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察了氢氧化镧改良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征,并考察了被改良沉积物所吸附磷酸盐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氢氧化镧改良沉积物对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可以采用线性模型进行描述,而对高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则适合采用Langmuir模型进行描述.准二级动力学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用于拟合改良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了缓慢吸附阶段的速率.强碱性条件不利于改良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溶液共存的Cl~-、SO_4~(2-)、HCO~3~-、Na~+、K~+和Mg~(2+)对改良沉积物吸附水中磷酸盐的影响较小,而溶液共存的Ca~(2+)会促进改良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改良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未改良沉积物.改良沉积物的最大磷酸盐单位吸附量明显高于未改良沉积物,并且改良沉积物的最大单位吸附量随着氢氧化镧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改良沉积物的初始吸附速率随着氢氧化镧添加量的增加也随之增加.改良沉积物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明显低于未改良沉积物.被改良沉积物所吸附的磷酸盐中大部分(84%)以较为稳定的NaOH-rP和HCl-P形态存在,仅仅只有16%左右会以容易释放的NH_4Cl-P和BD-P形态存在.以上结果显示,添加氢氧化镧不仅可以增强沉积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而且可以降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风险,氢氧化镧是一种有希望的可以用于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使用磷酸盐溶液和方解石之间的反应得到方解石去除水中磷酸盐后的产物,即磷酸盐改性方解石,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方解石和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动力学,并考察了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去除水中磷酸盐的各种影响因素。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明显优于方解石。当反应时间为2h时,实验条件下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的去除率达到72%,而方解石对磷的去除率仅为35%。当pH为5~7时,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较高;当pH由7增加到10 h,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略微下降;当pH由10增加到12 h,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急剧下降。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单位去除量随初始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过高的初始磷质量浓度会导致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过低。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动力学可以较好地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水中共存的钙离子有利于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而水中共存的碳酸氢根离子抑制了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去除。磷酸盐改性方解石去除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是磷酸钙沉淀作用。磷酸盐改性方解石不仅会为磷酸钙沉淀反应的异质成核提供核心,促进磷酸钙沉淀的形成,而且当水处于对方解石不饱和状态时会溶解释放出可溶性钙,为磷酸钙沉淀的形成提供钙源。上述结果表明,方解石去除水中磷酸盐后的产物可以被再次用于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并且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优于原始的方解石。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试规模试验研究“厌氧产沼气池-缺氧池-跌水充氧池-人工湿地”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效能,考察硝化液回流比对脱氮除臭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回流比从25%逐渐增加至200%时,TN平均去除率从15.0%增加至52.3%;但是当回流比继续增加至300%时,TN平均去除率下降至44.7%.在回流比为25%、50%、100%、200%和300%时,硫化氢作为污水中的主要恶臭源,其在缺氧池中的去除率分别为23.7%、30.8%、54.7%、82.6%和90.1%.同时,硫化氢去除率随缺氧池中DO和NO3-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系统回流比为200%时,组合工艺可获得最佳的脱氮除臭效果.  相似文献   

4.
