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乌达矿务局焦化厂是一个生产三级冶金焦的工厂,年产焦炭4万t。多年来,焦炉的剩余煤气一直没有很好地利用,直接排向大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自1991年以来,我们为解决焦炉尾气的利用问题,多次组织专人进行调研,最后决定采用一台4t的燃气锅炉,利用焦炉剩余煤气进行供热采暖,共投资  相似文献   

2.
1.可燃废气的节能潜力巨大 可燃废气泛指作为废气放散或点火炬的可燃气体。如油气田勘探开发初期放散的伴生天燃气、煤油厂的火炬、钢铁企业放散的高炉、焦炉、转炉和铁合金电炉煤气,化工企业放散的化肥弛放气和电石、炭黑、黄磷等产出的煤气,煤矿开采中预提和专门开采出但未能利用的煤层气,有色冶金企业铅锌密闭鼓风炉产生的煤气,食品企业利用糟粕产生的和垃圾填埋场发酵后产生而未能利用的沼气等。发热值高的如天然气和沼气可达8000—9000Kcal/Nm3,中等的焦炉煤气为4200Kcal/Nm3,低的如化肥弛放气和…  相似文献   

3.
<正> 1 前言我厂是年产焦炭30万吨的焦化厂,亦是沈阳市煤气总公司的煤气气源厂,为发展煤气,解决城市煤气供应紧张问题,经上级部门批准,1991年拟对我厂进行改造,修建二号焦炉.二号焦炉的修建,将使我厂年生产能力增加三分之一,焦炭达45万吨.生产规模的增加,相应的废水排放量上也要增加.鉴于我厂生化二期工程正在改造,改造后的生化二期工程能否满足修建二号焦炉后的废水处理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再测算.2 废水排放现状我厂是焦化厂,在生产焦炭及化产回收中,产生了大量的酚、氰废水,尽管我厂1980年上了生物脱酚装置和进行了废水排放的严格管理,但由于生化装置处理能力低,仅能处理全厂废水量的三分之一,在废水排放上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根据1983年废水排放情况见表1,我厂提出了上生化二期工程.于1987年列入市环保重点治理项目,于1988年破土动工,预计1991年底竣工.生化二期工程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采  相似文献   

4.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是重要的二次能源。随着余热回收技术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应用,这些余热资源被逐渐回收利用起来,产生了明显的节能和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仍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5.
钢铁行业作为最大的工业CO2排放源之一,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而低碳技术在其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低碳技术的基础上,先梳理并形成初步的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然后通过参考相关技术评价文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经过实地调研及Delphi法咨询专家意见构建钢铁企业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评价了湖南省钢铁企业已应用的13项低碳技术,从多角度揭示了低碳技术选择的优先排序,为钢铁企业低碳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若只评价碳减排效果,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利用技术、废钢循环利用技术、富含一氧化碳的气态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加热炉黑体强化辐射节能技术得分较高;若只评价技术投资成本、成熟度和普适性,得分较高的是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 从综合评价来看,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废钢循环利用技术得分较高,分别为83.129、82.982分,智能化炼钢技术、富含一氧化碳的气态二次能源综合利用得分较低,分别为74.040、72.991分,处于中等水平的技术属于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上升管螺旋盘管式荒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并对其传热规律进行分析,得出该装置的传热系数约为34W/(m~2·K),为荒煤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莱钢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资源。固体渣有钢渣、粉煤灰、转炉污泥等 ;气体有石灰窑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锅炉烟气等 ;废水有焦化、炼铁、炼钢生产中产生的工业污水 ;还有炼铁、烧结过程中的余热余能等。面对这大量的排放物 ,集团公司李名岷总经理在九届一次职代会上明确指出 :“搞好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粉煤灰、瓦斯灰、氧化铁皮、含铁尘泥、炼钢污泥要全部实现资源化 ,做到不外排 ,钢渣的利用要突破 ,水渣、尾矿要继续探索再利用的路子。煤气、氧气、蒸汽要开辟新用户 ,实现闭路循环 ,做到吃干榨尽。”如何“闭路循环 ,做到吃…  相似文献   

