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柯南 《环境教育》2005,(3):26-2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 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 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 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 "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 "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 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 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  相似文献   

2.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5.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敬畏大自然"理解为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态 度,我完全赞成。但如果将"敬畏大自 然"与以往一些人出于蒙昧的自然崇拜 混为一谈,因此就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 应该一味顺从、无所作为,那就走到了 另一个极端,不仅非人类之福,就是持 这种观念者也难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7.
最近出现的两件事让汪永晨烦恼不已。一是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环评风暴”。风暴出现后,汪永晨的名字经常和一些环保事件联系在一起,记者身份的汪永晨反而成为其他记者追逐的对象。无疑,在这些媒体看来,汪永晨不仅是一桩桩环保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频繁地应付采访,打乱了她的正常生活。让她烦恼的第二件事是一场关于“是否要敬畏自然”的争论。2005年第一期《环球》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科学家何祚庥院士的文章《人类无须敬畏自然》,文中称“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文中同时强调“人定胜天”。对此持不同意见的…  相似文献   

8.
红、橙、黄、绿、青、蓝、紫,你们喜欢哪种颜色?我是“色彩”的使者,我的使命就是来为大自然“添色彩”!早晨,我睁开朦朦的睡眼,把五颜六色装进了行囊。我飞到了一个城市,那里是一片空气恶劣的地方;一堆堆乱扔的垃圾,又脏又臭,我赶紧捂上鼻子;打开行囊,撒下绿色。后来,我又飞到  相似文献   

9.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12.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 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 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 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 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 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 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 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 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 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 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 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 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 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 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 其中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静 《环境教育》2006,(3):51-52
寓教于乐,首先应该要“乐”,其次才是教,具体到环境教育,更是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生动的,要让孩子们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大自然,认识环保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教呢?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吗?当然不行。我以为,采取新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 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 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 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 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 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酩酊九龙坡     
面对青岛一处又一处崭新的建筑群,面对建筑群中的那些极有情致的城雕,我默默地欣赏。悄悄地端详,赞叹着,欣赏着,忽地又忧虑起来:不是吗,如果城市都照这样发展下去,如果城市都如此完全“大化”、“欧化”地城市化了,大自然的绿地岂不越来越小(少)?我们祖祖辈辈所依恋的、现代人重新迷醉的乡村庄园还到哪里去寻找呢? 一处不意中“跳”出来的好所在,使我忧虑顿消。那就是崂山脚下的九龙坡,那就是华东葡萄酿酒公司的大本营——名闻遐迩的中国第一葡萄酒庄。我说的这个“跳”乃是指本人所闻所见的第一回,而论历史,她的存在,已有14年了。也许青岛啤酒的名声太大,盖过了其他酒类;也许我这个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18.
正当大脑遇到大自然,大自然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提升50%;漫步森林中,可以慢慢恢复我们的注意力,这些都是脑神经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原因,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我们来一个地方总是有某些理由,这影响我们做某些抉择。我们在自然中长大,我们和自然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时候的关系?在哪里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频繁吗?和谁在一起?这些相处到底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19.
这是21世纪中国科学界与环保界最具影响力的争论;这是中国极具权威的科学巨匠与环保精英的对决;他们怀着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展开了这场唇枪舌剑的论战。论战不存在私利,不存在诋毁,为的是让真理愈辩愈明,让子孙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何祚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初,他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提出了“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整个环保界。唐锡阳,《大自然》杂志前主编,环保作家和环保活动家, 国家环保总局特聘环境使者,中国环保界的权威人士。他在读到何先生《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文章后,大为吃惊,用缜密而犀利的言辞,引古论今,极具说服力地予以反驳。让我们一起关注系列报道《论战2005》  相似文献   

20.
敬畏新年     
正如果不是新换了日历和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新年这一天同普通日子并无什么不同。新年这天,该晴天不会阴云密布,该多云不会雨雪交加,该下雪也不会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变得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在酷冷严寒中,我们迎来新年,一个普普通通的新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是,对新年这一天,我总是心怀敬畏。敬是尊敬,畏是畏惧,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表达了人类一种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