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的水面浮油回收装置很多。但专用的溢油回收装置的利用率很低,因为溢油不是经常发生的。为此,荷兰近年研制一种吸泥和回收浮油两用船,即在吸泥船上装备有回收水面石油的装置,并使吸泥装置兼有吸油的功能。这样,既使在不发生溢油的情况下,装置也不会闲置,而一旦发生溢油则可立即作为溢油回收船。  相似文献   

2.
开昭56—81110 罔之上域寻 采用氟系溶剂进行油水分离的方法 用氟系溶剂作为含乳化油的含油废水的处理剂(破乳剂),在防止油污染的同时回收利用油分。 开声56—161805 日本工业株式会社 油水分离方法及油水分离装置 前处理槽是个开口容器,设有浮子的浮子阀浮游在被处理水的中间,由浮阀将浮游在被处理水面的浮油和水一起抽吸到分离槽中,在分离槽的前半部分有吸油器,该吸油器下部沉没在油水混合物的下半部,吸油器可自由旋转。  相似文献   

3.
水蚯蚓能通过摄食剩余污泥而使污泥减量,但剩余污泥中常含有各种重金属污染物.本文以颤蚓科蠕虫(Tubificidae)为研究对象,以六价铬为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考察运行工艺参数:初始铬浓度、p H、水蚯蚓投加量和温度对水蚯蚓吸持六价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浓度范围内(0.1~8.0 mg·L-1),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随铬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单位质量吸持量从14.4 mg·kg-1(以干重计,下同)增加到312.7 mg·kg-1,但六价铬的吸持率却随Cr6+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 H从6.0增加到8.0,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随p H的上升而提高,吸持率和单位质量吸持量先明显增强,p H达到7.5后逐渐趋于平衡,即吸持最佳p H为7.5;水蚯蚓投加量从1.0 g(以湿重计,下同)增加到5.0 g时,吸持速率及吸持率均上升,但单位质量吸持量却随着水蚯蚓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温度在10~20℃范围内时,水蚯蚓对六价铬的吸持速率相对较慢,到25℃时,吸持速率明显加快,吸持率和单位质量水蚯蚓的吸持量的变化趋势与吸持速率的变化相一致,但当温度达到30℃,水蚯蚓会大量死亡,综合考虑,处理系统最佳温度宜控制在25℃.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国际上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的发展概况,简要地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的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并对这几种溢油回收装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着重就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研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水热反应时间对氧化锌吸波性能的影响,以获得高性能吸波材料。方法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时间,制备不同形貌的氧化锌半导体材料,并采用XRD、SEM、TEM等表征手段,分析水热反应时间对氧化锌半导体材料形貌及结构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定该材料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相对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采用MATLAB模拟分析不同厚度下水热反应时间对氧化锌半导体材料吸波机制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当水热反应时间为12 h时,氧化锌在高频率处可达到较好的吸波效果,最大回波损耗可达?52.86 dB。结论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时间,可实现对氧化锌的形貌进行调控,进而得到吸波性能优异的氧化锌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防止油船对水域的污染,苏联黑海中央结构设计局研制出一种CK BH—5型二级真空压力油水分离装置。其结构和分离过程如图所示。这种装置是由13和7两级净化室组成,第一级13是真空的,重力式的,内装有斜格板12起过滤作用;第二级是7,7内的压力供联合构件9用。由吸水泵14造成的真空使水流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研制了一些用于海上和近海区域清除油污染的新装置,并经试验和实际应用证实了它们的可行性。本文对部分除油装置作一简单介绍。 一、海上吸油器 杜伊斯堡克虏伯鲁罗尔特造船厂和埃森克虏伯研究所于1984年初,共同制造了一台海上使用的吸油器。这台新型吸油器能够吸取由两条拖轮拉着的围油栏所拦截的油膜。它与相应的专用吸油船相比,投资费用低得多,而且还可在各沿岸区域使用,由此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海上吸油器是根据一个较小的、在海港和河流中经过100多次实测证明性能良好的克虏伯吸油装置的结构设计的。在平静水域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国外点滴     
新型海上吸油器 瑞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高性能吸油装置,这种装置一分钟能回收浮油十三吨。 吸油器的特点是有水平转动的转筒,转筒中安装了不需要真空的螺旋泵,借以吸附浮油。 转筒的直径八点五米、长二点五米。转筒上开一条沟,沟集中到中心部分。  相似文献   

