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自然碳汇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但是气候风险,例如不断增加的野火,对森林储碳能力造成威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日设定了具有雄心的森林管理目标以减少这种风险.森林中的木材残余物通常会被焚烧或者自然腐烂,这会造成碳汇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碳汇林业,加强以林业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具有长远和治本的意义。REDD+机制的提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带来了政策和法律的启示。但该机制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国家责任不同,利益不同,代价亦不同,中国需持谨慎态度制定与之相关的政策法律。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生态系统变化中产生协同影响,难以区分。以海南岛为案例,使用残差趋势法,测量生态质量实际和潜在趋势的残差,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02—2020年海南岛生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54.09%区域生态质量呈显著改善趋势,而4.33%区域生态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5.93%(P<0.05),而气候变化对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率为14.07%(P<0.05)。人类活动在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生态质量改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减少,主要人类活动为先后实施海防林建设、人工商品林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生态保护措施,如临高县等;而生态质量下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增加,主要人为活动为开垦开发建设活动,如海口市等。研究成果对于科学管理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碳排放增加、温室效应以及气候变暖等问题。论文在分析森林碳汇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当下森林碳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及保护制度,建立碳贸易市场,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森林碳汇经济的发展,增加固碳减少CO2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林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因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森林对CO2的固定作用,使林业碳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发展。文章主要围绕森林植被碳汇、土壤碳汇研究现状,森林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森林管理与碳汇的关系4个方面对国内外森林碳汇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森林碳汇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植被恢复是山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探究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以密云水库集水区红门川森林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基于分离评判原理的水文分析法、Zhang(2001)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9-2009年间北京山区气候及森林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门川流域年降水及产流性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5);流域年径流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且年径流量在1998 年前后发生减少突变(P<0.01);气候变化对红门川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43%,植被恢复建设导致的森林数量及质量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18.6%,其他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为38.4%.综合比较得知,与植被恢复建设相比,降水减少对山区产水量减少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山区森林流域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杂志载文有关荷兰海牙气候变化缔约国会议概况 2001年11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以无实质性进展告终.会议表明减排温室气体问题太多、观点分歧严重而又没有足够时间讨论达成一致.核心问题之一是美国以怎样的方式达成减排的承诺.目前美国提出的办法是增加森林和土壤作为二氧化碳汇的吸收量,认为森林和土壤可以吸收几乎一半减排的份额.另一项办法是进行排放额度交易,让发展中国家多减少一些排放量.而欧洲国家则坚持要美国实际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量. 直到会议最后时刻美国代表团勉强同意他们所说的汇将只占总减排额…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吸收汇,同时又是一个极易受到人类干扰而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碳源。扩大森林面积以增加碳吸收、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森林碳排放、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存、保持或增加林地及景观层面的碳密度、促进木质林产品碳替代等方案是实现林业减少源的碳排放和提高汇的碳清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提供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加之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宁波地区为例,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影响.首先,利用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估算了区域的产水量.然后,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计6种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产水量的影响.最后,量化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这2种因素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贡献程度,并讨论了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2000—2015年,宁波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了6.44%,潜在蒸散量减少了8.35%.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20%,耕地面积减少了22.37%.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平均产水量增加了10.91%.②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2000—2015年气候变化对宁波地区产水量的贡献率高达97.56%,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贡献率仅为2.44%.③城镇生态系统的产水量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农田生态系统的产水量高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因此,城镇化会增加产水量,退耕还林还草会导致产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介绍了UNFCCC大会的特征和机制。本次会议尽管在资金援助、MRV等问题上存在模糊和不足,但会议首次提出2℃升温控制;建立4个新机制;解决了REDD问题;明确提出考虑将航空、航海纳入减排领域等都是重要进展。同时,115个国家领导人和4万人参加了会议,标志着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介绍了UNFCCC大会的特征和机制。本次会议尽管在资金援助、MRV等问题上存在模糊和不足,但会议首次提出2℃升温控制;建立4个新机制;解决了REDD问题;明确提出考虑将航空、航海纳入减排领域等都是重要进展。同时,115个国家领导人和4万人参加了会议,标志着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森林与欧盟资源网络(FERN)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以跟进欧盟森林政策信息以及与森林保护相关的NGO活动的欧洲非政府组织。F1KEN的主要工作围绕森林以及与森林相关的人权事务,例如森林贸易、森林投资或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的加剧造成了森林生态的紊乱,暴露了虫害、污染、火灾等隐藏问题,为欧洲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带来挑战。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出台了《欧盟新森林战略2030》,旨在通过一系列行动计划保护森林、扩大森林面积,恢复森林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生物经济,助力欧盟实现气候中立。本文解构《欧盟新森林战略2030》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要特点,在推动森林政策落实、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总结了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兴安岭天然林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建立的林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林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和GFDL2xCO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林分的模拟实验显示:小兴安岭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尽管森林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明显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蒙古栎等阔叶树在森林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结构退化、功能降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合理的森林管理方案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改善。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磨哨林场为研究区,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ET-II和森林景观模型LANDIS-II,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研究未来100年低、中、高强度的采伐措施以及人工更新对森林面积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采伐强度增加,人工针叶林面积持续减少、森林AGB下降幅度加大;(2)人工更新措施能够使人工针叶林面积保持稳定,促进其AGB积累,有利于人工林更新与生长;(3)对人工林采取中等强度采伐且实施伐后人工更新的管理方案有利于我国南方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林地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8.
《环境工程》2011,29(5):66-66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美国史密森热带森林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气候变化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于7月27-28日在中科院植物所召开,会议着重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维持机制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但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类,把这些本来就十分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减排温室气体,为了减排温室气体需要减少石油消耗,为了减少石油消耗就用粮 食去做酒精替代石油。看起来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的选择都是合理的,因为减少石油消耗可减缓气候变化,而减缓气候变化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京都议定书>中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行动计划>和<清洁开发机制>要求对目前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碳通量及碳截留潜力进行科学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碳贮库大但碳排放显著的、存在大面积和可重新造林土地的热带生态系统的了解.非洲中部拥有世界上10%的现有热带湿润森林,但有关该地区的碳研究甚少.1980年,非洲中部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碳蓄积为28.92Pg,到1990年则减少到24.79Pg.以增加生物量碳密度为目标而改善的森林管理能够截留18.32Pg的碳,到2050年还有超过50万km2原为森林的土地可以重新造林,从而增加截留10Pg的碳.了解生物量碳蓄积及其潜在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通过<共同行动计划>和<清洁开发机制>所启动的碳贸易行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