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9,(3)
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预报预警、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陕西省2010-2017小麦条锈病调查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筛选关键时段和气象因子;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建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中、陕南地区条锈病平均始见期分别为4月18日和1月30日,两地区始见期时间顺序都为由西向东逐步推迟,全省条锈病始见期具有提早的趋势。研究期内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秋田发病面积具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最终病田面积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条锈病发生面积扩展过程可用逻辑斯蒂(Logistic)生长曲线来模拟。小麦条锈病始见期的早晚对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始见期越早最终病田面积越大,始见期越晚最终病田面积越小。冬前条锈病发生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的关系不大,初春发生病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陕西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取决于春季菌源传入时间和数量。反映小麦条锈病的指标(始见期、流行速率、发病面积、发病程度)与冬季温度、初春降水量关系密切。冬季温度高,有利于条锈病孢子越冬;初春降水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条锈病滋生、蔓延和流行。暖冬、初春降水多等有利气象条件是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外因。  相似文献   

2.
河北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气象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中南部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的麦区为例,利用白粉病观测资料与区域病情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法、秩和检验法进行了小麦白粉病关键气象影响因子的筛选和预测因子临界值的确定;建立了预测因子指标。基于灾变规律关键时方法,建立了白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指标模型,并对区域小麦白粉病年度发生程度进行了拟合、外延预报。结果表明,10年拟合预报中仅有1年偏差1个等级;2年外延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完全一致。对1995—2007年,白粉病轻度发生年份的预测准确率为100%,流行年份的预测准确率为83%,模型的总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确定了影响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流行的9项关键环流特征因子指标,其中4项较好地表征了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轻、偏轻、偏重、重4个级别的气候特征.以关键环流特征因子距平为预测因子,建立的上年10月初、当年4月初制作预报的2个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距平预测模式历史拟合效果较好,对2004年的外延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7.5%和98.2%.通过分析关键大气环流特征因子对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机制,发现前期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对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具有很好的气候背景指示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人工田间诱发条锈病与常规的水胁迫及肥水协同胁迫的处理,分析获取的地物光谱数据及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定性地研究了条锈病害胁迫与常规胁迫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的差异和规律,并进一步利用高光谱对冬小麦条锈病与常规胁迫进行了定量化的识别研究。选用NDVI和PRI建立二维空间坐标,形成病害胁迫、常规的水胁迫及肥水协同胁迫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散点图,结果表明NDVI值大于4.324×PRI 0.976的区域即为条锈病胁迫发生区域。经验证,上述定量化表达的分类识别精度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5—1998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穗颈瘟发生程度资料、地面气象资料、500hPa高空环流因子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挑选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好的预报因子,在应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组建预报模型的基础上,集成了单季晚稻穗颈瘟发生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报模型。3种预报集成模型的起报时间分别为当年的3月、7月和8月下旬。这3种预报集成模型对1985-1998年的历史拟合和1999—2002年的预报,误差均未超过1级。  相似文献   

6.
全国小麦条锈病长期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上年1月至当年4月为预报时段,采用预报因子膨化技术,将大气环流特征量按月依次组合成不同时段,计算出不同膨化时段的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距平值。从这些值中选出与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率距平相关显著的关键时段关键环流因子,建立了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率距平预报模型Ⅰ。与未采用因子膨化技术建立的预报模型Ⅱ相比,模型Ⅰ的预报准确率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发现,大气环流特征量与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气象环境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单一、多个气象因子和大尺度气候因子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雨湿条件、光照、风等气象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当温、湿等气象要素,菌源数量与花期在一定程度吻合时,会导致该病的大流行;El Nino和SST异常对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有前兆性指示作用;结合地面气象因子、海温和500HPa高空环流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赤霉病。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华北北部冬小麦干旱和产量灾损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53年(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将气象产量作了相对化处理;以本区主要由干旱所造成的相对气象产量负值(减产率)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风险理论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计算了该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减产率范围出现的概率,并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产量风险预测及抗灾减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苹果花期冻害风险评估及预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花期冻害风险评估及预测对促进苹果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冻害风险灾损率为指标,对陕西苹果基地县的冻害发生风险进行了评估,开发了基于数值预报模式和G IS技术的花期冻害中短期预测模型,将冻害温度预报扩大到乡镇级并实现了业务化解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1970-2014年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及其对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影响的大小及各项ENSO特征指数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灾率在30%以下的发生概率比较高,达86.67%。受灾率每10 a增加2.858%,成灾率则每10 a增加1.639%。其中,洪涝、低温、风雹、旱灾受灾率每10 a分别增加2.244%,-0.034%,1.049%和0.59%。(2)对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洪涝低温风雹旱灾。(3)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赣东北、赣北赣中地区,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严重,主要出现在中南部,旱灾受灾率总体呈北少南多的区域分布特征。(4)ENSO特征值对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的影响大小总体上表现为Nino 1+2Nino 3Nino 3.4Nino 4,其中Nino 1+2和Nino 3区海温距平对江西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最大,应予以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1.
以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部位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Bootstrap方法预测了各市县至2030年的GDP值,进而基于海面-地面系统演变模型,就海平面上升到2030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场景模拟与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区域内经济发达的市县多处于地势低平的地区,未来海面上升对太湖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极为显著,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县市地形地貌条件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当海面上升值为23 cm、31 cm和60 cm时,受影响面积和GDP损失分别高达13.2%~24.0%和15.7%~26.9%。海面上升影响表现出区域分异的特征,以太湖、长江及其各支流为中心向外扩张,中部平原、洼地受影响较为严重,外围的北部和东部受影响较小。区域未来发展应考虑分区治理及区域内联合策略,以积极应对海面上升的可能威胁。  相似文献   

