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霍邱重新集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霍邱县重新集铁矿床分布于由太古宙霍邱群吴集组和周田组(含矿层)变质岩系所组成的周集倒转向斜的两翼,赋矿变质岩系是一套海侵期形成的陆源碎屑-化学沉积系列的岩石组合。矿体受铁硅质岩控制,呈不等厚度的层状-似层状;矿石类型主要为阳起石石英镜铁矿、石英镜铁矿和石英磁铁矿镜铁矿、阳起石石英磁铁矿镜铁矿。矿床属火山-沉积成因。向斜中次一级背斜、向斜的扬起端和转折端、向斜与断裂的交切部位是找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
闽西南地区的铁矿床,主要分布在闽粤海西-印支断陷带北段(即永梅拗陷)的东部。目前已知,马坑、洛阳等铁矿区都有一套早、中石炭世中基性火山岩。闽西南其它地区和粤东一些铁矿区也同样如此。这些火山岩的分布与马坑式铁矿的含矿层位基本一致,与成矿关系显得极为密切。但由于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这套岩石的外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甚至难于辨认。因此,在工作的初期,对这套岩石是否火山岩,马  相似文献   

3.
马坑式铁矿以福建龙岩马坑铁矿为代表,包括闽西南—粤东地区一系列主要赋存于小下石炭统的大、中、小型铁矿床。其含矿层位包括黄龙组,下界可跨到林地组上部,上界可跨到船山组下部,个别矿区可到栖霞组。关于这类矿床的成因,近年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试从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的分析入手,浅谈马坑式铁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中的层状岩体是指由拉斑玄武岩岩浆分异而形成的具韵律层的岩体。岩体内铂矿主要呈层状产出,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铂铬矿层;另一类是含少量硫化物的铂矿层。前一类矿层因存在选冶技术问题,尚未开采利用;后一类称麦伦斯基型,其中麦伦斯基-里夫层是  相似文献   

5.
津巴布韦铁矿层分布普遍,是组成太古界津巴布韦克拉通绿岩带地层常见岩性单元,其岩石特征类似于"硫化物相"含铁建造层,实际上是一种伴有硅化和硫化物矿化的剪切带.过去这种构造成因的铁矿层被认为是一种原始沉积岩层,但从野外露头上可明显辨别出呈交织状分布的片理化带、褶皱变形带、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带;区域上铁矿层与层理或片理相交切,岩层呈交织状分布,同一岩层单元会重复出现.在花岗岩底辟上升作用导致岩石发生变形之前,一系列逆推断层使得原始火山沉积岩单元层产生水平伸展、叠瓦状构造推覆以及岩层重复出现.因此绿岩带地层中这种包含有构造型铁矿层的"馅饼状"岩层模式,愈来愈成为地质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酸性矿山废水天然中和形成的富铁沉淀及其环境属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周跃飞  谢越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0,31(6):1581-1588
采集了云南王家滩铁矿的酸性矿山排水及其与溪流中和后的溪水与沉积物, 运用谱学及电子显微分析等方法,对采集样品的化学及矿物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王家滩铁矿的酸性矿山排水在与未污染溪水中和时, 酸度和电导率均显著降低, 但元素的浓度变化不很一致, 沿水流方向,除Fe3+、SO2-4、 Ca2+等少数元素, 大多数元素的浓度都未发生明显的降低. 中和成因沉淀物具有富铁的特征,矿物组成以水铁矿为主, 此外在下游沉积物中还见有少量针铁矿及纤铁矾. 其中上游中和区水铁矿以2线水铁矿为主, 下游以6线水铁矿为主. 而各处沉积均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且均为外层以2线水铁矿为主, 内层以6线水铁矿及针铁矿为主. 以水铁矿为主要矿物的中和沉积物对各种有毒有害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持作用. 对这些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成因上,pH值和SO2-4的浓度共同控制了水铁矿的形成;在重(类)金属吸持方面,水铁矿的迁移及相应的对AMD中重(类)金属的自净化作用受中和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前言 福建马坑式铁矿系指闽西南海西拗陷区内一系列产于中石炭—下二迭统灰岩底部的层状、似层状铁矿。其以龙岩县马坑矿床规模最大,且具代表性,故名。 由于区内该含矿层位中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矽卡岩,以往曾被统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七六年以来,随着寻找富铁矿地质、科研工作的深入,积累了大量资料,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成因认识,其主要有:海相火山热液沉积—变质改造、沉积—改造(再造)、复合迭生层状矿床、层控矽卡岩型等。尽管各家对矿床成因的提法不同,但对客观地质体  相似文献   

