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王志勇 《交通环保》1998,19(3):15-17
分析了1996年12月秦皇岛港海域浮游植物,调查9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得出该海域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种群结构,并对重要相关水质因子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根据海水生物学参考标准,判断调查海域浮游藻类的营养级别。  相似文献   

3.
对博贺港、水东港、鸡打港以及水东湾30m等深线外海域进行调查,得出六海区浮游藻类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区城性差异。并时重要相关水质因于进行研究,初步发现NO2-N含量与藻类种群数量间有相关趋势。同时根据海水生物学参考标准,判断调查港湾的浮游藻类营养级别,以指导海区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微表层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2种,其中以硅藻、甲藻为主,还有一些种类的蓝藻和红藻、褐藻等大型藻类的丝状幼体.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1.90×104~8.17×105/L之间,年均值为2.45×105L.该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和蓝藻共同主导,细胞数量年均百分比含量分别为48.41%和42.14%,硅藻细胞数量在夏秋季节占绝对优势,冬季则以蓝藻占据优势地位.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年平均值分别为3.02、0.62.全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调查表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蓝藻的出现是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该海域水质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海南省近海岸带养殖业的发展,大量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近岸海域中水生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出现变化,近海岸带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选择海南省3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通过海水采样和底泥采样,研究距海岸不同距离的海水和底泥中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研究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物受养殖业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开展的大规模水产养殖,已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近岸海洋生物数量增加,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特别是由于养殖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成分(如氮、磷等),导致近海岸藻类大量繁殖,从而极易暴发近岸海水赤潮.   相似文献   

7.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03 cells/mL,高峰区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项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近岸海域春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月、9月对渤海湾近岸海域30个站位的调查,阐述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47种(属),秋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70种(属),主要优势种为甲藻和硅藻;春季调查中夜光藻(Noctilucas cintillan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等成为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秋季调查中圆筛藻、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等成为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与历史资料相比,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仍占有较大优势,但甲藻门的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赤潮藻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梭状角藻、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夜光藻的数量有所增加;细胞丰度的空间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海河口附近。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重要来源,河口区域在调节气候活性气体收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长江口作为典型河口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并进一步了解河口区域海水和大气中CO浓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21年冬季和夏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现场调查,对该海域CO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调查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30.39±120.40)×10-9和(416.91±102.01)×10-9,大气中CO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度和陆源输入有机物的影响,夏季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平均值[(4.52±2.13) nmol/L]显著高于冬季[(1.30±0.79) nmol/L];相应地,夏季海—气通量平均值[0.95μmol/(m2·d)]亦显著高于冬季[0.10μmol/(m2·d)]。冬季的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平均值[(0.46±0.31)/h]明显高于夏季[(0.26±0.07)/h...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2005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域(29°30'32°00'N,123°E以西)进行了2个航次的综合调查.2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345种,包括赤潮种类43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7月(5.48×104cells·L-1)低于11月(2.70×105 cells·L-1),而叶绿素a平均浓度7月(2.34 mg·m-3)高于11月(1.32 mg·m-3).多样性指数(H)均值7月(1.51)高于11月(0.86),均匀度(J)均值7月(0.59)也高于11月(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季风、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周日变化主要与潮汐、温盐跃层等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历史监测数据(1996~2005年)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长期氮磷比失衡导致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要改善海域环境现状,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的输入量,控制输入的营养盐比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粉煤灰渗滤方法处理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污水,探讨不同条件下浮游藻类种类、数量、去处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3-2018年秦皇岛海域实测遥感反射率和叶绿素a浓度数据,建立了该海域Sentinel-2MSI影像的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443 nm、490 nm和560 nm处的等效遥感反射率比值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其他波段或组合,通过经典的OC3Mv6算法拟合分析,得到秦皇岛海域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的最佳算法,R2=0.804,MAPE=40.2%,RMSE=4.73 mg/m3;利用2016年7月6日的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对Sentinel-2 MSI遥感反演结果进行了真实性检验,MAPE=35.9%,可以满足应用要求;采用2020年2月、5月、7月及10月Sentinel-2 MSI影像进行叶绿素a浓度反演,发现春、夏季秦皇岛海域叶绿素a浓度梯度变化显著,而秋、冬季叶绿素a浓度分布相对均匀,且春、夏季沿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13.
