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林  黄宏生 《灾害学》2014,(4):159-162
通过对福建省61类行业用户关于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情况、评价、需求和对地震预警信息存在风险性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用户对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度、评价和需求都很高,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地震预警信息相关的科普教育和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的专业培训,因此多数行业用户表现为应急能力较差,对地震部门和政府的依赖度较高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行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地震预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和地震位置、预警震级及预测烈度等关键参数的主要测定方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建设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以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效为切入点,介绍了世界主要地震预警系统和我国的相关进展情况;并基于目前地震预警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传感器、信号处理算法及组网模式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地震预警系统新的、有潜在变革性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地震预警(日本称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建设。公众对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充满期待。许多媒体高度关注并大力宣传地震预警知识和地震预警成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地震预警的原理、作用和局限性。但也有一些媒体未能讲好地震预警故事,造成部分公众难以全面、科学、正确、真实地理解地震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地震预警重在实效,为此,应当理清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知识,避免社会公众"误读"。  相似文献   

4.
曾露  田兵伟  王暾 《灾害学》2022,(2):138-144
地震预警系统由预警技术系统和预警服务体系组成,是减少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增加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地震预警服务成为地震预警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该文基于地震预警服务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比较了全球主要的地震预警服务发展及应用情况,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等,综合分析了当前地震预警服务的不足,包括地震预警设备安装、信息内容、提示方式和科普教育,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地震预警服务体系,有利于发挥地震预警作用,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能力,为提升我国地震预警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电网自动预警系统存在分析不全面、方法不科学、使用范围有限等问题,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系统功能、硬件架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改进,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自动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应用结果表明:改进方案通过与各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共享,为电网自动预警提供了真实、全面的基础数据,提升了电网自动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警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震引发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灾难,地震预警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的原理,介绍了异地震前预警和现地地震P波预警,同时也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城市以及铁路、核电站和输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应用,强调其对于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和普通列车相比,高速列车作为一种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其受到地震的威胁也更大。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能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出报警,是防止其发生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我国新建的京津、京石等高速铁路中都要求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一个好的地震预警系统不仅要有科学先进的算法来确定地震三要素和影响范围等,系统的构架也尤为重要。系统构架影响甚至决定了系统的鲁棒性、可维护性、运行效率、安全性等。因此有必要对预警系统的系统构架进行研究,确保预警系统构架合理。讨论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中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及其相互关系,为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文  张志  张岩  王涛  许文浩 《灾害学》2022,(2):229-234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调研国内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展基础上,从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出发,开展系统建设关键要素分析,提出以人为本、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技术、信息传播和沟通策略、风险意识、响应能力六大关键要素。基于提升风险分析、综合决策、预警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的五大业务能力需求,提出信息技术和应急业务深度融合的建设模式,采用感知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服务、业务支撑、综合应用的分层架构设计,贯穿灾前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全过程,构建重大风险全覆盖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以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多灾种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的地震预警问题的社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联网对地震预警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统计和分析问卷10 349份.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接受通过地震预警来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认同地震预警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表示在信息公开及掌握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在地震预警时不会产生恐慌.同时,51.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地震部门发布预警更合适,而政府的责任是根据预警做好应急准备.72.1%的人表示对地震科普知识了解较少的现实表明,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率仍然很低.而公众能否理性地接受地震预警的实践,与地震知识普及程度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警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预警技术是为了适应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地震预警技术、配置地震预警系统的情况,对应用该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作了介绍,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探索公众的自然灾害认知,有助于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依据在重庆、湖南等部分省市的洪灾易发区开展社会调查收回的635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公众对于区域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水灾认知,并探讨了信任对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持信任态度,信任高低依次为:监测预警预报>基础设施>防洪工程>政府应急管理,且信任的高低受年龄、灾害经历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减灾能力信任会影响到公众的灾害风险认知,信任的增强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对风险大小的判断,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并存的防灾行为倾向.因此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有利于正确指引公众认识到减灾措施及能力的限度.  相似文献   

12.
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引发了新一轮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简述了地震海啸预警的原理,分析了海啸数值模拟的一些基本方法,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我国海啸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我国当前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警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基于微机电(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迅猛。该系统中运用的MEMS加速度计是一种与价格昂贵的力反馈传感器相当性能的低分辨率、高噪声设备,但是成本相对低廉。本文介绍了两种基于PC(personal computer)端MEMS传感器的地震预警项目:QCN(The Quake-Catcher Network project)和CSN(The Community Seismic Network project),详细描述了项目的台站观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存储与保障系统以及示范应用情况,旨在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先华  刘华斌  郭际  张凯 《灾害学》2014,(1):103-108
为了更好提高公众的危机应对能力,降低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必要获知公众应对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基于深圳市3 109名公众的气象安全认知度调查数据,构建了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气象灾害给公众及家庭带来经济损失的经历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气象灾害安全信息关注程度、对气象灾害安全防御知识了解程度、获得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性以及获得气象灾害信息的方便程度等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既受客观灾害事件的影响,又受主观风险认知的影响,因此可接受风险研究必须将主观与客观风险结合起来。公众对灾害风险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在现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距离、信息距离、情绪距离三个维度,共同组成心理距离体系。公众离心理距离原点越远,灾害风险认知越弱。心理距离影响着灾害风险传输到公众的过程,会使公众感知的主观风险增大或减小,其与公众个体属性、灾害风险情景都会影响公众的可接受风险,但是公众个体属性与可接受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和灾害风险情景的分析来评价公众灾害风险接受性,接受性越小,公众越不能接受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6.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位预警是泥石流灾害预警的方法之一,目前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泥石流泥位报警两种方法。探讨了一种便于安装、适合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监测预警的接触式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应用方法。首先探讨了泥石流泥位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软件、硬件的组成,其次探讨了泥位预警阈值确定方法,最后根据现场试验观测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泥位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法。该泥石流泥位监测预警系统能实现泥山区铁路沿线石流泥位信息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并根据监测信息及时向铁路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受灾民众及未受灾民众对台风等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及预警情况,比较两者的差异,为政府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建立预警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灾民众和未受灾民众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低,受灾民众对台风的风险认知明显高于未受灾民众(P<0.01);②两者对提升防灾意识的意愿强烈但对防灾资讯关心程度不够,且受灾民众明显更关心防灾资讯(P<0.01);③两者在通过某项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撤离危险地区的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但未受灾民众对政府辅助撤离更具有依赖性(P<0.01,P<0.05);④受灾民众比未受灾民众更相信科学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P<0.01),但均对目前的灾害预警系统满意度一般。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东临全球地震高发区的台湾地震带,时常受到台湾地区强烈地震的波及和影响。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福建省面临着艰巨的防震减灾任务。近年来,在中国地震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加大防震减灾科技投入,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地震预警科技进步,同时不断完善地震预警法规体系建设。地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16,(2)
基于降雨在黄土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集成地质、地理等基础数据,以及降雨等实时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延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以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模式建立系统的框架,利用信息量模型进行延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设定三类降雨预警指标实现延安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分级系统,应用系统的预警分析模块计算全区气象预警级别,并发布预警信息。经2013年"7.3"暴雨过程期间进行的汛期灾害调查结果验证分析,预警准确率达到94.3%,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该系统可作为合适的地市级地质灾害预警平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一定会影响到公众的心理,而公众的心理行为反过来又会对事件的发展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危机发生时期,相关政府部门尤其需要了解突发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并通过科学地发布风险信息来减轻和化解社会心理压力,同时引导公众正确地认知风险。从风险沟通的角度入手,以问题形式报告了心理学界在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方面所积累的研究,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