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姜平 《地球与环境》2001,29(2):52-57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位于该构造的板深 7井在奥陶系地层试油 ,获日产凝析油 143 .36吨 ,日产气 2 75 30 9m3。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Es33 段偏腐殖型烃源岩 ,油气在沙一段沉积时期进入潜山 ,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是油气大量运聚、成藏时期。千米桥潜山属于气侵型凝析气藏 ,并具多期成藏的特点。板深 4井油气藏受到扩散作用的影响。气侵是造成凝析油高含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 章 题 目作 者  期页理 论 研 究千米桥潜山构造高蜡凝析油气藏的蜡质来源研究卢 鸿 ,王铁冠 ,王春江 ,等 ( 1 ) ( 1 )…………………盐城凹陷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马安来 ,包建平 ,王培荣 ,等 ( 1 ) ( 1 0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油源对比与成藏条件研究陈永红 ,陈庆春 ,林玉祥 ,等 ( 1 ) ( 1 6)……………………淄博煤田共生腐泥煤与腐植煤化学组成对比刘桂建 ,杨萍 ,彭子成 ,等 ( 1 ) ( 2 3)………………………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特征和岩溶旋回郑荣才 ,彭 军 ,高红灿 ( 1 ) ( 2 8…  相似文献   

3.
运用碳同位素、气相色谱、色谱 质谱、流体包裹体技术 ,研究了盐城凹陷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 ,并与永安凹陷永 7井凝析油、下扬子海相原油进行了对比。该凝析油碳同位素为 -2 8 8‰~ 3 0 5‰ ,全油色谱中含有一定的长链正构烷烃 ,Pr/Ph为 1 5 6,三环萜烷含量高 ,伽玛蜡烷含量低 ,重排甾烷含量高 ,C2 9甾烷 >>C2 7甾烷 >C2 8甾烷。石蜡指数、庚烷值表明原油为高成熟凝析油 ,甲基菲指数MPI表明原油为未熟—低熟原油 ,C2 9甾烷 2 0S/ (2 0S+2 0R)值表明原油为成熟原油。这种成熟度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合作用有关。油气主要充注时间为 6~ 1 5Ma。凝析油的主体可能源于泰州组烃源岩 ,凝析油的形成与蒸发分馏作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正> 阿萨姆盆地是印度的主要产油区之一,它几乎占了印度石油产量的一半。现在,这个地区已建成了六个油田(见图1)。该地区主要的含油砂岩是渐新统的巴赖尔组和中新统的提帕姆组。所产原油属重质油并以高蜡为特徵,含蜡量高达10—15%,其中正烷烃范围为C_(22)—C_(36)(表1)。不论在垂向上还是横向上,含蜡量的变化范围都较宽。 这些原油的生油层被认为是布赖尔组而不是提帕  相似文献   

