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区域性、主导因素和相似性原则,对茂兰保护区内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了类型划分,对主要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的结构、特点和各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演替关系。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 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的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及森林对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生产实践结果,讨论了在喀斯特生态恢复与重建中,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贵州喀特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提出林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特征和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根据贵州环境建设的目的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易损性和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但它与发生石漠化并没必然的联系,喀斯特石漠化是岩溶生态系统退化的结果,而不是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必然表现。故所指的喀斯特石漠化,特指人为加速的石漠化,属于人为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但强调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成因性,并不是否定自然背景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石漠化土地的分类既要能反映出石漠化发生的严重程度,也要能体现石漠化土地的成因和岩性地貌等地质背景对生态学过程的影响,因此,作者提出以“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岩性+地貌+石漠化程度”对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中石漠化土地进行类型划分,以正确评价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可持续发展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出发讨论了贵州的几个实施中的综合治理模式。指出了因各个地区的环境背景不同,在模式的使用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模式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效果,这些模式的总合构成了一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强调了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两个主要部分,要重视提高区域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金小麒 《环保科技》2000,6(1):42-45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及森林植被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生产实践结果,论述了在喀斯特生态恢复与重建中,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目前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10大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通过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本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即“3S”作为技术支撑,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对影响都匀市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进行数据提取与定量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图形数据运算,采用综合评价和聚类方法,对该市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等级划分及评价分析,为喀斯特山区的脆弱生态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俊铭 《环保科技》2000,6(1):46-50
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特征和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喀斯特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根据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从贵州地质地貌复杂,喀斯特作用强烈,农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等特征出发,在多年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以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取得生态、经济双重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浅论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正受到日愈严重的破坏。从研究和保护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角度入手,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探讨了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描述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的一些指标作了定量表达,最后提出了加强喀斯特区域生态系  相似文献   

15.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TM影像及2015年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土地利用转型的角度,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的生态贡献率对亚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亚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为显著,其中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生产用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及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化。计算得到亚喀斯特区域5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40 2、0.539 7、0.552 3、0.558 1和0.561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维持稳定,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致使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等的转化,但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要大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黔生 《环保科技》2004,10(4):35-39
从可持续发展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出发讨论了贵州的几个实施中的综合治理模式。指出了因各个地区的环境背景不同,在模式的使用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模式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效果,这些模式的总合构成了一个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强调了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两个主要部分,要重视提高区域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论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观音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配套建设技术与行政保障体系,注意建设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赖力  余红 《环保科技》2002,8(1):26-30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 ,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 ,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 ,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卫星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即“3 S”作为技术支撑,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对影响都匀市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进行数据提取与定量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图形数据运算,采用综合评价和聚类方法,对该市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等级划分及评价分析,为喀斯特山区的脆弱生态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贵州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仅在贵州和中国的喀斯特区,乃至在世界喀斯特区都将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根据1999年卫星遥感解译结果分析,全省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3 187 km2占到7.49%,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 920 km2,占到全省的20.39%,如再加上具有潜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积可以达到45.20%。贵州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持久的研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治理模式: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草、畜(禽)生产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环境移民与开发式扶贫模式,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等。正由于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的成绩,使治理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表明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改善的,消除贫困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