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家庭是受各种灾害影响的主要群体,灾前储备应急物资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灾害的不利影响。综合性、标准化备灾能指导家庭应对多类型灾害,有效利用物资资源。选取《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基础版)》的发布时间、发布单位、适用场景及物资的分类和名称、物品的分类及数量等指标,利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家庭应急物资进行综合性和标准化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应急物资综合备灾是应急管理改革时代背景下,适应综合减灾、大应急的理念发展的灾害管理环节;(2)提出“家庭应急物资综合备灾”概念,明确这种“综合”是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全灾种应对的综合、是专常兼备的综合;(3)家庭应急物资综合备灾标准化具有可行性,并给出家庭应急物资综合备灾标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效整合应急能力,开展综合防灾规划是我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潜在的灾害情景作为应急准备的目标来开展防灾任务规划,是当前国外在进行综合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最佳策略。基于情景构建的思路给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应急体制的地震巨灾准备计划框架,该框架将潜在风险具体化为定量的地震灾害情景模型,在分析灾害情景的基础上梳理应急任务、评估应急能力,最终给出应急防御规划和工作建议,这对我国地震应急准备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永领 《灾害学》2011,26(3):120-125
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在综合考虑影响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将应急物资分5类;界定了3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采用层次分析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有较大差别,食品药品类物资应以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应急救援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为主;灾民安置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基础保障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为主;大型设备类物资主要采用合同储备;从总体上来说,应急物资储备需要采用全面综合储备的方式,而不能偏颇。  相似文献   

4.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1,(3)
情景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的基本依据,采用情景推演的方式可以为实际的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支持。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了情景状态(S)、应急目标(T)和应急措施(M)三个要素来建立对应的情景表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特点,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来建立对应的情景推演模型,可以对于此类事件的演变路径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进行分析,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情景推演流程及关键技术,并对情景推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推演结果与实际疫情发展情景及发展状态基本一致,验证了情景推演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龚亚丽  王平  赵霞  谭瑾  任毅 《灾害学》2008,23(1):43-46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旱灾评价系统模式,表明灾情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以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程度、救灾等级、备灾能力(经济水平与社会状况)、应急能力(物资储备及物流通达水平)、恢复能力(恢复与重建)等重要指标为核心,对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的响应能力进行评价与地域划分,并与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等级区划相结合,构建了灾害-响应程度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合理规划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将极大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考虑到应急管理更关注救援的有效性,本研究构建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选址模型(EFLP),即拓展的P-center问题,该模型考虑了地区人口分布、经济条件、交通状况和多重覆盖关键地区等综合因素,并利用变邻域(VNS)算法完成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布局应急物资储备设施,能够保证应急物资及时送达灾区;同时,实验计算结果显示了变邻域算法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8.
张永领  夏保成  吴晓涛 《灾害学》2013,(1):146-149,159
应急预案的外部保障是应急预案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评价应急预案运行保障是优化完善应急预案的运行基础、提高应急预案可行性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应急预案对应的灾害情景的基础上,确定在预案适用范围内该灾害情景可能造成的应急需求;构建应急预案运行保障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储备或运行状态;确定应急预案对应的灾害情景对各保障要素的破坏程度;最后建立了应急预案运行保障的评价模型,对应急预案的运行保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米俊  李超  王迪 《灾害学》2024,(1):29-36+44
应急物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环节。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文献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隐含狄利克雷分析(LDA)主题模型挖掘国内应急物流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工具厘清应急物流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从研究主题来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主要包括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急物流模型和算法、应急物流管理,以及应急物资保障四大研究专题;从主题演化路径看,我国应急物流演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2007年的基础性研究;第二阶段从2008—2017年,以模型构建、算法求解与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三阶段从2018年至今,聚焦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应急物流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研究有助于明晰应急物流的研究体系现状及其演进过程,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孔锋 《灾害学》2021,(1):69-75,99
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已成为应急管理业务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近年来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和应急管理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进行了再理解,然后对现有灾害防御能力的多属性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气象灾害为例,通过68项指标构建了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6个单项指标体系,即制度适应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备灾与应急响应能力、技术与工程防御能力、经济支撑与减灾保障能力和部门联动与社会保障能力。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省级尺度定量评估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单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并进行了能力排名。结果发现我国多数省份的单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偏低,且具有不同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制度适应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备灾与应急响应能力、技术与工程防御能力、经济支撑与减灾保障能力、部门联动与社会保障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处于中等及以下低等级的省份占比分别达到了70.9%、38.7%、32.3%、77.4%、67.7%、51.6%和77.4%。我国综合灾害防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仍有进一步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山  王晗奕 《灾害学》2020,(4):163-168
