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会严重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存在东部型(东太)和中部型(中太)两种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他们分别以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为主要特征。利用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型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长时间序列的ENSO重建主要集中在东太地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温,中太厄尔尼诺事件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2.
利用重建数据和模拟数据探讨中国东部1380—1429年雨涝期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380—1429年全球大多数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旱涝事件,揭示了中国东部雨涝气候可能是对大尺度大气环流调整下的响应,可能与该时期赤道太平洋类La Niña海温分布、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位相、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暖位相、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相关。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尽管能够模拟出该时期非洲和欧洲区域的干湿空间分布状况,但模拟的中国东部、北美和南美的干湿状况与重建相反。其可能的原因或许是模式虽正确模拟出了NAO正位相及弱的印度洋偶极子(IOD)负位相,但无法正确刻画赤道太平洋类La Niña海温分布、北太平洋PDO冷位相及北大西洋AMO暖位相。  相似文献   

3.
"圣子"和"圣女" 在南美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国家附近海域,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温度升高,当地居民把这种海水温度的季节性升高现象叫厄尔尼诺(Elnino)。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意为"圣子"。说到厄尔尼诺就不得不说说拉尼娜(Lanina)。拉尼娜也是西班牙语的译音,意为"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现象,而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4.
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川渝地区1960-2006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和美国NOAA Research/ESRL逐月再分析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点相关、合成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夏季降水量EOF分解得出的第一模态占总方差的27.8%,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区域(10°N~16°S,57~77°E)(下称关键区)存在显著相关。合成分析指出关键区海温异常偏暖(冷),对应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少)。通过SVD分解发现,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关键区海温呈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印度洋关键区海温与川西高原和盆地东部夏季降水量呈同位相变化,与盆地中部降水量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遭受热带气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年际年代际演化特征仍不清晰.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8年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登陆热带气旋名录以及HadlSST数据,探讨近70 a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热带气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变化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70 a间,热带气旋生成个数以及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个数略有波动,但超强热带气旋个数生成以及登陆我国的个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于7、8、9月份,但4月以及11月也存在热带气旋生成并登陆现象.(2)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432个)、南海海域(199个)和东海海域(28个),且主要在我国广东(220个)、海南(153个)、台湾(146个)、福建(47个)登陆.(3)热带气旋生成及登陆我国气旋与全球海表温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与西太平洋海温呈正相关,与东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2015/2016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莺  任永建  杜良敏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1995-2004
利用1981年1月-2016年8月中国160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2016年的主要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和2016年夏季降水异常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2015年夏季降水呈南多北少特点;2016年夏季降水明显增多,尤其是北方地区,且呈现经向型分布。2)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状况监测显示,2015年海温异常表现为El Niño发展年、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模态海温偏暖、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2016年海温异常表现为El Niño结束年、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模态海温偏暖、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3)2015年,受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使得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南,再配合中高纬冷空气活跃,西风急流轴位置偏南,导致我国降水北少南多。4)2016年,受El Niño衰减、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影响,副高偏北;叠加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充电器”效应,副高偏强;同时冷空气偏北偏弱,西风急流轴位置偏北,导致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区域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频率最高的海域,研究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10年30 a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最近邻分级空间聚类法,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进行空间聚类,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产生频数与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有三个热点区(聚集区):南海的中北部、菲律宾群岛以东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2)夏季和秋季是热带气旋的高发期,冬季和春季较贫乏,季节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开始向西北偏移,秋季开始向东南偏移,冬、春季气旋仅分布在10N以南,夏季分布范围最广,可到达北纬40N左右。(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厄尔尼诺年生成较少,拉尼娜年生成较多;年频数在1995年前后有显著差异,1995年之前年频数较高,1995年以后年频数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1995年以后,热带气旋源地的聚集区较1995年之前有向西北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巴黎 9月 3日电 (记者卢苏燕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  相似文献   

9.