8.
仇山膨润土矿床除存在空落火山灰堆积—水解蚀变型(前人称火山沉积—成岩型)和风化—淋滤型膨润土矿层以外,还存在另一类尚未引起普遍注意的更重要的成因类型,即炽热岩流堆积—表成热液蚀变型。 后一种成因类型,构成本矿床最主要优质膨润土矿层,除传统上用来制备供铸造和油脂脱色的酸性白土、活性土等产品以外,试验证明,还是良好的铁矿球团烧结剂。而且目前在运用这种类型的膨润土活化提纯和制备金属改型系列产品的研究方面也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 铬铁岩的地质环境 苏金达河谷的铬铁矿矿床呈连续的层或透镜体和袋状体形式产于蚀变的纯橄榄岩-橄榄岩中,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约25km(图1)。这些超镁铁岩侵入到由燧石石英岩和条带状磁铁矿石英岩组成的较老的前寒武纪“铁矿超群”中。这里还有一种较年轻的超镁铁岩,即顽火辉石岩。这种岩石完全不含铬铁矿。在很大范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铁矿成因理论的研究在指导找矿实践中具有的意义早已有目共睹,但要真正掌握矿床的生成机理,不具备大量的实际资料(包括实验模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是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闻名的铁矿除少数现象清晰、成因比较单一的以外,有些成因已争论数十年仍难下定论。如北欧的基鲁纳型铁矿、西欧和东欧的兰-狄尔型铁矿、智利的拉科铁矿等,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水铁矿和水铁矿与腐殖酸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Zeta电位及比表面积的测定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静态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了水铁矿及其腐殖酸复合物对Sb(Ⅴ)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吸附时间、初始pH值、初始浓度、不同干扰离子(PO_4~(3-)、CO_3~(2-)、NO~-_3和Cl~-)对水铁矿及其复合物吸附Sb(Ⅴ)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与水铁矿结合后未改变水铁矿的晶型结构,但降低了水铁矿的零电点与比表面积.水铁矿及其复合物对Sb(Ⅴ)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腐殖酸的加入抑制了水铁矿对Sb(Ⅴ)的吸附.随着pH的上升,水铁矿与复合物的去质子化能力增强,对Sb(Ⅴ)的吸附量减小;溶液中共存离子PO_4~(3-)、CO_3~(2-)对水铁矿及其腐殖酸复合物吸附Sb(Ⅴ)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日土县材玛铁矿床的调查研究表明,南羌塘拗陷带的材玛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经地表槽探揭露和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发现其矿体为似层状;矿体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小;容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矽卡岩化灰岩;矿石类型简单,主要为磁铁矿矿石。矿化富集与侵入于上三叠统地层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矿体产出部位严格受碳酸盐岩层位及其层间破碎带的控制,属接触交代型矿床。其形成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岩和断裂的控制。花岗岩类岩体与上三叠统地层的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是寻找铁矿的有利部位,外围地区具有寻找相同类型铁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13.
论扬子型铜矿床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型铜矿系由三部分组成:①块状含铜黄铁矿层,②含铜的矽卡岩及磁铁矿以及接触交代带附近的交代成因铜铁矿脉,③侵入体及有关角砾岩筒中的细脉浸染矿化,后者在某些矿床如城门山被作为斑岩型铜矿。这三种类型铜矿床常被称为“三位一体”矿床,虽然第三种不一定每一场合均存在。  相似文献   