8.
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降低,回收利用各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越来越受到钢铁联合企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马钢在转炉煤气回收燃烧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等方面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与效益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建筑陶瓷行业由于消耗大量的燃料,是氮氧化物(NOX)产生的主要大户。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脱硝已成为建筑陶瓷行业提升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趋势所在。本文对陶瓷行业生产过程中NOX的产生机理、废气治理措施现状、工艺过程及余热回用特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工程实例为建筑陶瓷行业烟气脱硝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沥青混凝土装车时冲击车厢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毒气体治理的这一难题 ,设计了一套环保装置。该装置及其工艺过程包括集气罩、喷射器、燃烧室、废气余热回收 4个部分 ,先后将沥青混凝土装车时冲击产生的大量烟尘全部密封在车厢里 ,并利用引风机喷射造成的负压将烟尘抽出并引射到高温燃烧室中 ,使沥青烟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裂解、燃烧高温反应 ,保证烟气中的烷烃类化合物以及微粒碳粉完全转化为氧化物 ;从燃烧室出来的废气温度高达70 0~ 80 0℃ ,通过热风管道引入到干燥筒 ,在沙石干燥过程中回收废气中的余热 ,并利用原有除尘装置实现了环保达标、投资回报效益高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长源(淮北)焦化有限公司在原有生产焦炭规模(40×104 t/a)的基础上,2003年又新建了一座20×104 t/a的焦炉,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8个月时间.该工程上马快、工期短、急于投产,因此投产后煤气加热装置故障不断,严重影响了焦炉的正常加热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的推广以及玻璃产能的不断提高,我国玻璃行业的废气余热资源越来越多.而国内玻璃生产企业,除冬季采暖期锅炉余热利用率较高,其它三季除生产(重油加热)和少量生活消耗外,大量的锅炉废气只能走旁通排放,未能利用.在行业本身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以及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环境下,发展玻璃行业余热发电项目是必然趋势余热发电系统的热源为主工艺生产过程排出的烟气余热,认清玻璃熔窑废气余热资源的特性和玻璃熔窑的工作特点,在借鉴其他行业余热发电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玻璃熔窑特点的余热发电技术,促进玻璃行业余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汪锐  沈致和 《环境工程》2012,(Z2):218-220,198
铜陵市铜冠电工漆包线生产厂房的催化装置中产生大量温度高达500℃的烟气,该工业余热一直以废气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热污染和能源浪费。回收该工业废热,利用该烟气余热直接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不仅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特点,而且从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入手研究烟气回收管道保温的计算分析,建立管道等厚度保温层的管网计算模型和基本理论,为工程实践提供可借鉴计算模板。  相似文献   

14.
甲醛生产过程中需要并产生大量的热能,在清洁生产思想指导下对原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将急冷器改为甲醛余热炉,新增尾气炉将原对空排放的尾气燃烧,并利用两炉产生的热能生产蒸汽供生产中使用,新增的玻璃钢冷却塔使部分水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彩涂生产线油漆废气焚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分析并确定了余热利用方案。通过对废气换热、化涂换热、水-气换热系统的优化改造,实现了天然气焚烧余热与固化炉干燥用热、涂装热风吹扫用热、前处理脱脂清洗用热之间的平衡,烟气排放温度从200℃降至80℃以下,天然气消耗降低31.4%。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高纯硅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例废热烟气发电项目的分析。为生产硅铁的高耗能企业烟气余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下一步在高耗能企业中推广节能减排废气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谢卫平 《环境科技》2007,20(4):53-56
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发电,是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选择模式.介绍了江苏恒来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水泥窑配套20 MW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的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该工程正常运行后的效益分析表明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目前在我国水泥企业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太仓化肥厂是县办厂,年产合成氨30000多吨,碳酸氰铵120000吨.化肥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三废产生,每年产生含氰含酚废水150万吨,废氨水20万吨,废气4800多万立方米,废渣2.5万吨,粉尘1000余吨,余热59000万大卡.由于厂领导树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几年来用于“三废”治理和节能的资金287万元,有效地控制了“三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的处理和收集耗费了巨大的能源,因此高效节能回收石油加工中产生的CO2具有重大意义。对国内外CO2的分离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石油化工烟道废气的特点,提出一套适合石油化工烟道废气中CO2高效节能回收利用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冶炼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烟尘,如果不对这些废气和烟尘加以治理,那么就可能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冶炼企业对废气排放治理技术加强研究和应用,对其实现节能高效、低污染的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