双龙湖枯、丰水期交替期间水质变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龙湖枯、丰水期交替期浮游藻类种类、数量及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浊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分析,从浮游藻类营养分级标准法、优势藻类指示法及生物指标评价法和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法对双龙湖营养状态进行评价,认为双龙湖丰水期初期水质优于枯水期末期,处于中营养化水平,枯水期末期处于富营养状态。研究评价枯、丰水期的水质变化规律,为加强双龙湖污染防治,改善和保持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长海县海域营养状况季节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7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长海县水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营养状况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长海县海域TN含量范围在211.26~1364.19μg/L,溶解态占43%~87%。总无机氮(TIN)是浮游植物生长吸收的主要氮源,长海海域TIN含量范围在2.85~359.98μg/L,占TN的16%~53%。NO3-N是TIN的主要存在形式,占61%~93%。不同的营养盐季节分布不尽相同。TIN季节分布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PO4-P季节分布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SiO4-Si季节变化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长海海域浮游植物在调查期间为P限制,且该海域属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不同介质处理兼性塘污水过程中浮游藻类数量、种类、优势种变化情况,探讨了处理效果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秋季(12月)、201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监测资料,研究了福建福宁湾尖刀蛏保护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45种及浮游幼虫(体)22类,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以近岸广温广盐类群和亚热带近海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18种,其中桡足类和蔓足类浮游幼虫是主要的优势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总平均丰度为7 397.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143.3 mg/m3,均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上物种多样性不高。盐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国近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采用实验室培养技术研究了常用渔药三氯异氰尿酸(TCCA)对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范围内TCCA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TCCA对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具有种间差异,甲藻类的耐受力明显强于其它种类.在高浓度TCCA作用下,甲藻的生长出现延滞现象:指数生长期滞后,特定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增大.从长期影响来看,在富营养条件下浮游植物对TCCA的耐受力增强.因此,TCCA等类似有毒有机物可能通过促进甲藻而抑制硅藻和其它藻类的增殖,进而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重污染河道水质及底栖附泥藻类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苏州市古城区南园水系的水质和藻类1a的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污染主要以NH_4~+-N和TN的严重超标为特征,最大超标倍数可达到5倍以上[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作为基准];经镜检,底栖附泥藻类共34种,种类数以硅、绿和蓝藻类占优势,其数量和生物量极高,达到2 145.5×10~4个/mL,生物量3.524 mg/mL,远高于相同点位浮游藻类监测结果,数量和生物量以硅藻和蓝藻占绝对优势;各门藻类在各河段中分布极不均匀,优势种群多属异养型或两型营养特征,且与河道的污染特征有较密切关系,这些典型藻类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中的两栖颤藻(Oscillaria amphibian),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舟形藻(Navicu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异极藻(Gomphonema)等.其数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则为:冬季最高,春、夏、秋相对较低,且变幅不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重污染河道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湛江湾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湛江湾海域9个采样断面、28个采样站位的水质分析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对湛江湾海域应用富营养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2种评价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冬、春、夏、秋4个季节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8、1.90、0.83、2.12,不同季节富营养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一致,从湾顶到湾中到湾口呈减小的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年际变化特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秋、春两季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冬、夏两季较低。4个季节富营养指数与无机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无机氮含量对湛江湾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具有主导地位,河口冲淡水及陆源排污带来的低盐高浓度的污染物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影响较大。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评价结果的对比表明:在应用富营养化指数评价法时,如果同时考虑海域的营养盐结构,2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博贺港及领近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及氧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博贺港、水东港、鸡打港及水东湾以及其30m外海海域进行四个典型潮期的浮游藻类叶绿素的调查,得到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大小的区域性及潮汐性差异;同时在四个水层进行连续24小时的原位挂瓶培养,得到以氧计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毛光合产氧率(GOP)及净光合产氧率(NOP)大小,以及生物体呼吸、有机物分解耗氧率(R)的大小。计算水域以碳计的总碳生产力(GCP),从而推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