14.
钨铁矿-钨锰铁矿-钨锰矿系列为一完全的类质同象代替的矿物系列。它们属单斜晶系、C_(2h)~4(P2/C)空间群。钨铁矿、钨锰铁矿、钨锰矿的单位晶胞棱长依次分别为:a4.70(?)、b5.69(?)、c4.93(?);a4.762(?)、b5.731(?)、c4.928(?);a4.84(?)、b5.76(?)、c4.97(?)。对钨铁矿、钨锰铁矿、钨锰矿的大致鉴别特征有:内反射依次为无、油中显、空气中明显;非均质性依次为弱、弱—清楚、强;最大非均性旋转角依次为0°57′、1°37′、2°30′;反射  相似文献   

15.
针铁矿与胡敏酸的交互作用及其复合物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碱溶-酸沉淀法制备了针铁矿-胡敏酸复合物.XRD分析表明,复合物的衍射峰都可归属于针铁矿,但其峰强度略弱于针铁矿单体.TEM图像显示,复合物中针铁矿表面包被了形貌不规则的胡敏酸颗粒.与针铁矿和胡敏酸两种单体的IR图谱比较,复合物中羧酸根(COO~-)反对称振动和铁羟基(≡Fe—OH)伸缩振动的频率分别降低了20 cm~(-1)和9 cm~(-1),缔合羟基(H—O····H—O)的振动频率升高了10 cm~(-1),羧酸C—O键的伸缩振动和游离羟基的吸收峰都基本消失.这表明针铁矿表面Fe原子与胡敏酸结构中羧基之间的单齿配位以及针铁矿表面≡Fe—OH与胡敏酸中游离羟基之间的氢键都是二者之间的主要交互作用机制.TG/DTG分析显示,针铁矿单体和复合物中≡Fe—OH的失重峰分别为258℃和276℃,表明胡敏酸的包被作用增强了针铁矿的热稳定性;与胡敏酸单体比较,复合物中脂肪族和芳香族有机质的失重峰温度分别降低了60℃和26℃,且复合物中脂肪族与芳香族有机质的失重量之比明显增大.可见,胡敏酸组分中热稳定性较差的脂肪族组分更容易与针铁矿胶结形成复合物.样品的悬浮液超声分散处理后,胡敏酸和针铁矿单体中大颗粒(2μm)的含量都明显减少;复合物中大颗粒的尺寸和含量的变化却较小.这表明超声分散处理不易破坏复合物中针铁矿与胡敏酸间的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是重要金属成矿区之一.地质构造单元归属华北陆块,其矽卡岩型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矿模式既与华北地区邯邢式接触交代型铁矿床相似而又有区别.邯邢式铁矿主要围岩地层为奥陶系,矿石成分简单,以磁铁矿为主.淮北地区部分矿床具有这一特征,而另一部分矿床的特征与此有较大差异:围岩地层为寒武系,矿石成分复杂,以铁铜矿为主,并含有金、钼等其它有益元素,岩体分叉侵入,多层成矿,矿体产于燕山中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寒武系中上统内接触带及正接触带,镁质矽卡岩较发育,含铜矽卡岩可见于外接触带.为了与邯邢式铁矿区别,称其为前常式铁铜矿.本区矽卡岩型矿床的赋矿层位为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其中,寒武系铁矿比例43.39%、铜矿比例92.67%、金矿比例100%,奥陶系铁矿比例56.61%、铜矿比例7.33%.本文在介绍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分析了控矿条件和成矿模式,提出了岩浆侵入活动中心(或活动带)与寒武系接触带为重点找矿方向的观点,并明确指出远离侵入中心(带)的岩床,其成矿性差.文中还介绍了覆盖区识别岩浆侵入活动中心(或活动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诺里尔斯克和北方河流地区早在1932年便被划为铜-镍和铁矿矿化作用地段。后来的工作确定,局部具工业价值的含矿分异侵入体不仅沿通古斯地向斜西缘叶尼塞河右岸发育,而且也沿该地向斜的北缘和东缘发育,这两个边缘近年来也发现了一系列受深断裂带控制的局部含工业铜-镍矿的分异侵入体。这个从西、北、东三面环绕着通古斯地向斜的宽广的地带,现在有充分的根据能划为具有独特的金属矿化、强烈的地质构造变动和基性与超基性岩浆作用的一个新的巨大的叶尼塞-哈坦加镍矿省。  相似文献   

