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提取剂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0.01mol/LHCl,0.05mol/LHCl,1.0mol/L NH4Oac(pH7.0),1.0mol/LNH4NO3(pH7.0),1.0mol/LHOAc/NH4Oac(pH4.8),1.0mol/LNH4Cl(pH7.0)6种提取剂对20种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测定结果的比较,以及将测定结果同土壤特性、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黑麦草土培试验进行了生物评价,确定了1.0mol/LNH4NO3(pH7.0)为提取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的最佳提取剂.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NH4)2HPO4,NH4HCO3,NaHCO3等对赤泥进行活化处理,并制备成球形颗粒,同时研究了活化剂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对赤泥除氟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化剂质量浓度为10%左右、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2 h时制备的除氟剂具有较好的除氟效果,且采用(NH4)2HPO4,NH4HCO3,NaHCO3对赤泥进行活化处理制备的除氟剂能分别使溶液中氟离子的质量浓度从19 mg/L分别降低到0.085,0.13及0.19 mg/L,相应地除氟剂的吸附容量均达0.94 mg/g以上。  相似文献   

3.
石灰性土壤中砷形态分级方法的比较及其最佳方案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修改自Chang和Jackson及Manful的5种SEPs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确定适合于石灰性土壤砷分级的SEPs方法,即:1 mol·L-1 NH4Cl、0.5 mol·L-1 NH4F、0.1 mol·L-1 NaOH、0.5 mol·L-1 H2SO4分别提取松散结合态、Al-结合态、Fe-结合态和Ca-结合态的As,以HNO3-H2O2消煮法测定残渣态As含量.同时发现,前人常采用的"可还原态"提取步骤不适合用于石灰性土壤的砷分级.该分级方法的确立对于石灰性土壤砷污染的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电解电压及阳极电解液浓度下,对土壤氟在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利用阳极强化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氟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0 V/cm电解电压下,当阳极电解液为去离子水时,氟在阴、阳极电解液中的累积量分别为8.2 mg和47.7 mg,土壤氟的去除率仅为8.8%.而阳极强化电动力学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土壤中氟化物的迁移,1.0、 1.5、 2.0 V/cm电解电压下,阳极电解液为0.0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土壤氟的去除率分别为25.9%、 31.2%、 47.3%;当阳极电解液浓度升高为0.1 mol/L时,土壤氟的去除率分别为55.4%、 61.1%、 73.0%.电迁移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电渗析也对氟在土壤中的移动产生影响.电解电压及电解液浓度是影响氟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可以采用适当的阳极强化电动力学技术对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有效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沈阳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污泥中重金属Cd,Pb,Cu,Zn的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控制标准(GB 18918-2002和CJ248-2007)。采用8种提取剂(0.05 mol/L EDTA,0.01 mol/L CaCl2,0.01 mol/LCa2(NO3)2,0.1 mol/L NaNO3,1 mol/L NH4OAC,0.43 mol/LHAC,0.05mol/L NaHCO3和0.05 mol/L Tris-HCl)分别对污泥中重金属的螯合态,中性交换态,酸溶态,碱溶态和蛋白质结合态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螯合态存在的比例较大,分别占各重金属总量的5.9%~27.2%,其次为酸溶态和中性交换态,而以碱溶态和蛋白质结合态形式存在的比例较少,除Cd外均低于1%。污泥中Cd和Pb具有较高的活性,而Cu,Zn在碱性污泥中主要以稳定态存在。  相似文献   

6.
以化学浸提的方法研究了亚热带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中活性Al和F的溶出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浸提液对Al的浸提能力顺序为:1mol/L HCl>1mol/L NH4AC(pH4.8)>1mol/L KCl(pH5.5)>H2O(pH6.8).同样,在4种浸提态F中,1mol/L HCl所提取F的含量最高,含量范围为6.62~38.8mg/kg,1mol/L KCl与1mol/L NH4AC所提取F含量次之,分别为4.57~28.1mg/kg和5.76~32.17 mg/kg,水溶性F的含量最低,含量范围为0.95~4.18mg/kg.各浸提态Al和F主要集中于0~3cm的表层,土壤剖面分布有上高下低的特征.水溶性Al与F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他各浸提态Al和相关浸提态F之间也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各浸提态Al和F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受土壤母质、土壤pH值和有机质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为1118和1114mg/kg)>黄棕壤(908mg/kg)>黄壤(681mg/kg).供试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平均含量为940mg/kg;其次为有机束缚态氟,平均含量为7.82mg/kg,处于氟污染较高水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铁锰结合态氟也较高,平均含量3.99mg/kg;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均较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8,1.14mg/kg.由此可见,土壤中氟形态大部分均以残余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可被茶树叶吸收的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不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可交换态氟只与水溶态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9**),而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40*, 0.226*, 0.229*), 有机束缚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也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7**, 0.312**, 0.320**),水溶态氟与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氟形态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不明显,仅有机束缚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呈弱负相关.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土壤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壤氟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迁移与转化对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氟的5种赋存形态按含量大小呈现出残余态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分布规律;相关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正相关性,离子交换态氟与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背景值较高(545.29mg/kg),并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氟相互转化,可提供更多自由态的氟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铜镉植物可利用性的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选取江西红壤和江苏黄棕壤两种酸、中性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污染企业周边采集红壤-青菜,黄棕壤-水稻样品共22组,分析了土壤-植物体中重金属铜和镉的含量。同时,选取了0.1mol/LHCl、1mol/LNH4OAc、0.1mol/LEDTA和0.1mol/L柠檬酸4种化学提取剂提取土壤中重金属。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重金属铜、镉的毒性水平,不同种类植物的吸收系数和植物体含水率的差异后,0.1mol/LHCl能较好地反应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其与植物体内重金属权重离子冲量相关的决定系数达0.885。  相似文献   

