化后,在填筑路堤、粉质粘土夹碎石层与基岩 交界面顺层滑动剪出;最后分析不同抗滑桩设置位置、强度、间距支护作用下边坡安全系数及潜在滑面情况,推荐在距 离坡脚5 m处设置抗滑桩且其每米间距强度应大于250 t的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浙江省慈溪市快速城镇化的小城镇为研究区,研究其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状况.采用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最后应用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作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均已超出当地的背景值,含量变异系数较大的重金属是Hg和Cu,中等变异的是Zn,其他几种重金属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空间分布上,Cu、Cd、As的空间相关性较强,Zn、Ni、Hg居中,而Cr和Pb较弱.插值结果显示,土壤中Cu、Zn和Pb的高含量区主要位于东南部,Cd、Hg和Ni的含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As和Cr的分布为西部高而中部较低,不同的分布特征是人类活动与土壤母质双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统计了南宁市地下水中Fe的变化情况,实验研究了Fe的物理化学行为与土体强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研究了铁对土体强度影响的双向性.结果显示,城市区域将由于Fe的溶蚀、置换作用等使土体强度降低;城市区域CO2分压增高将促进土体中铁的溶蚀而使土体强度进一步恶化.在含水量相对较高时,铁质胶结物被溶解、迁移,土体强度降低;而在含水量相对较低时,铁质胶结物不易被溶解,而更趋向于发生沉淀反应,使土体对铁的吸附作用加强,从而使土体的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日照茶树种植区土壤pH值及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支持下,通过对日照市茶树种植区1982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茶树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003年在研究区采集104个土壤剖面点,对土壤的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在ARCGIS下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各养分分布图,然后对照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各养分的差值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种植20a,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增加的趋势,且明显高于非茶树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茶树种植区高于非种植区.全市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但茶树种植区下降较大,幅度在0.83~1.98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下向进路采场高效安全回采,采用ABAQUS的损伤塑性模型对下向进路钢筋混凝土假顶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假顶的应力与位移分布规律,分别从假顶的应力分布、变形量对不同进路尺寸及假顶厚度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进路假顶产生的最大拉应力(089MPa)小于混凝土层的抗拉强度(127MPa);最大压应力(416 MPa)小于混凝土层的抗压强度(119MPa);假顶底部最易被拉裂位置为偏离假顶中央(05~1)m处;钢筋承载了大部分拉应力,受拉性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进路尺寸为3m×3m或者4m×3m时假顶厚度取06m,进路尺寸为4m×4m时假顶厚度取08m,假顶最大拉应力值均未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值,此时假顶较为稳定,便于进路维护与提高回采强度。研究结果对下向进路采场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降雨入渗对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三峡水库库水位调控方案和极端降雨情况,笔者利用有限元模拟库水位在175~145m波动和降雨时红石包滑坡Ⅲ的暂态渗流场,将计算得到的暂态孔隙水压力分布用于滑坡的极限平衡分析,并考虑基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探讨降雨强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考虑暴雨与库水位骤降共同作用下滑坡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受控于滑坡土的入渗能力和滑坡结构形态;当暴雨强度为300mm/d时,红石包滑坡Ⅲ的临界降速1m/d。其成果将为库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哈药总厂污水处理车间排放的污泥进行化学成分及施入土壤后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及水稻子粒中残留的分析,探讨该污泥能否应用于农田及适宜的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中有机质含量高,达800mg/kg,全氮含量达7%左右.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控制标准值.大剂量施入土壤后,子粒中重金属元素的残留量与常规施肥无明显差异.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明显提高,重金属元素除汞和锌有较大幅度提高外,其他元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