18.
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的Fe(Ⅲ)还原过程是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关鄱阳湖湿地DOM的化学组成及其与Fe(Ⅲ)还原作用的构效关系尚不明确.为此,以鄱阳湖湿地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的铁还原菌作为模式菌,Fe(Ⅱ)的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分析,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XRD光谱,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来源的DOM对水铁矿的还原作用,并对"DOM-铁还原菌-水铁矿"体系中电子转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DOM对水铁矿的还原具有促进作用,当苔草DOM浓度为30 mg·L-1时,可使Fe(Ⅱ)含量增加39.7%;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与水铁矿含量相关,在水铁矿添加量为0~1000 mg·L-1时,Fe(Ⅱ)含量显著增加,其中1000 mg·L-1下的Fe(Ⅱ)生成量是50 mg·L-1的13.2倍.不同浓度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不同,表现为苔草DOM:150 mg·L-1>100 mg·L-1≈50 mg·L-1≈30 mg·L-1>20 mg·L-1>0 mg·L-1,沉积物和根际土DOM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均随着浓度(20、30、50 mg·L-1)的增加而略有增大.不同来源(苔草、沉积物、根际土) DOM对水铁矿还原的促进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DOM对水铁矿还原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低分子量组分(色氨酸、酪氨酸等)为铁还原菌提供营养物质和大分子量组分(腐殖酸、富里酸)作为电子穿梭物质.这些结果反映了DOM在电子转移反应中的重要性,为DOM的环境属性提出了一个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基于铁氧化物表面Fe(Ⅱ)对地下环境中硝基苯的衰减作用.结果表明,在硝基苯浓度为150mg.L-1,Fe(Ⅱ)与硝基苯物质的量比为13.5时,反应60h内,离子态的Fe(Ⅱ)、Fe(Ⅱ)-正方针铁矿、Fe(Ⅱ)-赤铁矿、Fe(Ⅱ)-针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属于一级反应动力学;Fe(Ⅱ)-正方针铁矿和Fe(Ⅱ)-针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相近,且均比Fe(Ⅱ)-赤铁矿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好;Fe(Ⅱ)与硝基苯的物质的量比对硝基苯的衰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硝基苯浓度为150mg.L-1,Fe(Ⅱ)与硝基苯物质的量比为13.5时,对硝基苯的衰减效果相对较好,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均在25.18%以上.  相似文献   

20.
硫酸盐还原菌(SRB)广泛存在于酸性矿山废水(AMD)污染的土壤中,其介导的铁矿物转化过程及其相转化产物影响着重金属的迁移 转化行为.选取土壤中的典型铁氧矿物水铁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SRB (Desulfovibrio vulgaris ATCC 7757)介导水铁矿的矿相转化,分析了水铁矿相转化产物对Cr(Ⅵ)的固存能力,揭示了不同相转化阶段产物对六价铬(Cr(Ⅵ))的固存能力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RB介导下矿物的相转化路径为水铁矿-马基诺矿-磁铁矿,反应过程的相转化产物对Cr(Ⅵ)的固存能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反应第5 d水铁矿相转化的产物主要为马基诺矿,此阶段相转化矿物对Cr(Ⅵ)的固存能力达到141.06 mg·g-1,固存方式以还原作用为主;14 d时相转化矿物主要以马基诺矿和磁铁矿复合形式存在,复合产物对Cr(Ⅵ)的固存能力仅为79.59 mg·g-1,其对Cr(Ⅵ)的固存方式包括还原和吸附作用,还原和吸附对Cr(Ⅵ) 固存的贡献占比分别为78.82%和21.17%.由此可见,水铁矿相转化产物组成的差异是导致其对Cr(Ⅵ)固存能力及作用机制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