10.
以铬渣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柠檬酸、草酸和盐酸单一淋洗以及复合淋洗对铬去除动态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对淋洗前后土壤中铬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各淋洗方案中,以10体积0.5 mol/L草酸溶液为淋洗剂时的修复效果最好,总Cr累计淋出量为2 304 mg/kg,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Cr去除率分别为79.6%、78.1%和69.6%,Cr(VI)去除率为87.8%、86.2%和75%,且土壤Cr(VI)和总Cr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有在底部积累的可能;淋洗后土壤明显酸化,p H值从10.5降至3左右;以酸作为淋洗剂能有效降低土壤可氧化态铬含量,将其转化为移动性较强的酸可提取态,这有助于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碳酸铅作为铅酸蓄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粉末微电极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PbCO3转化为铅酸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途径以及几种因素对PbCO3转化的PbSO4/PB电极性能的影响。PbCO3粉末在H2SO4溶液中化学转化-电化学活化后,正、负极的伏这行为与文献报道的类似。结果表明,较高扫速活化的PbSO4/Pb电极性能稳定且活性较高;转化PbCO3的H2SO4浓度0.5 ̄1.0mol·L^-1优于2.5 ̄5.0mol·L^-1,30℃附  相似文献   

12.
徐明岗  张茜  孙楠  申华平  张文菊 《环境科学》2009,30(7):2053-2058
采用盆栽试验,在磷酸盐固定铜、锌单一及复合的三级污染(Cu 200 mg·kg-1、Zn 400 mg·kg-1)红壤和水稻土中,种植黑麦草40 d,测定不加养分、加入KCl和NH4Cl、K2SO4和(NH4)2SO4后土壤中有效态铜锌含量、黑麦草生物量及其铜锌吸收量,以讨论养分对污染土壤中磷酸盐固定态铜锌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磷酸盐固定的铜单一、锌单一和铜锌复合污染红壤中,增加养分,有效态铜锌的含量都较未加入养分的增高,并且养分KCl和NH4Cl的增高幅度大于K2SO4和(NH4)2SO4,其中在磷酸盐固定的锌单一污染红壤中,有效态锌含量较未加入养分时增幅高达133.4%.虽然加入K2SO4和(NH4)2SO4,促进了红壤中黑麦草植株的生长,最大增幅达22.2%,但同时也增加了植株21.5%~112.6%的铜锌吸收量.调节养分对水稻土中铜锌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施入氮钾等养分能够改变磷酸盐固定的污染红壤中铜锌的生物有效性,对固定的铜锌都有活化作用.因此,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要充分考虑施肥等养分条件对固定钝化的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付煜恒  张惠灵  王宇  刘红  段宁 《环境工程》2017,35(9):176-180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钙和磷酸二氢铵3种磷酸盐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采用重金属形态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XRD)探讨了钝化剂的修复机制。结果表明:3种磷酸盐处理可使土壤TCLP提取态Pb、Cd含量显著降低,其中磷酸二氢钙钝化效果最好,且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在n(P)/n(Pb+Cd)=5∶1时,钝化效率最高,对Pb、Cd的钝化率分别达到69.81%、35.18%。施加磷酸盐可使污染土壤中Pb、Cd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显著降低Pb、Cd的生物可利用性。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发现,钝化后的土壤中有羟基磷铅矿、磷酸铅、磷酸镉等矿物晶体生成,表明3种磷酸盐对土壤中铅镉的钝化机理主要是生成难溶性磷酸盐沉淀和羟基磷铅镉矿物。  相似文献   