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进行改良,通过吸附试验分析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酸盐吸附特征.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水体中较高浓度磷酸盐(1~15 mg·L-1)的吸附平衡,根据Langmuir吸附方程,未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91 mg·kg-1,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25和50 g·kg-1的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37、1 037和1 505mg.k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值增加而降低,其对磷酸盐的吸附属于自发和吸热过程.改良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良太湖底泥,并且其吸附能力随镧改性沸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50 g · kg-1的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129~0.241 mg·L-1,明显低于未改良太湖底泥(0.386 mg·L-1).被改良底泥中镧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以NaOH-P和HCl-P等较稳定的形态存在,厌氧状态下不易释放.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锆氧化物(ZrO_2)含量分别为2.98%、7.81%、13.73%和33.70%的4种锆镁改性膨润土,并考察了锆负载量对锆镁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磷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吸附剂投加量有利于水中磷酸盐被锆镁改性膨润土所吸附去除.锆镁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磷酸盐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锆镁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等温行为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edushckevich (D-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增加溶液pH值不会导致锆镁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吸附能力的下降.锆镁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其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从总体上,锆镁改性膨润土中单位质量ZrO_2对水中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则随其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说明,锆镁改性膨润土适合作为一种吸附剂去除水中的磷酸盐,较高的锆负载量有利于增强锆镁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磷酸盐的能力,而较低的锆负载量则有利于提高锆镁改性膨润土中单位质量ZrO_2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负吸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分别在高、低两种磷酸盐质量浓度下,研究了6个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负吸附。结果表明,(1)污染严重的湖泊沉积物不仅在上覆水体水质好转时,可能向上覆水体释放磷,即使上覆水体水质没有好转,在一定条件也可能释放;而较为清洁的湖泊沉积物,在上覆水体水质下降时,可能从上覆水体中吸附磷。在水质好转情况下,也可能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磷。(2)湖泊沉积物吸附磷酸盐过程中存在负吸附,吸附研究中使用较高质量浓度磷溶液是负吸附现象被掩盖的原因;在吸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负吸附,而且初始磷酸盐质量浓度不能太高。(3)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与其有机质、CEC、总氮、总磷以及各形态磷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比而言。与总磷以及各形态磷含量的相关性最高。污染较为严重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测定材料中半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的新型释放池装置,采用此释放池装置测定发泡聚苯乙烯(EPS)泡沫板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在60℃条件下的释放速率,并建立了HBCD的挥发释放模型.3种主要的HBCD非对映体(α-HBCD、β-HBCD和γ-HBCD)的释放行为并不存在明显差异;HBCD在吹扫气体中的浓度在前12 d逐渐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状态.HBCD在吹扫气体和释放池内壁间存在分配平衡,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描述HBCD在释放池内壁的吸附水平与其在吹扫气体中浓度水平之间的关系.EPS在60℃条件下HBCD的释放速率为246.5 ng·m~(-2)·d~(-1).释放模型模拟结果表明,HBCD在60℃条件下的释放主要依赖于其材料-气相分配系数K和对流传质系数h_m,基本不受内部扩散系数D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镧(La)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HDTMA-Cl)对活性炭进行联合改性,并考察了La和HDTMA联合改性活性炭(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磷酸盐和硝酸盐具备一定的吸附去除能力.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平衡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模型加以描述.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磷酸盐和硝酸盐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15 mg·g-1和11.2 mg·g-1.当p H值由4增加到8时,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增加;当p H值超过8时,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则下降.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吸附能力随p H值的增加而下降.水中共存的Cl-、HCO-3和SO2-4等阴离子会抑制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附.水中共存的硝酸盐会抑制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磷酸盐的吸附,共存的磷酸盐亦会抑制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的吸附.采用1 mol·L-1Na OH溶液可以使71%吸附剂上的磷酸盐解吸下来,采用1 mol·L-1的Na Cl溶液可以使97%吸附剂上的硝酸盐解吸下来.La-HDTMA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是阴离子交换、静电吸引、配位体交换作用和路易斯酸碱反应,对硝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是阴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9.
常熟农村不同水体氮磷污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对常熟市辛庄镇不同水体氮磷污染状况进行定点观测,初步探讨了河道和鱼塘水体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辛庄镇河道水样无机氮、总氮、正磷酸盐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7、2.31、0.30和0.53 mg·L-1,表明辛庄镇河水氮磷污染已十分严重.河道和鱼塘水体氮形态都以无机氮为主,分别占总氮的89.6%、72.7%;磷形态以可溶态为主,分别占总磷的73.6%、71.1%.河水硝态氮、铵态氮、总氮、无机氮、正磷酸盐、可溶性磷和总磷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鱼塘水高0.30、0.17、0.11、0.47、0.12、0.15和0.12 mg·L-1.河道和鱼塘水体硝态氮、无机氮和总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一致,正磷酸盐、可溶性磷和总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则显著不同.河水氮磷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养猪场废水,鱼塘水体的氮磷污染则与饵料和肥料的投入有很大关系,大气氮沉降也是导致水体氮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海藻酸钠模拟水体中的细胞外高聚物(EPS),研究软水体系中海藻酸钠对铜管/磷酸盐缓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海藻酸钠能明显提高软水一铜管一磷酸盐体系中溶解性铜的释放,从而降低磷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而且从新管释放的溶解性铜远高于老化6个月、12个月和10年的铜管,释放溶解铜的顺序为Cnew>C6m>C12m>C10y;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溶解性铜的释放浓度降低,但仍高于对照试验.