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全球三分之一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全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上都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除浙江和贵州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有40%左右的国土,60%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我国的地震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和震源浅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介绍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防灾博览》2018,(6):7-7
中国援助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数据中心项目2018年11月27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老挝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气象水文厅厅长坎马尼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数据中心项目。并感谢中方为项目实施做出的努力。该项目旨在提高老挝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老挝地震科学技术发展,保护老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揭晓的200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捧走。 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在跨越1870多年的星汉长河之后,两位中国地震科学家的手“握”在了一起。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地震监测技术的前沿,开启了我国数字地震监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储油罐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次生灾害.对油罐危险源震害特性、油罐次生灾害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地震震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论地震影响场模型和油罐震害模型的建立方法;以研究区城市的油罐危险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一套基于GIS的油罐危险源地震破坏预评估系统的技术原理,以实现对城市油罐危险源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等级的预评估,为地震灾害防御部门震前快速预评估,指导油罐分布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和制定科学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做好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防御地震灾害的重大任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中国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设的国家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部门的重组、调整,于2004年10月18日组建成立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山东枣庄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市各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十分重视。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特别是200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全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其次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在陶庄地震台增加了GDQJ-2型数字化强震仪.鲁-15井安装了数字化水位观测设备.增强了监测能力。三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了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新城区20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与省地震工程院签订了工作协议。四是开展了矿区城市地震减灾对策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加了中国东部10省市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五是在熊耳山建成了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了熊耳山地震遗址,编制了《中小学生防震避震知识》。六是编制完成了《枣庄市地震志》。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了地震预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和地震位置、预警震级及预测烈度等关键参数的主要测定方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建设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以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效为切入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地震预警系统和我国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基于目前地震预警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及组网模式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地震预警系统新的、有潜在变革性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日本、法国的地震区域分布及特征,对两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的技术发展、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及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地震活动的特征及地震行业的技术状况,参照日、法两国的经验,对中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最近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文件,对其所辖的9个县(市区)参照“BOT”项目方式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东部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城市。提出东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八项战略措施,以达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黄永林  高俊锁 《灾害学》2009,24(3):103-108
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者通过分析与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地震科研与应用工作,得到不同地区的地震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统计得到用于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测的许多基础数据以及地震衰减和地震灾害的规律,为我国的抗震设防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江苏及邻近地区为例,综述了中国历史地震研究的现状与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能力下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防灾博览》2008,(3):22-25
他们橘红色的制服背后印着:“CHINA(中国)救援”。 这就是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非常熟悉的标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也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组建目的是专业搜救在地震或其他灾害事件中被压埋的幸存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亲自为其授旗。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22日.山东“潍坊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成果汇报会在潍坊召开。市规划局、建设局、规划设计院等22个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山东省地震局孙亚强副局长、潍坊市政府黄潍连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该项目由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承担实施.2006年12月9日,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验收。  相似文献   

17.
1992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0万之多,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伤残人数和灾害损失值更是难以数计。尽管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年活跃期,但是近几年的地震灾情却远远小于本世纪的年平均数。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9.
贺明静 《灾害学》2007,22(2):141-141
这是笔者在实地考察时收集的地震碑文。一则是记述1303年山西洪洞-赵城8级地震在陕西省蒲城县震情的《重修蒲城县廨宇记》,过去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这次地震在陕西省的地震灾害只有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县厅倾圯”一则。这则碑文证明蒲城于当时“屋宇垣牖倾倒尤甚”,所受破坏不低于朝邑;同时也提示我们,至少在蒲城以东的韩城、合阳、澄城、大荔等地也有可能找到这次地震破坏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地震保险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华  罗奇峰 《灾害学》2003,18(3):61-65
从承保方式、保险金额、费率和理赔几方面叙述了国内外现行地震保险政策。回顾了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建议在我国可实施局部强制地震保险、实行低费率政策和提供无偿最低救济金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