针对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动态演化过程和在事前具有不确定性预测信息的特点,考虑到事前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会对事中应急响应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的问题,基于前景理论,提出一种事前——事中两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动态方法。首先,对事前——事中两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进行描述,并以区间数的形式表示相关决策信息;其次,给出事前——事中两阶段应急决策的动态参考点的设置方法;然后,基于前景理论的思想,计算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两阶段的不同情景的综合价值及方案成本价值,即定量化描述决策者针对不同情景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方案成本的综合心理感知;最后,通过对事前——事中两阶段不同情景权重的计算,得到备选应急决策方案的综合前景值,并依据综合前景值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以选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政府应急资源保障能力评估对于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质量、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物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应急物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性的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估目标;指出需要评估的应急物资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实物和合同方式储备的应急物资;界定了应急物资的保障时间;以应急物资的储备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模型,并举例说明该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灾害应对能力现有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认知-响应-备灾"的KRP模型,采用熵值法评估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采用二分法,将受访者分为高、低水平灾害应对能力组,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合居民个体特征探讨灾害应对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区域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低水平,日常备灾能力是影响居民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2)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呈现个体差异性,学历、年龄等因素对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其它个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小;(3)高、低水平组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特征,其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常备灾能力,其中住宅防灾和应急物资准备情况为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宏观防灾规划管理和居民灾害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有助于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及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5.
张永领 《灾害学》2012,(1):130-134
对品种繁多的应急物资进行分类是科学储备应急物资的前提和基础。以应急物资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为基础,从应急物资的有效使用期限、用途、生产周期、价格、市场流通量、社会集中拥有量、突发事件的预计需求量和需求层次8个方面建立应急物资的分类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并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确定应急物资的最佳分类数量;最后探讨了每一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为应急物资的科学储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在聚集风险,因此,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应急避难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危险地区的安全场所。为了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加强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的建设提供定量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根据应急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选定18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突发事件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求出了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综合应急适应能力评价结果,并确定改进的工作重点:对评价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作为实例,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救援行动是拯救生命、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是决定应急救援行动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依据防灾、减灾、救灾的基本需求和根本目标,构建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确定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值和风险区划图;以北京市风雹灾为例,提出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的数理模型和集成优化策略。从理论上,为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应急物资的合理储备和运输分配是应急管理中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重大风险处置过程中,应急物资调配极易因拥挤而发生时间延迟,故考虑其拥挤情景的约束极为必要。然而,当前考虑拥挤约束以及结合区域加以实证的应急物资调配研究成果偏少,其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因此,该文提出了拥挤约束型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网络功能优化问题。基于排队理论设计拥挤约束条件,并从覆盖半径内需求满意距离递减、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通达程度复杂化等视角,对传统应急物资储备库功能优化模型加以改进,构建了拥挤型单目标无容量限制设施选址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的启发式算法。把所构建模型应用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应急物资储备库网络优化,并从城市群、多影响以及等级优化视角提出拓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应对重大灾害的应急物资需求的特点和我国现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现状和不足,基于轴辐网络优势,构建了轴辐式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分析了应急轴辐网络储备体系运行的四个阶段,同时提出了建立轴辐式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相关具体措施建议,实现中央和地方应急储备库物资、各职能部门储备物资、军队物资、各社会团体储备物资、国内外捐助物资以及企业物资生产能力储备等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应急物资储备的有效整合,以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积聚大量应急物资,扩大应急物资的服务辐射范围,提高应急物资调度效率,以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灾害。  相似文献   

20.
赖俊彦  张媛  南燕云 《灾害学》2021,(4):138-145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应急预案标准化进展基础上,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出发,结合预案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工作需求,开展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构建的支撑要求和预案条目要素分析,提出通用要求和系列接口的两类六项关键要素。进一步地,从编制和管理两个维度分别细化设计了应急预案通用要求的12项标准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对于应急预案体系系列接口,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预案建设现状,分为专项预案标准、基层组织和单位预案标准、重大活动预案标准等3类接口,设计了相关标准的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技术、业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标准化方法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特定形式和程序总结应急科学、救援技术和应急管理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颁布应急预案管理的统一规定,将提高预案编制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