5.
陆丰13-2油田原油含蜡量均超过28%,凝固点均超过29℃。为避免油井关停后原油结蜡堵塞油管,每次在油井因台风撤离关停后都会对油井回挤柴油至电潜泵入口位置以置换油管内原油,每年因此消耗大量柴油。为减少压井柴油量,通过研究地温梯度,以及井筒内温度场,可以优化压井柴油量,从而达到减少柴油消耗量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舞阳、襄城凹陷原油及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化分析 ,研究了该区未熟油地球化学特征、判别标志及成因类型。认为盐湖盆地原油具“两高、两低”特征 ,族组成上表现为饱和烃含量较低 ,“非烃 +沥青质”含量较高。正烷烃呈双峰态分布 ,OEP值 >1。具植烷优势 ,Pr/Ph <0 .2 5。萜烷以伽玛蜡烷含量高 ,Tm/Ts >1。脱羟基维生素E普遍存在 ,其分布型式主要有倒“V”字型和不对称“V”字型。根据C2 9甾烷 2 0S/ (2 0S +2 0R) ,C2 9甾烷 ββ/ (ββ +αα) ,C3 2 藿烷 2 2S/ (2 2S +2 2R)等成熟度参数 ,认为原油属于未熟油。伽玛蜡烷、脱羟基维生素E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原油属咸水湖相、盐湖相成因。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分为超覆尖灭带、断阶带、斜坡区。本文讨论了不同区带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高、过成熟阶段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气在其运移聚集过程中 ,伴生的CO2 进入地层水中 ,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高矿化度NaHCO3 型地层水 ,而以高矿化度NaHCO3 型地层水为底水的油藏 ,原油密度较轻 ,为轻质原油。在近断层处 ,中、高矿化度的MgCl2 、Ns2 SO4 型地层水 ,可作为油气水沿断裂运移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伊通地堑大部分地区只发现油藏 ,天然气藏发现较少 ,借助最新分析资料 ,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对该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以明确天然气的成因和运移方向 ,研究表明 ,伊通地堑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伴生气 ,重烃含量高 ,除莫里青地区的伊 2 3井和伊 14井双阳组一段和伊 2 1井永吉组二段为干气外 ,其他地区天然气均为湿气。伊通地堑天然气并非典型的油型气 ,也不是典型的煤型气 ,而是与其特定的母质类型有关。莫里青地区的天然气主要与凹陷深部的烃源岩亲缘关系密切。向东南方向 ,天然气发生明显的运移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制三维有机玻璃水槽建立非均质土层,设立浅层和内部两个泄漏点,模拟流动相原油在含水土层中的运移及水位波动条件下的重分布过程,并利用自制高密度电极排及电法仪揭示相应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土壤中运移受泄漏源位置、泄漏量及土层结构的影响.同一土层内部泄漏点横向扩散较垂向明显,浅层泄漏点为四周扩散,泄漏量越大污染范围越宽,土层渗透性越高污染深度越深.原油泄漏后存在高阻和低阻异常2种情况,土层结构简单且含油率较高时高阻异常明显;土层组分较复杂尤其是盐分和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或含水率和含油率较低时,易出现低阻异常.水位升高后土层整体电阻率降低,原油向污染区中心集中;水位下降后电阻率升高,原油向四周分散,水位波动使原油进一步弥散.受内部泄漏点影响,垂向深度上离泄漏点越近(0.08m)污染越重,除此之外泄漏点下部(0.15m)原油含量高于上部(0.04m),显示内部泄漏点原油下移较上移明显.  相似文献   