12.
利用福建省近岸海域1959—2018年的赤潮历史记录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下采用核密度估计函数(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赤潮历史记录数据中的赤潮发生频次、赤潮发生持续时间、赤潮面积和赤潮藻类毒性等参数进行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海面升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海面变化不仅是海洋地质—地貌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现代构造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对于国民经济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海平面变化特定标志的分析研究,结合邻近海区及有关资料,对本研究区的海平面变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构造活动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海域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强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这样的2004年12月26日自然灾害,人类能不能预防?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发生过海啸吗?在未来我国哪些地区会发生海啸?就上述问题,作了可能性分析。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可以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类虽说还不能控制地震、海啸等天灾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预报等措施来减轻它们造成的损失。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啸,台湾周围海域是海啸的高发区域,其次是大陆架区域,渤海是低发区域。在未来,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即海南、台湾存在成灾条件;其次是上海,广州,也存在潜在的海啸危险;沿海其它城市亦应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福州滨海新城所面临的洪潮灾害风险和海堤建设规划情况.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福建沿海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出发,介绍了国外沿海城市在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确定海堤设计标准和我国防潮堤设计标准确定方法,分析了我国防潮堤现行设计标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对未来福州滨海新城防潮堤设计标准改进提出了建议,可供我国沿海地区相关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整个滑坡进行系统综合治理,在综合分析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谭家坪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滑坡的稳定性系数较低,安全储备不高,在175 m库水位降至145 m库水位以及175 m库水位与饱和地下水(暴雨)叠加烈度6度地震的状态下,谭家坪滑坡处于临界滑移破坏阶段。因此,应从根本上消除其变形破坏带来的灾害。对谭家坪滑坡而言,治理工程应重点针对滑坡的中部与前缘部位,并考虑库岸再造的影响,既要治理滑坡的整体蠕滑,又要治理浅表层崩滑。依据这个原则,比选了多种防治方法,最后确定采用大截面抗滑桩为主、辅以挡土墙和坡内排水系统的防治方案。施工结果表明,该治理方案经济合理.抗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以包头市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市内不同功能区的221个表土的重金属Cu,Pb,Zn,Cr,Cd,Hg和As含量的分析测试,认为包头表层土壤污染以重金属Pb,Zn,Cd,Hg和As为主,且造成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污染的重金属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工业区以Pb,Zn,Cd,Hg和As为主,市区以Pb为主,郊区以Cd,Hg为主,农村土壤以Hg的点源污染为主。表层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区土壤的污染程度明显要高于其它地区,局部地区已出现极强污染,其次为郊区,市区和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雷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对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发现,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相关分析及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高原上的雷暴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冰雹日数与雷暴日数比值最大为0.36.西北夏季大部分地方的闪电密度小于1个.km-2.a-1,夏季3个月的闪电密度有3个最强中心,新疆西部是最强的闪电密度中心,超过9个.km-2.a-1,7月中心最强,6月次之,8月较弱.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2):135-146
This study proposes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management in providing a safe water supply and adequate sewage discharge and treatment for residents of Mexico City. This method also assesses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city and its capacity to face or cope with potential threats generated by insufficient water supply and sewage extraction. Indices for analysing these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ps most affected 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s used, Mexico City inhabitants are mainly exposed to risk because of economic limitations rather than ineffective water management. However, some practices implemented by city authorities are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s exposure to risk. Consequently, in the future it may be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way water is supplied and how sewag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city to the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