在低pH条件下,海藻酸钠对溶解性铜的释放影响显著,从新管释放的溶解性铜浓度低于老化6个月、12个月和10年的铜管,这可能是由于不同老化时间的铜管其腐蚀表面的组成不同,水质pH值明显影响这些腐蚀副产物的溶解性铜释放;在不同停留时间内,随着水体组成的变化,溶解性铜的释放浓度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海藻酸钠与铜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影响磷酸与铜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磷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拉瑞尔L.tridentata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CO2摩尔分数升高和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水势在-0.884 5 MPa以上,L.tridentata的光合器没有任何损害,抵御干旱的能力很强;适当的增加CO2摩尔分数有利于提高光饱和点、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且CO2摩尔分数升高的正效应要大于土壤水分胁迫的负效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CO2摩尔分数的增加,提高了L.tridentata的抗旱能力;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和CO2摩尔分数的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CO2饱和点和羧化速率都有增大趋势,叶片对高摩尔分数CO2利用效率提高;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随着CO2摩尔分数的升高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CO2摩尔分数的升高而升高;既能饱和叶片的RubisCO,又不至于造成气孔大量关闭的CO2摩尔分数在700~800μmol.mol-1左右,说明目前的CO2摩尔分数还不足以饱和拉瑞尔的RubisCO酶。未来CO2摩尔分数升高,将对拉瑞尔的光合作用有所促进,并可能提高拉瑞尔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蔡绪贻  桂平 《环境化学》1995,14(5):393-401
本文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华北地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的背景浓度及其形成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地下水中Ca^2+,Mg^2+浓度升高的若干机理,并对污染源各不相同的三个水源地地下水Ca^2+,Mg^2+浓度升高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了Ca^2+,Mg^2+浓度与其它主要离子浓度的相关特征,研究表明:该区两类地下水主要形成了钙长石和镁榄石的风化作用,地下水中CO2分压升高,可促进Ca,Mg硅酸盐,  相似文献   

13.
Duckweed (Lemna minor L.) has a wide application in Turkey having sui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growth of duckweed was assessed in laboratory scale experiments. They were fed with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at constant temprature. COD,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ortho-phosphate (OP)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he reactors were monitored by sampling influent and effluent of the system. Removal efficiency in this study reflects optimal results: 73-84% COD removal, 83-87% TN removal, 70-85% TP removal and 83-95% OP remov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uckweed-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capable of treating the laboratory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悬浮物对0号柴油乳化油吸附、解吸的基本规律,并对泥沙浓度和温度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0号柴油的吸附和解吸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悬浮物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液相平衡浓度的升高而趋于平缓,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都能较好的反映珠江广州段泥沙的吸附规律;固相平衡吸附浓度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液相解吸平衡浓度则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外,温度的升高不利于柴油吸附过程而更有利于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15.
曹宏杰  倪红伟 《生态环境》2013,(11):1846-1852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据估计,全球土壤(表层1m)有机碳积累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碳总量的2~3倍。土壤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土壤碳库的变化将影响大气C02的浓度,因此,土壤碳库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是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大气CO2升高导致植被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改变进而对土壤碳循环产生影响。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大气C02浓度升高响应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及过程,简述了大气C02浓度升高对影响土壤碳输入和输出的各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大气C02浓度升高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显著增加,但湿地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也有可能降低;2)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的数量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根系形态发生变化,根系周转速率和根系分泌等过程的碳流量提高;3)植物含氮量降低,C/N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增加,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植物残体分解速率降低;4)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提高幅度受植物类型与土壤状况的影响;5)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及分泌物的数量和性质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增加,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受植物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影响;6)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的增加幅度要高于细菌;7)CH4释放量增加,在植物的生长期表现更为明显。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复杂性,研究结果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C0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化的其它表现间的交互作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由于土壤碳循环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因此,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微生物机制研究也将为全面理解碳循环的过程提供更加准确的研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特征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珠江三角洲两种下垫面条件下,应用CALPUFF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对特征污染物SO2、SO42-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对4个典型区污染物月均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源下风方向地区受影响较大,污染物质量浓度明显升高,SO2和 SO42-年均质量浓度分别增加14.07%和3.31%;受影响范围、变化幅度与污染源排污强度呈正相关,变化幅度亦与污染源距离远近呈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后,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四个典型区 SO2月均质量浓度都表现为升高趋势,且冬季 SO2质量浓度升高幅度最大,夏季升高幅度最小,临近污染源密集区的两个典型区SO2月均质量浓度分别增加33.6%和26.3%。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改变局地的污染扩散,也会对区域的污染扩散有一定影响,尤其对污染源分布密集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强度最大。因此,建议人类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斑块,消除人工下垫面对污染物扩散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滢  邓阳  陈男  胡伟武  冯传平 《环境化学》2022,41(1):365-375
作为一种典型的硝酸盐污水,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且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本研究构建了复合硫自养反硝化(CSAD)体系,基于硫-碳酸钙型复合材料与微生物,进行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深度处理,分析了材料投加量、粒径以及进水硝酸盐浓度对CSAD的影响,并探究了硝酸盐去除的动力学行为.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8.