14.
场地土壤中有效态砷的稳定化处理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以生石灰和亚铁盐作为辅助剂与稳定剂对2种砷污染的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化学浸出、形态及结构研究,揭示土壤中有效砷的稳定效率和机理.结果表明,外源铁添加量与土壤砷含量(Fe/As)的物质的量比达到6:1~8:1,CaO投加比例为0.05%~0.1%(w/w)时,土壤中有效态砷的稳定效率超过85%.土壤有效砷的稳定化处理主要是将砷从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转化为弱结晶的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结晶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稳定处理后2种污染土均有新物相羟砷铜矿(As2Cu5H4O12)生成.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淤地坝土壤性质剖面变化规律及其功能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云强  张兴昌  韩凤朋 《环境科学》2008,29(4):1020-1026
为分析淤地坝土壤性质的剖面变化规律及其在非点源污染工程治理方面的可能性,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淤地坝土壤性质在5.20 m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淤地坝作为碳储存库以及养分富集库的独特功能.结果表明,①坝前土壤剖面容重、砂粒含量低于坝尾,而土壤含水率、有机碳、粘粒、粉粒、速效磷、硝态氮以及铵态氮均大于坝尾;容重随剖面的变异情况为弱变异性,其余指标为中等变异性;除坝前砂粒含量和坝尾土壤含水率外,其余指标均呈正态分布;②坝前和坝尾剖面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锯齿型变化趋势,在剖面上的分布表现为波动型;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随剖面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水分的趋势相同;③除坝尾容重与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磷与铵态氮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容重、粘粒、粉粒、砂粒、速效磷、硝态氮以及铵态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并且坝前与坝尾剖面土壤各个性质之间所表现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是一致的;④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碳储存库,坝前有机碳储量高于坝尾,且坝前在400~520 cm储量最高,坝尾在0~100 cm储量最高;⑤淤地坝对速效养分具有富集效应,坝前储量大于坝尾,且2个剖面上的储量大小顺序均为:铵态氮>速效磷>硝态氮;淤地坝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132和1.956;⑥淤地坝作为土壤养分的富集库,对区域碳平衡以及小流域非点源污染工程措施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黄土高原坝系建设及其生态功能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性生物炭材料对稻田原状和外源镉污染土钝化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研究改性处理后的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钝化效应,以油菜秸秆制备的生物炭(BC)为原材料,通过不同处理(HNO_3氧化、NaOH碱化、KMnO_4浸渍、FeCl_3浸渍)制备改性炭材料,在室内连续培养试验中,分析了其对原土/外源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原炭及改性生物炭均降低了原状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其中Na OH和KMnO_4改性的炭材料钝化作用超过50%;在外源污染土壤中,NaOH、KMnO_4、FeCl_3改性炭材料均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以添加10%的BC-KMnO_4较佳,降低作用超30%,HNO3改性炭却活化了3.8%~24.5%的土壤有效态镉.10%BC-KMnO_4显著降低原状土壤中可交换态镉含量达65.1%,而BC-HNO_3在外源污染土壤中活化可交换态镉含量高达20.2%.原炭及改性生物炭均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盐基离子含量;原炭及NaOH、KMnO_4改性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HNO_3改性炭则降低了土壤p H;原状土中有效态镉含量与pH、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外源镉污染土中有效态镉含量则与pH、有机碳、交换性镁、钾、钠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KMnO_4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和盐基离子含量,降低土壤镉活性形态含量,可作为优选的原位钝化修复材料,而HNO_3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有效态和可交换态镉含量,具有促进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Nitrousoxide (N2 O)isaveryimportantgreenhousegasintheatmosphere.InterestintheincreaseofatmosphericN2 OhasbeenrecentlystimulatedbytheunderstandingthatN2 Ogas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hemistryandozonelayerdestructionofthestratosphere.Theradiativ…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蓄水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土壤养分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石宝寨消落带12个水位96个样点的土壤分析,研究了消落带不同水位土壤容重、酸碱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淹水后消落带土壤由微碱性(pH值=7.91)变为碱性(pH值=8.14),养分平均含量普遍下降,速效钾含量下降最多(46.7%),淹水易造成养分流失;②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各测定指标在不同高程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不同淹水强度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氨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淹水土壤pH值高于未淹水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低于未淹水土壤;④长期淹水后(146 m)的土壤出现有机质及全量养分累积现象。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Increasedagriculturalproductivityoverthepast50—100yearshasledtoincreasedatmosphericconcentrationsofCO2,CH4andN2O.Thesegases,alongwithadditiontracegasspecies(greenhousegases)arecausinganincreaseinglobaltemperaturesandozonedepletion(Aselm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