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收获与清林方式对杉木林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代杉木林全株、全木和传统收获及传统和全木收获后火烧清理迹地林分营养元素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杉木林采用全株收获和全木收获的营养元素损失量分别是传统收获的1 99倍和1 64倍 ;采伐剩余物火烧导致林地生态系统中N和P2O5 大量损失 ;采用传统收获及随后火烧清理采伐剩余物 ,N和P2O5 损失量比仅采用全株或全木收获的均高。若缩短轮伐期 ,则可能导致立地N和P2O5 的严重亏缺 ;全株或全木收获导致大量盐基离子移出林地 ,可能导致土壤较为严重的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表土植硅体组合与其上覆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利用植硅体进行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的基础.选取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戴云山作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以50?—?100 m为间隔共采集21个表土样品,以探讨该地区表土植硅体组合对山地植被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戴云山表土植硅体含量丰富,类型多样,主要以禾本科类植硅体占优势;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表土植硅体组合中哑铃型和短鞍型百分含量快速增加,而扇型和长鞍型,特别是木本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则逐渐减少,指示了山地植被从温性针叶林向常绿灌丛林的过渡,说明戴云山表土植硅体组合能够反映山地垂直植被带变化的主要特征;植硅体类型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戴云山表土植硅体组合变化可能主要受温度的控制.本研究为今后在湿润亚热带山地地区开展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GIS支持下的秦岭植被景观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植被垂直分带明显. 在分析了大尺度秦岭植被景观空间水平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基于GIS梯度分析方法,分析秦岭的植被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得到秦岭不同植被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范围、植被分布的海拨高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以太白山为例,对太白山植物种进行了梯度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7种植被景观类型: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 自然保护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心任务是保护人类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物种保护是自然保护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没有物种就根本谈不上自然环境,所以,在自然保护工作中,物种保护不可须臾懈怠。湖北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理位置优越,蕴藏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全国植被区划中,湖北属亚热带常绿  相似文献   

5.
<正> 一、保护与发展湖北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必要性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中心,境内的森林植被,是在高温多湿的亚热带自然条件和地史条件长期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一般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植被的种属组成和复杂结构,并有着良好的自行调节、自行更新和自行施肥的巨大功能。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则是我省森林植被发展演替的“顶极群落”,也是亚热带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枢纽。它不但客观地反映了亚热带的自然状况、代表了湖北森林最大的自然生产力,并且  相似文献   

6.
皆伐炼山对林地养分元素资源迁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林地皆伐火烧后生物量和养分元素资源迁移状况。结果表明:皆伐后移出林地生物量占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80%以上,移出林地养分元素Ca、Mg占林地地上部分Ca、Mg60%以上,N、P、K则低于50%;采伐剩余物在火烧过程中N损失率高达95%,P、K、Ca、Mg损失相对较少;火烧后表层土壤N、P有一定损失,Ca、K、Mg则有所增加。皆伐火烧基本上将整个林分生长期所积累起来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全部迁移出林地。  相似文献   

7.
生态与环境     
森林的减少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向郊外驱车十分钟左右就可进入茂密的森林。尽管林中公路纵横交错,但树木保存完好无损。由此可以看到欧洲人对保护森林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欧洲大陆全部都由此起彼伏的美丽的森林所覆盖。日本国土的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并且百分之八十为森林覆盖。但日本人对森林没有欧洲人那样爱护。树木采伐后就被埋没在葱郁的森林之中,山地自然生长的阔叶林  相似文献   

8.
社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环境学报》2021,12(1):后插1-后插2
正我国东南湿润亚热带地区是东亚夏季风和江南春雨影响的典型区域,分布着同纬度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是南方丘陵山地屏障带的重要区域。该区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区域,强烈的人为活动与自然变率一同塑造区域的环境演变。但由于我国东南地区过去环境演变的代用资料相对缺乏,对区域多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特征和机制的理解相对不足,也限制了对我国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全面理解。梳理东南地区已有的研究进展,对于推动我国东南地区气候与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然而作为全球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我国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如果仅仅是采伐我国的森林资源,那么国家的森林覆盖面积就会大量减少,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国家应该停止对于我国的天然林的商业采伐,并且加大对于国外木材的进口,从而保证我国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天然林商业采伐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对于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而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江镕 《环境》2023,(4):19-22
<正>【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虽然它们外表看起来为绿色,但由于树皮中含有一种叫做单宁的物质,与空气接触后会被氧化为红色,因而被称做“红树”。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原生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下土壤侵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量水堰方法测定了一个原生常绿阔叶林小流域的侵蚀量。该小流域在当地属较陡的类型,面积14.4ha。1986至1990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每年沉积在量水堰静水池和沉砂池中的沉积物约为530至1820kg,每年由堰口流出的侵蚀量估算为500至2950kg,故每年的全部侵蚀量约为1030至4770kg,平均每公顷约为70至330kg,其中有机物约占15%。根据观测结果分析,每年侵蚀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降水强度。遇有暴雨和大强度降水较多的年份,侵蚀量明显增大。此外,侵蚀量主要来自地表流。由于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的透水性很好,估计小流域97%的降水是先渗透到土壤中,故其侵蚀量很小。  相似文献   

