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布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质自动监测将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现有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站在站点布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设置原则、技术要求、基本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为后续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规范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基于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要求和质控要求、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特点和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运行的经验,开展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规范化研究,编制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731—2014),规范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设备选择、系统验收、日常管理、维护和校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和上报、监测报告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在标准方法基础上,使中国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有利于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日常监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识天津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及污染物随年份的演变规律,根据1996年—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对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劣Ⅳ类海域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提出,应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作业的管理,加强保护开发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多年资料,对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浙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达标面积分别为9541、10715、842km2,全年达标面积7333km2,占所监测海域面积的16.4%。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的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另有部分区域溶解氧、化学需氧量、pH指标超标。整个杭州湾水体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象山湾和泗礁-大衢-岱山岛以西的舟山海域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东经122度以东的舟山海域及浙中南近岸海域处于轻度富营养或贫营养水平,2002年以来浙江近岸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步下降。2001—2004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低于3%,达标区主要分布在舟山海域,2005年开始达标区域扩展到温州海域,"十一五"以来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管理发展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的情况下,厘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加以完善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和管理发展的梳理得出,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国内外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河口区域、生态恢复力、风险源、灾害、海域使用影响、湿地损害、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年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的监测调查结果,找出污染物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和营养盐为主,入海河流携带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市政混合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向近岸海域排放了较多有机物及营养盐。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外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国内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由生物、水质、沉积物指标和栖息地变化情况构成青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合适的评价模型,同时通过研究海域主要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向验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受人为扰动的影响较大;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要的人为环境压力和风险因子,同时对潜在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形势和管理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应以优化布点、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浮标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为基本手段,重点针对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和生态效应问题,依托国家、省/分站、地(市)和县(区)四级监测运行模式,完善近岸海域质量、海岸带环境、陆源输入通量、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构建基于生态目标的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进行了优化筛选。  相似文献   

9.
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评价海域水质类别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插值技术可以对污染物分布状况进行面状连续表征,是对点位法评价的有效补充。笔者根据现行海水水质评价方法,类比给出近岸海域水质类别空间分布评价的流程:单指标空间插值-单指标水质分类-多指标水质类别判定。研究了反距离加权插值参数的选取方法,并以点位密度不同的全国近岸海域(开放型)和渤海海域(近封闭型)为例进行了插值实验。 结果表明:对目前的点位分布情况而言,全国近岸海域参数设为p=3,N=4, C=200m较为适宜;渤海海域参数为p=2,N=5,C=200m较为适宜。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在开放海域的拟合效果要优于近封闭海域。  相似文献   

10.
正由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共同编写的《2016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发布。《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总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监测结果表明,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优良点位(一、二类)比例为73.4%,水质级别为一般,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  相似文献   

11.
江苏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现状评价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了2010年度江苏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结果表明,50%的海水水质测点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迹象;影响江苏近岸海域的首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二者污染分担率之和近50%;现阶段造成江苏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的氮磷输入,与"十五"末相比,全省主要入海河流TN排放量增长约284%,TP排放量增长约451%。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完成《2002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占49.61%,比2001年提高8.21个百分点;四类、超四类海水占35.05%,下降10.15个百分点。东  相似文献   

13.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和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营养化是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近些年基于科学研究成果与经验,国外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已有长足进步,与之相比,中国现行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奥斯陆-巴黎委员会、赫尔辛基委员会、欧盟水框架指令、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特点,并在应用范围、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数据要求、程序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针对中国目前近岸海域监测现状提出建议,为建立适合中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特点的评价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岸海域水质考核要求,根据目前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考核范围、评价方法、目标分解、计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一致性、可比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提出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单因子评价法和点位评价法为基础,在未达标情况下,按照水质目标完成比例计分;达标情况下,在达标分值基础上按水质的保持和改善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通过实例研究分析能够适应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的考核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2年5月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钦州湾近岸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基本环境参数均有利于亚热带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2-3-Si)均显示过剩,但溶解无机磷(DIP)具有低磷特征,高的氮磷比值使PO3-4-P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且COD部分站位出现超标现象。污染指数(A)和单因子污染指数(Pi)结果显示,近期整个钦州湾近岸水域污染程度达到2级,属于开始受到污染,水质受到化学耗氧有机物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率达到30%。富营养状态指数结果表明,钦州湾近岸海域总体尚未达到富营养化,但局部区域已出现富营养化状况。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平均值及范围为72.46%(67.36%~83.96%),COD已成为影响钦州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渤海环流对近岸海域无机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7年渤海近岸海域无机氮监测数据和HYCOM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渤海环流对无机氮污染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无机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环流结构密切相关:受渤海环流的影响,在春、夏、秋季,无机氮含量高值区呈现不同的强度和范围;在辽东湾,与春季相比,夏季环流结构与春季相反、速度大于春季,盘锦、营口近岸海域夏季无机氮污染范围缩小、含量降低,在锦州近岸海域亦出现高值;在渤海湾、莱州湾,与春季相比,夏季和秋季无机氮含量高值区范围缩小,无机氮含量等值线均随环流向高值中心扩展。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近岸海域赤潮状况、预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揭示大连市近岸海域赤潮生物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监测资料对赤潮发生及增殖阶段13项环境因子统计分析,经多元回归得出大连市近岸海域春夏季赤湖预测模式,并在以后的赤湖中得到验证.其春季符合率为83%,夏季的符合率为92%.文章提出了物理、化学法治理的技术参数.同时探讨了生物治理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2018年河北省近岸海域海水、入海河流、降水中氮和磷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海水中氮和磷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2011-2018年,河北省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DIN)和无机磷(DIP)的平均浓度均低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富营养化状况以贫营养和轻度富营养为主,超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点位...  相似文献   

19.
于2019年10月,对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近岸海域6个站位进行了1个航次的表层海水微塑料采样,监测分析了微塑料的粒径、丰度和组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监测站位检出率100%.微塑料粒径分布为0.02~4.80 mm,微米级微塑料占比最高(总体粒径占比83.4%),6...  相似文献   

20.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建立规章制度、实验室条件、设备维护和校准、数据检查和审核、记录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例介绍了设备维护和校准周期的确定、设备维护效果的影响和数据有效性的判别等,为近岸海域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