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由于近年,特别是97—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很强,造成了强烈的气候异常和区域性的气象灾害,因此一般人认为厄尔尼诺必然引起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这是一种误解。首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出的导致世界气候异常的三大因子,厄尔尼诺是其中之一(另两个因子是温室效应和森林与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另外,厄尔尼诺除与赤道太平洋沿岸直接影响区的气候异常有较高的相关性外,对其他地区都是间接影响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厄尔尼诺只是外因,内因则是本地区的冷、热源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其次,厄尔尼诺事件也有两重性,气候异常也有时产生好的作用。例如在本世纪最强的6次厄尔尼诺年中,虽然在部分地区造成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3~2010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分析热带印度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西南热带印度洋和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海平面变化显著,标准差可达8 cm。经验正交分解第1模态呈偶极子分布,与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和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事件密切相关;第2模态呈"三明治"结构。IOD、ENSO事件共同发生期间海平面年际变化较IOD事件期间更为显著,IOD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较ENSO事件期间强且范围广,ENSO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则主要位于南热带印度洋。大气风场通过Ekman效应和斜压Rossby波影响海平面年际变化,且区域特征显著。洋盆尺度上,斜压Rossby的作用明显大于局地Ekman效应,前者能解释30%的海平面年际变化;仅在阿拉伯海和南热带印度洋中部,风场强迫的局地Ekman效应对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IOD和ENSO事件期间的风场与海平面年际变化有重要联系,使得ENSO事件期间的海平面年际变化偏南偏弱。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环境要素的驱动下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但在不同的海域两者之间的关联模式并不清晰。本文从地理时空规则挖掘的角度,利用1998年1月—2016年12月之间的序列多源遥感产品数据,探讨了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表面温度、海面高度异常、海面降雨、混合层深度和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的时空关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西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降低、海面降雨异常降低和混合层深度异常升高会提升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升高。2)在中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升高、海面降雨异常升高和混合层深度异常降低会抑制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降低。3)在东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升高和海面降雨异常升高会抑制真光层营养盐供应、混合层深度异常升高降低了铁元素含量,从而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降低。4)在南太平洋,浮游植物丰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异常降低会提升/抑制微生物光合作用效率、海面高度的异常升高/异常降低会抑制/提升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升高/异常降低。5)厄尔尼诺事件相较于拉尼娜事件更容易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8—2005年西沙永兴岛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部(NOAA)提供的1866—2014年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逐月ENSO指数(MEI)、南方涛动指数(SOI)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与南海西沙气温、海温异常的关系。1958—2005年西沙群岛永兴岛观测站气温与MEI指数比较分析显示:西沙群岛气温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75.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西沙气温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较好地响应100%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拉尼娜事件。1866—2014年西沙海域SST异常与同期SOI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西沙SST正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6.47%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有较好的响应;西沙SST负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能对79.41%的中等及其以上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有较好的响应。该研究结果表明西沙气温、SST距平百分率积累值阈值法能够得到中等及其以上强度ENSO事件的良好记录,这为利用南海高分辨率珊瑚、砗磲重建所得到的古温度记录定量重建过去ENSO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气象组织3月16日发布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简报,指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已持续5个多月,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2015年中期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简报说,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超过正常水温0.5~1℃,曾接近或超过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不过,近来云量及降水异常等其他导致厄尔尼诺的大气特性并未形成,部分大气指标在最近数月处于中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晨希 《沿海环境》1999,(1):25-26
