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长江下游苏浙皖地区黄龙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白云岩层的分布情况,大致以丹阳—怀宁一线为界,南北两区各有不同。北区,在茅山以西宁镇—巢县一带,其层位位于和州组之上,黄龙组之下。南区,在茅山以东宜兴、长兴、广德及宣城、铜陵、贵池一带,其层位位于黄龙组底部,与高骊山组或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石英砾岩。关于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和时代归属问题,自1959年夏邦栋提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先  相似文献   

2.
夏邦栋(1959)将黄龙组下部的白云岩单独划出,称为“老虎洞白云岩”。20多年来,地层界对这层白云岩的时代归属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该层白云岩是早石炭世晚期,还是晚石炭世早期,以及宁镇至巢县一带分布的与苏皖南部一带分布的白云岩,两者是一层还是两层。近年来,我们对下扬子地区该套白云岩从沉积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相似文献   

3.
前言 石炭系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很广,又是该区铁铜矿产的主要控矿层位之一,但其时代归属等问题长期争论未决。本着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面向地质找矿的方针,江苏省古生物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古生物学会于9月16日—25日联合主办了一次“苏浙皖地区黄龙组底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现场论讨会”。 会前,有关单位做了不少业务准备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将该套白云岩的研究程度提高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苏浙皖地区上、下石炭统之间普遍地有一套白云岩。它是长江下游地区铁铜矿产的主要控矿层位之一,但其时代、层位关系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这套白云岩均伏于“黄龙灰岩”上部结晶灰岩之下,如果不从化石群上辨认,仅依据岩性和层位对比,都会认为是属同一时期沉积的白云岩。但从目前资料来看,白云岩层中产有相当丰富的牙形石、(竹蜓)和珊瑚化石,而且都是一些重要分子。其化石组合面貌却大致以宿松、怀宁、无为、丹阳以北一线为界,形成东南(称南区)、西北(称北区)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史 1970年江苏区测队一分队在进行1/5万丁蜀幅区调过程中,于宜兴县丁蜀镇青龙山南坡黄龙组下部白云岩中发现(竹蜓)类及珊瑚化石。经鉴定后认为这些化石系巴什基尔晚期产物,逐将该地黄龙组分为两段:灰岩段(上);白云岩段(下)。并认为灰岩段相当于宁镇一带黄龙组的全部,白云岩段在宁镇一带缺失,而宁镇一带的老虎洞组亦在本区缺失(江苏区调队,1973:1/5万社渚幅、张渚幅、丁蜀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间报告)。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记述下扬子区下石炭统发育情况。着重对本区早石炭世早期是否存在沉积等问题提出新的依据和看法。下扬于区下石炭统发育是否完整,长期存在疑问,根据孢子化石和粒度分析资料,表明区内早石炭世早期的沉积确实存在,并创建了陈家边组,代表这一时期一种碎屑岩沉积类型。下石炭统上部老虎洞组的时代也存在争议,笔者根据白云岩化学组分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二分观点,并重新厘定老虎洞组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苏浙皖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下部,普遍存在一套白云岩地层。这段地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矿床的主要控矿层位之一,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于该段地层的归属,有不少的争议。近年来,在某些地区本段地层中陆续采集到筛(竹蜓)类、珊瑚化石,提供了一些古生物依据。但在牙形刺研究方面所做工作较少。最近,我室为解决该白云岩的时代归属,组成专题研究组,在苏浙皖地区做了大量工作,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交给笔者分析鉴定,试图通过牙形刺的研究,对该段地层的归属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区石炭系老虎洞白云岩的形成认为是被蒸发泵吸作用稍加改变的浅淡含水层与海水混合白云岩化的结果,并特别强调准同生期灰泥潮坪受蒸发泵吸作用形成的白云石籽晶在混合白云岩化中的动力学作用;其上“粗晶灰岩”的形成则是经历了白云化——溶解——菱面体孔隙形成及其相互连接——地下缝洞层的形成——粗晶方解石在缝洞空间自由生长——垮塌——再胶结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赣西北地区石炭纪沉积学及生物地层学研究中取得如下新进展.1.上石炭统原黄龙组顶部首次:采获船山组标准化石,(?)Eoparafusulina sp.,证实了本区有晚石炭世马平期沉积一船山组的存在。2.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段,发现牙形刺:Idiognathoides 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 动物群 及(?)类:Verella cf.prolixa,Ozawainella pseudorhomboidalis等,为白云岩段时代归属威宁期提供了化石依据。3.作者认为本区黄龙组底部零至三十余米的一套碎屑岩主要为石炭纪威宁期始时海侵初期的滨海相或浅海滞留沉积,与其上白云岩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10.
本区石炭系的研究以下扬子区为主,而该区又是以宁镇山脉为标准。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目前一般将石炭系分为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黄龙组和船山组六个组。前四个组相当于下统一丰宁统,后二个组相当于上统一壶天统。两统之间呈假整合。过去,下统是以珊瑚为标准 上统则以(?)带为分层依据。实际上腕足类有些属种也具有重要的分层价值。本文除老虎洞组、船山组资料不够未建腕足类组合外,金陵组至黄龙组暂建五个腕足类组合。即Neospirifer lungtanensis组合,Eochoristites-Martininella chinglungensis组合,Pugilis hunanensis-Vitiliprod-uctus groberi组合、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Kansuella组合及Choristites组合。  相似文献   