魏红  李克斌  李娟  张涛  陈经涛 《环境化学》2012,31(4):471-477
以磷钨酸H3PW12O4(PW12)为光催化剂,异丙醇(IS)作为电子给体,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PW12光催化还原降解直接耐晒黑G(DB19)的影响.考察了CTAB浓度、pH值、DB19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AB增强了PW12对直接耐晒黑G的还原脱色作用,CTAB浓度增加,DB19的光催化脱色速率提高.PW12用量对DB19还原脱色的影响程度和趋势与溶液中CTAB浓度有关,当CTAB浓度为0.10 mmol.L-1时,DB19的脱色速率随PW12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TAB浓度为0.05 mmol.L-1,PW12用量为200 mg.L-1时DB19的脱色速率最快,继续增加反而降低.DB19还原脱色速率随其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另外,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暗反应明确还原态杂多蓝对染料的还原脱色作用,并借助UV-Vis光谱研究DB19、PW12、CTAB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CTAB对PW12/IS光催化还原降解DB19的作用机理.该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能够增强偶氮染料废水的PW12催化还原脱色处理.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effect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 and glycogen transformations on biolog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low dissolved oxygen (DO) systems. Two laboratory-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SBR1 and SBR2) were operating with anaerobic/aerobic (low DO, 0.15–0.45 mg·L-1) configurations, which cultured a propionic to acetic acid ratio (molar carbon ratio) of 1.0 and 2.0, respectively. Fewer poly-3-hydroxybutyrate (PHB), total PHA, and glycogen transformation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ropionic/acetic acid, along with more poly-3-hydroxyvalerate (PHV) and poly-3-hydroxy-2-methyvalerate (PH2MV) shifts. The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68% and 82% in SBR1 and SBR2,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SBRs, the soluble ortho-phosphate (SOP) removal efficiency was 94% and 99%, and the average sludge polyphosphate (poly-P) content (g·g-MLVSS-1) was 8.3% and 10.2%, respectively. Thus, the propionic to acetic acid ratio of the influent greatly influenced the PHA form and quantity, glycogen transformation, and poly-P contained in activated sludge and further determined TN and SOP removal efficiency. Moreov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OP removal rate and the (PHV+ PH2MV)/PHA ratio were observed (R2>0.99). Accordingly, PHA and glycogen transforma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s key components for optimizing anaerobic/aerobic (low DO) biolog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浅论铝盐的水解和吸附电中和过程中被凝聚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昌 《环境化学》1996,15(6):530-535
通过对凝聚机理和铝盐在水中水解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铝盐水解物吸附起胶本电和中和数学模式,论述了被凝聚物浓度对铝盐水解过程的影响,在实际的凝集过程中,铝盐的水解和向胶体表面的吸附是同时进行的,部分铝盐在完成水解之前就以中间产物的形态吸附于胶体表面,胶体溶液的浓度愈高,这种倾向就愈强,由于较低水解度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单位电位浓度,它们能显示较强的电中和能力,因此,随着胶体溶液浓度增高,达到最佳凝聚ζ电位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