起始于1997年初的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对于本次厄尔尼诺的看法,在科学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本次厄尔尼诺强度为本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并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的来历“厄尔尼诺”(Elnino)一词是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的意思,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洋面上的海水异常增暖的事件.由于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至7年发生一次,每次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至24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17个月左右.据资料统计1880年至1980年的100年间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5次,平均约每4.4年发生一次,三十年代前厄尔尼诺事件平均12年发生一次,进入七十年代后发生较为频繁,每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基于1961-2015年洞庭湖流域96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数据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利用EOF、Morlet小波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流域冬季降水的关键海区及其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和中部-南北部反向型3个模态,各模态分别具有12 a、16 a和7 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3 a左右的短周期。在与全球海温的关系方面,流域冬季降水与ENSO和南海海温均存在显著相关,平均而言,在ENSO处于暖位相或南海海温偏高时,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少;但ENSO和南海海温对流域冬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及其关键时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ENSO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其在前期10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最好,而南海海温的影响范围集中在流域东部,其在次年2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上新世阶段青藏高原北部是否存在显著隆升事件这一问题目前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尝试利用沙尘气候模拟方法对上新世高原隆升的可能性做一评估。北太平洋风尘记录显示亚洲内陆干旱化在三到四百万年存在非常显著的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和/或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基于此,我们利用一个耦合了沙尘模块的气候模式,通过一系列敏感性试验测试大气沙尘沉积通量对于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强迫,包括冰盖变化,海表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形的响应。可能引起粉尘通量变化的大气环流和沙尘源区面积两个因素的改变在试验中都被考虑。模拟结果表明,冰盖扩张、海表温度下降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这些全球变冷因素仅能解释中上新世和末次盛冰期北太地区粉尘沉积通量改变量的约三分之二,而剩下的三分之一需要归因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高原北部的隆升可以显著恶化内陆干旱状况从而提升大气粉尘浓度,支持了上新世高原北部存在明显隆升事件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以同年是否发生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事件为标准,本文将El Nio Modoki事件分为纯El Nio Modoki事件(p-ENM)、El Nio Modoki与IOD同时发生的事件(ENM-IOD)两类。选取了1979~2012年间较为显著的两次p-ENM事件(2004;2009)和两次ENM-IOD事件(1991;1994),对比发现:同类事件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分布类似,但相比p-ENM事件,ENM-IOD事件的热带气旋生成地明显偏东。p-ENM秋季,西北太平洋西风异常较弱且局限在165°E以西,范围较窄;而ENM-IOD秋季,西风异常强劲,并向东越过日界线。这使得ENM-IOD秋季季风槽东侧与p-ENM相比东伸20°。同时,p-ENM秋季垂直风切变相对ENM-IOD秋季而言强度小,大值区窄,前者条件下热带气旋在西侧生成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季风槽位置和垂直风切变分布的差异,使得ENM-IOD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较p-ENM秋季明显偏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长期预报隔季、膈月相关的理论,运用北半球500hPa距平场和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温场,用欧氏距离教学模式求取相似年(月),做出逐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海温的趋势预报。再根据逐日海温与偏北大风和逐日最低气温变化的关系:运用时间序列、自回归方程等数学模型,定量的预报出冬季(11月~3月)逐日海温的变化趋势及本月的天气过程(即降温过程)。经过两年冬季(1988、1989年)的试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和FNL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扩展重建海温资料,结合2014年2月观测资料,探讨了2014年2月21-26日天津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成因及预报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呈现偏弱的态势,天津出现明显东南风异常且河北以南地区存在大范围高湿区,近地面层存在弱气流辐合且维持弱偏东或偏南风,对流层中低层为弱辐散下沉气流和西南气流,同时也存在逆温层结,这种静稳条件有利于黄渤海及河北以南的水汽和污染物平流输送至天津且在近地面聚集。HYSPLIT模式模拟显示污染物来源于河北省中南部,以平流和弱辐散沉降的方式输送至天津。湿度条件对于重污染天气的产生仅是必要条件,污染物大量聚集才是重要条件。WRF-CMAQ模式短期内能较好模拟重污染期间PM_(2.5)浓度空间分布及重污染天气结束时间;重污染同期及前期秋季阿留申群岛南部海域持续出现显著正海温距平,可以用作中长期预报的一个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1~2008年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智利竹筴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梯度等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定量分析了智利外海竹筴鱼资源分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GAM模型的研究结果,确定海表温度作为竹筴鱼中心渔场预报指标。利用案例推理方法,通过三级相似检索对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进行预报。试验性预报实例的结果与渔船实际作业情况比较表明,预报精度达到68%,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竹筴鱼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