13.
贵清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贵清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漳县境内西南部,地处秦岭-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段,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503种,野生哺乳动物有51种,鸟类有168种,两栖类动物有10种,爬行类动物有9种;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交汇区,植物区系复杂,物种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哺乳动物和鸟类区系组成以古北界占优势,而两栖爬行类动物中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在分析了动植物物种分布的区系特征后,探索性地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类型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以每个样地为综合资源位,采用Simpson指数的倒数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分别对自然恢复20 a、35 a和100 a左右次生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及重叠进行测度,比较分析主要优势种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生态位变化及原因,同时对种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随自然恢复阶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属于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建群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群落ⅠB'(SW)i 为0.750、B'(L)i 为0.863,群落ⅡB'(SW)i 为0.630、B'(L)i 为0.685,群落ⅢB'(SW)i 为0.625、B'(L)i 为0.658),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高,自然恢复年限越长,其优势地位越明显。2)人为干扰和光照是影响该区域不同群落类型主要优势种生态位变化的主要因子。3)不同群落类型主要优势种的平均生态位宽度值B'(SW)i 为0.603、B'(L)i 为0.570,平均生态位重叠值为0.564,表明各种群生态幅广,资源利用谱较宽,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性竞争不激烈。4)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值最小(IV为0.181,B'(SW)i 为0.292,B'(L)i 为0.109),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小或没有重叠,表明它对群落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弱且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产生了一定程度分化。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随群落物种组成变化而变化,揭示了优势种的生态位随自然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四川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植被类型信息对于生态的保护、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在提取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探讨了基于多时相MODIS遥感数据实现提取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的方法。将四川省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5 种类型。通过对其年内生长差异的分析,选取多时相(2005 年1 月9日、2 月26 日、4 月22 日、7 月19 日和10 月23 日)特征数据,利用光谱和时相特征知识建立了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的提取模型;通过特征组合与逻辑判断,实现了5 种植被类型信息的提取,提取精度总体达到84%,植被类型最低精度达到76%。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范围的植被类型调查与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该研究表明,四川省2005 年的森林覆盖率为28.43%。各类型按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该数据对四川省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InVEST模型的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北京山区遥感影像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 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评估分析了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99. 95 M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 51、3. 16、0. 86、8. 61、76. 81 Mg/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林分类型平均碳密度表现为落叶针叶林(153. 99 Mg/hm~2)针阔混交林(132. 45Mg/hm~2)落叶阔叶林(125. 10 Mg/hm~2)常绿针叶林(111. 78 Mg/hm~2)灌木林(72. 26 Mg/hm~2)。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7. 41 Tg,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8. 14、2. 45、0. 67、6. 67、59. 48 Tg。各林分类型总碳储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43. 23 Tg)灌木林(25. 90 Tg)常绿针叶林(6. 21 Tg)针阔混交林(1. 42 Tg)落叶针叶林(0. 65 Tg)。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是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55. 84%和33. 46%。在北京山区各个区县中,怀柔区碳储量最高(15. 37 Tg),平谷区碳储量最低(4. 89 Tg)。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北京山区北部区县较高,西部区县偏低,中部和东部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蒸散包括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冠层截留蒸发三个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及能量流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基于Priestle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 (PT-JPL)模型,估算温带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003-2008年蒸散(组分);在模拟结果基础上揭示了蒸散(组分)的季节变异规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在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估算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蒸散(组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规律差异较小,但主控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温带针阔混交林蒸散和植被蒸腾季节变异主要由净辐射和增强植被指数(EVI)共同控制,而亚热带人工常绿针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受净辐射影响;EVI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土壤蒸发季节变异的主控因子,截留蒸发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VPD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添  戴伟  安晓娟  庞欢  邹建美  张瑞 《环境科学》2014,35(3):1105-111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培养,研究了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红松林和油松林这6种天然林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双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拟合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准确反映出各天然林土壤的矿化反应特征.天然林各层土壤矿化反应趋势相同,但强度各异.其中,红松林0~10 cm土壤反应强度最为强烈,其下各层土壤的矿化反应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天然林的同层土壤;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矿化特征比较发现,凋落物种类差异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较强烈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矿化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9.
缙云山4种森林植被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富华  吕盛  黄容  高明  王子芳  徐畅 《环境科学》2019,40(3):1504-1511
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这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 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及 0. 25 mm团聚体含量(R0. 25)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其他林分在整个土层中则无明显规律.在各土层中,竹林以 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30. 73%~53. 08%);阔叶林和混交林的2~0. 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较高,为36. 27%~44. 67%和48. 69%~52. 44%;针叶林的优势粒径为2~0. 25 mm和0. 053 mm.总体上,在各土层中,竹林团聚体的MWD、GMD、R0. 25值均高于其他林分,且其分形维数(D)低于其他林分,可见竹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林分(除针叶林外)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其中竹林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针叶林和混交林.就不同团聚体粒级而言,4种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无明显规律,但各土层均以2~0. 25 mm和0. 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相对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针叶林中0. 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竹林的 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达27. 44%~53. 47%;而阔叶林和混交林则以2~0. 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缙云山的4种林分中,竹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而针叶林的较差;在各土层中,竹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针叶林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市区内江湾机场失去管理后出现的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研究,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结构特征,阐明了群落的恢复过程和潜力。结果表明,江湾机场的植被可划分为4个外貌类型,16个群落类型。自然植被表现为以草本群落为主、辅以少量木本植物群落为特征的分布格局。非地带性因素主导着植被发生和演替,很难达到上海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