10.
哈得逊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近期黑油勘探的重点地区 ,石炭系中泥岩段和东河砂岩段是勘探的两个主要目的层 ,两个层系目前均获得高产油流。笔者从烃源岩分析、构造演化、油气的运移聚集几个方面对哈得逊油田的成藏规律进行研究 ,认为石岩系中泥岩段和东河砂岩原油均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并且由于塔北的构造反转作用使得哈得逊地区原油与塔北地区具同源性质。哈得逊地区石炭系以发育低幅度背斜及受东河砂岩尖灭线控制的复合圈闭为基本特征 ,具面积大、幅度小的特点。这是在没有断层的条件下 ,不整合面作为长距离运移通道的一个典型地区 ,其中区域构造反转对后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2.
芳烃作为原油的主要组分之一,蕴含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常用原油中芳烃的分布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评价原油的有机质来源和热成熟度等指标。为了补充油品化学指纹的基础鉴别指标和数据,找出适用于油样鉴别的芳烃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本文主要测定了来自不同地区七种原油芳香烃组分的相对含量以及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并计算分析了甲基萘比值(MNR)、二甲基萘比值(DNR)、三甲基萘比值(TNR)、甲基菲比值(MPR)、甲基菲指数(MPI1)和甲基菲分馏系数(MPDF)等常见的芳烃特征比值。从原油中芳烃组分相对含量分布来看,七种原油均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从原油芳烃的特征比值来看,成熟度参数(MNR、TNR1、TNR2、MPR、MPI1、MPDF1和MPDF2)均反映出所有原油的高成熟度,其它芳烃参数如DNR1、DNR2和TNR4等比值反映原油的母质来源及生物降解等信息,由芳烃特征比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可知,与成熟度参数MNR和MPI1相比,DNR1、DNR2和TNR4在不同原油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原油芳烃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看,不同地区原油间差别较大,其中巴西原油最富集13C,阿曼原油和委内瑞拉原油最亏损13C,二甲基萘和菲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油样间的差异最明显。将显著性差异大的芳烃参数与芳烃δ13C值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区分七种原油。最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原油芳烃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七种原油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明显的区分效果,利用不同油样芳烃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差异可实现对油样来源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回收炼油厂废白土中的石蜡和润滑油脱蜡脱油废白土的再生活化、综合利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工艺条件最优化,使蜡和油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3%和95%,再生白土的脱色效率优于新鲜活性白土。用脱蜡脱油废白土为原料制取的白炭黑和4A沸石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23%、6.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了解悬浮颗粒物(SPM)作用下沉潜油的形成速度和程度,选择取自渤海南部油田(YYH)、辽河油田(LH)和中东原油(ZD)的3种原油,模拟研究了高岭土和试验原油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试验油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基本相似,沉潜率随振荡时间呈指数形式增长后趋于稳定.高岭土对原油的吸附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式,基本属于单分子层吸附,YYH、LX和ZD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14,1297,2083mg/g.当SPM的浓度为500mg/L时,YYH、LX和ZD的最大沉潜率分别为37%、45%和59%.以吸附作用机理为基础,讨论了分散的油滴在颗粒物-水界面的分配特征,提供了1种模式计算沉潜率随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关系式.本研究可为沉潜油形成及漂移扩散数值模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in common used mineral oils, semi-refined oils, refined oils and solid wastes produced during the used mineral oil regenerat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PAHs content in six common used mineral oils was as follows: used engine oil used quenching oil used casting oil used hydraulic oil used antirust oil used industrial lubricating oil. Furthermore, this order was dependent on the source of PAHs and oil working temperatures. Additionally, total PAHs content in regenerated oils was as follows: semi-refined oil refined oil crude oil,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catalytic cracking process of crude oil and adsorption refining process of semi-refined oil. The ranking of total PAHs content in regenerated waste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used as follows: waste adsorption sand acid sludge waste clay precipitation sludge cracked residue. In all types of used mineral oils and regenerated wastes,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proportions of the total PAHs content were composed of 2–3 ring-PAHs and 5–6 ring-PAHs,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of PAHs in the used mineral oils entered into regenerated wastes during regeneration process, while a small number remained in the regenerated oil.  相似文献   

17.
甾烷作为溢油指示物(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寻求重度风化溢油来源指标 ,依据有机地球化学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选定分子量大、水溶性小、抗风化的甾烷作为重度风化溢油的指示物 (或指标 )。将辽河原油等 15种原油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室内和室外模拟风化试验 ,用毛细管GC MS对不同环境 (海水、淡水、沙土等 )中风化 1a后的溢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油种间甾烷及其比值参数差异较大 ,在 1a的风化过程中受风化影响较小 ,可以作为重度风化溢油的指示物 (或指标 )。  相似文献   

18.
溢油来源和风化作用的有机地球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原油需求和消耗的增加,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溢油污染事故日趋严重。溢油源的准确鉴定可为溢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提供科学的证据。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溢油源到溢油样品的整个溢油环节对表征溢油组成特征及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阐述,为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在溢油源鉴别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油指纹分子级水平上的定量化(包括油指纹的数字化、诊断指标的分子化、混源的定量化和鉴定结果的多元统计分析等)是今后溢油源鉴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马库斯(Marcus)油品和化学品公司聚乙烯石蜡加工装置发生的爆炸和火灾事故的过程,给出了美国化学安全和危险调查委员会(CSB)的检测结果,分析了事故的原因,指出了应该吸取的事故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