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景观生态学与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景观生态的阐述,在讨论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了景观生态学成为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景观生态学在荒漠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沙湾荒漠生态区生态环境的土壤微生物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微生物为监测对象,对沙湾荒漠生态区农田、荒漠两大区系的微生物生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初步确定真菌总数为荒漠生态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微生物学指标生物。  相似文献   

3.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掌握全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状况和近几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政策的实施情况,根据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包头市达茂旗荒漠草原、阿拉善盟荒漠生态系统监测子站提供的监测数据,着手编写《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十年监测报告》。 摘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信息简报》2:003年第l、2期内蒙古草原生态监测站着手编写《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十年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4.
新疆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新疆荒漠生态 环境的独特 环境特征,以准确、快捷、客观反映荒漠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建立了区域性荒 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充分发挥生态监测网络站和各行业监测站的作用,做到信息共享,通过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中进行实践,证明所建指标 体系 和评价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刍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讨论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并针对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 ,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总体设想和若干展望 ,对我国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植物生态学常规方法进行了荒漠植被种群生物量和数量特证调查,以植物为监测对象,并就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指标探讨了在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站的前期工作是从1985年开始的,在近五年中,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的同志,结合新疆实际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建站方案。在国家环保局的主持下,对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由于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已存在明显的土地沙化、盐渍化、河水断流、湖泊干枯及绿洲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下降。开展生态监测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状况,为环境保护部门强化管理和合利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环保局在  相似文献   

8.
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使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新疆宏观生态环境的现状 ,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监测技术人员在获取全区气象卫星 NOAA— 12五个波段影像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软件完成了全区和有关地、州、市土地荒漠现状程度 (五个级别 )的评价和制图工作 ,并针对荒漠化程度的差异 ,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为全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此次监测 ,不仅提高了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水平 ,也为…  相似文献   

9.
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建立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并提出初步的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1)荒漠环境指标;(2)荒漠生物指标;(3)社会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0.
试论荒漠生态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的获取四个方面,论述了进行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从干旱荒漠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指标,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及其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荒漠化过程的探讨,提出了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为新疆开展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内涵,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内容。认为生态环境的显著地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地区需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详细探讨了如何建立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据为依据,较全面地研究了"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及社会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总结归纳了尚存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沙尘天气减少,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未出现酸雨现象。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还需进一步稳固,部分地表水存在污染较重的状况,生态环境仍较敏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关指标基本呈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但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2035年远景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改革对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数字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建设是促进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广东省为例,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需求出发,分析改革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构建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思路.以监测业务为主线,串联全省监测人、财、物、事的管理,利用数...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有效补充。以吉林省为例,通过系统研究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现状,发现吉林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存在体系不健全、黑土地分布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待加强、标准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并推动东北黑土地分布区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协同发展,紧跟政策完善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物协同管控标准,强化标准宣贯等发展构想,可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