9.
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 (CHC)推出了自来水加速澄清池负压自吸排泥装置。它可广泛用于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及工业废水的水处理领域。该装置是一种用于加速池的水力吸排泥机械 ,吸排泥不耗电 ,具有节能、降耗、增产、无故障等特点。其技术特点是 :①应用自吸排泥原理 ,设计负压激发装置 ,使整个吸排泥系统产生负压 ,极大地增加了抽吸泥能力和效果 ;②研究加速澄清池混合、絮凝、沉淀工艺要求 ,设计水力反冲悬浮装置 ,提高混合、絮凝和沉淀功能 ,提高产水量 ,澄清水质 ,降低混凝剂用量 ;③根据池底污泥分布理论 ,将吸泥管设在污水最…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有机物气提装置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将气提-脱水-捕集联为一体的全玻璃标准口气提装置。该装置已成功地应用于水和饮料中挥发性齿代烃的测定。被Tenax GC捕集的化合物,经热解吸后随载气进入色谱柱分离,由ECD或FID检测。挥发性齿代烃的回收率为90.0% ̄112.5%,相对标准偏差为2.3% ̄14.9%。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氨水精馏法制液氨工艺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了炼厂生产液氨的质量问题,指出了采用“氨水精馏法制液氨工艺”是含硫含氨污水汽提装置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氨精制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污水汽提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原氨精制系统运行当了的原因,介绍了氨精制系统整必及敕改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3.
芘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芘为PAHs代表物,采用土壤粒径分级和PAHs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老化4周污染黄棕壤中芘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芘主要以有机溶剂提取态和可脱附态存在,结合态残留量所占比例甚小;细砂粒、粉粒、粗黏粒和细黏粒中芘残留占原土总残留的比例分别为6.00%、4.66%、34.68%和40.88%.各粒径组分中各形态芘含量大小顺序为有机溶剂提取态>可脱附态>结合态,有机溶剂提取态和可脱附态是各粒径组分中芘残留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比98.82%以上),芘结合态残留量占比<1.18%.土壤中黏粒(包括细黏粒和粗黏粒)是芘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态和可提取态残留储存的主要粒径组分.  相似文献   

14.
氨精制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浓氨水循环洗涤法脱硫工艺原理,原则流程,开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影响液氨产品质量因素及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原林源石化公司含硫法水汽提-氨精制系统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氨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在石化装置设备进行检修时需要对氨进行回收,否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伤害及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通过对江苏油田轻烃回收装置制冷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氨回收方法的分析,对轻烃回收装置中的制冷系统进行工艺改造,达到回收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炼油厂含锌高浓度氨氮废水汽提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含锌高浓度氨氮废水和催化裂化含硫废水的水质,将两种废水混合进行一定的调配后,使其中重金属污染物以ZnS的形式沉淀并过滤出来,Zn2+的去除率达9999%;过滤液进入汽提装置以去除其中的氨氮和硫,重点对该废水的汽提性能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7.
NanoChem分子筛对高氨氮废水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新型的离子吸附交换材料NanoChem分子筛,研究对高浓度氨氮的模拟废水和实际垃圾渗滤液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氨氮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其中单位NanoChem分子筛吸附氨氮饱和浓度以N计算为364 mg.g-1,对高浓度氨氮的吸附能力比天然沸石或者微孔分子筛强3~30倍.在间歇实验中考察了操作参数对氨氮去除的影响,NanoChem分子筛20 h后基本达到离子交换平衡;氨氮去除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去除率则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溶液初始pH值不但影响氨氮去除率还影响离子交换特性;再生前后氨氮去除效果变化不大,重复性强.动态连续流研究发现NanoChem分子筛能用于实际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去除,去除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某石化企业火电厂采用美国玛苏莱公司氨法脱硫技术进行的技术改造,根据工程潜在危险性所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故障树方法对羟胺肟化装置氨氧化反应器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进行逻辑定性分析,并提出控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型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对济南石化分公司的含硫污水汽提塔进行技术改造,在原塔外壳、降液管以及上部填料段等均不变的条件下,仅用CTST塔板替换原浮阀塔板,改造后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00t/h提高到180t/h,净化水氨氮含量降低到50mg/L以下,实现了净化水的全部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