11.
论长江下游的黄龙组白云岩的时代及淮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黄龙组白云岩归属问题的分歧 长江下游地区的黄龙组原称黄龙灰岩,系李四光、朱森等(1930)所创。标准地点在江苏镇江石马庙船山西端。因该灰岩构成南京龙潭黄龙山的主体,风化后表面呈土黄色而得名。据其(竹蜓)类化石之研究,时代为中石炭世。嗣后,李毓尧、李捷等(1935)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亦从此说。岩性为灰白微显红色纯灰岩及暗灰色白云岩(当时称为“矽质灰岩”),其间夹有数米的结晶灰岩,总厚约百米,与下伏的和州组(C_1~3h)呈假  相似文献   

12.
中石炭统黄龙组(原称黄龙灰岩),系1930年由李四光、朱森创名于南京龙潭黄龙山。其岩性:上部为灰白微显红色之纯灰岩,底部为白云岩。总厚近百米。黄龙组在华南分布普遍,层位稳定,岩性变化不大。唯珊瑚化石采集和报道较少。近年来,笔者对所存标本(包括自采和地质队采集的)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研究,对苏、皖南部地区中石炭统一些珊瑚化石标本进行鉴定和描述。现将其结果报道于后,供大家对比和研究中石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县南部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间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图1)。夏广胜等(1980)称之为和州组上段,时代划入早石炭世晚期,并将其与宁镇地区的老虎洞白云岩对比。笔者等在进行1:5万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该段地层系统测制了剖面,采获丰富的珊瑚、(竹蜓)类化石,现将资料及我们的看法列后,供讨论参考,文中(竹蜓)类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遴信鉴定,珊瑚由我队齐敦伦鉴定,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4.
马坑式铁矿以福建龙岩马坑铁矿为代表,包括闽西南—粤东地区一系列主要赋存于小下石炭统的大、中、小型铁矿床。其含矿层位包括黄龙组,下界可跨到林地组上部,上界可跨到船山组下部,个别矿区可到栖霞组。关于这类矿床的成因,近年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试从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的分析入手,浅谈马坑式铁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苏、皖南部中、下石炭统之间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地层,过去通称为“老虎洞白云岩”。 自夏邦栋(1959)创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对它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分歧。杨敬之等(1962)把它与广西大埔白云岩相比,将它归入中石炭世早期;陈敏娟等(1964 1972,1980)、肖立功(1982)根据南京龙潭、汤山、孔山等地所获得的珊瑚化石资料,将它归入早石炭世晚期。江苏区调队(1972)、安徽区调队(1979)依据南京  相似文献   

16.
江西九瑞矿田为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铜矿资源的主要基地之一。区内已知大型铜矿床二处(武山、城门山),中小型铜、多金属矿床若干处。多年来,本区在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对矿床的成因也提出了各种见解。但对产于上石炭统黄龙组下部的层状含铜黄铁矿型(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如武山铜矿的北矿带、城门山铜矿的四矿带、洋鸡山金-多金属矿床,以及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的同类型矿床)的成因目前尚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来在该区工作所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高龙地区钒矿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蚀变特征、矿石的矿物组合、化学组分等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研究,认为大高龙地区钒矿床应属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指宜昌以下的长江流域,地理上将宜昌至湖口段划为中游,湖口至长江入海口划为下游。地质工作者所习称的长江中下游系指湖北大冶鄂城、江西九瑞地区、安徽铜陵繁昌及安庆地区,皖苏两省的宁芜地区及江苏宁镇地区。众所周知,这是我国重要的铁铜矿产基地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都已知道的一个基本地质事实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铜、(金)矿床与中生代的中酸性侵入岩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侵入岩和中国南部与钨、锡等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类是迥然不同的。大多数研究工作者均指出这套岩石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地质背景、岩浆来源和形成方式。因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下简称本区)与铁、铜、  相似文献   

19.
安徽南部石炭系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化石丰富,是研究华南地区石炭系的良好地区之一。安徽区调队、南京地矿所、南大地质系、安徽省地质局322队、321队等单位都先后做了一些工作,地层单位名称一直沿用1930~1935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李毓尧、朱森等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所创建的黄龙灰岩——黄龙组。其岩性是,底部为白云岩,下部为厚层粗结晶灰岩,中、上部为灰白或微带红色质纯灰岩。  相似文献   

20.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内有经济价值的铁铜硫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层控、岩控特点极为明显。矿层均赋存在石炭系黄龙组下部碎屑岩段与白云岩段之间。这一决非偶然的地质现象引起了广大矿床学家的兴趣,对这类矿床的成因认识已由传统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转向沉积或(火山)喷气沉积成矿论(孟宪民1964,徐克勤1982,李文达1985,王文斌1985)。既然矿床形成与沉积有关,对沉积作用、沉积相的研究也就势在必行了。近年笔者在该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