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年味是全家老少一年一度团圆的喜乐气氛,年味是晚辈孝敬长辈同坐在桌前敬奉的那一杯陈酒,年味是妈妈忙前忙后亲手烹制的一桌年夜饭,年味是大年初一见谁都说过年好的那种亲密感觉,年味是窗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年味是满大街挂满的大红灯笼,年味是逛庙会看舞龙走亲访友的那种自在享受……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实之患是旱涝沙,潜在之忧是水土气污染。这里水是指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土是土壤,气为大气。水土气是养育人类的基本环境要素。即使是人类需要的生存环境,也得不到应有的珍惜和保护,这是人类的最大悲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足以让我国人民活得潇洒自在,健康快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地球     
《防灾博览》2012,(3):2+1
假如地球是碧波荡漾的大海,那么每一朵浪花就是我们的生命。假如地球是一望无垠的草原,那么每一朵鲜花就是我们的生命。假如地球是繁星点点的夜空,那么每一颗星星就是我们的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20世纪50年代,迪拜还是阿拉伯湾一个朴素的海滨小镇。如果你看世界地图,整个阿联酋的面积大部分是沙漠,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得出迪拜是沙漠中建起的城市,应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大沙漠,整个城市应是笼罩在黄色的基调中,绿色原本只应是点缀,这在过去倒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它是一个很挑剔的器官。由于许多人对大脑的需求不了解,采用的往往是掠夺式用脑,只用不养,特别在饮食上很随便,这样长此以往使出现了思维迟纯、头昏脑胀等症状。因此,科学的用脑,除了平时加强锻炼外,必须不断给大脑补充必要的能源物质。氧气是大脑消耗最多的物质。脑组织仅占全身重量的2-3%,但在安静状态下,它“吃”掉的氧气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不过,只要注意空气新鲜,大脑一般是不会缺氧的。近年来,科学家认为,有益于大脑的食物应该是综合的,起码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营养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二是含有能促进记忆并使人聪明的高能蛋白质:三是能满足大脑对  相似文献   

6.
《民防苑》2003,(2)
大家知道,国际上有个标准,人的生命等于成熟期的5至7倍。这么说,人的寿命应该是100至175岁。为什么都没有达到呢?最主要一个原因是不重视保健,而且不听保健。这个问题在国内非常严重,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保健局一再强调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保健。现在绝大多数是病死的,很少数是老死的。应该绝大多数是老死而少数是病死。这  相似文献   

7.
渝纹 《防灾博览》2002,(5):26-27
当人们逐步富裕起来时,特别是衣、食、住都有了保证,“行”将是走遍天下去旅游。 经济学家说:旅游是在有了闲暇时间和富足货币后的一种高档消费。 社会学家说:旅游是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所购买的一段休息调整的时间。 旅游学家说:旅游是走进自然,是人与自然全身心地置换,是享受一段绿色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学研究计划是美国基金会支持的永久性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的观测进行测图和分析,了解这座跨越印度次大陆北部、延伸2400公里满是积雪的巨大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抬升过程及其影响是怎样的,进而也许是更紧迫的未知难题是,这一山脉中蕴藏着多少未开发的矿产资源(铀、油气、稀有金属、锰等)。  相似文献   

9.
郭跃 《灾害学》2008,23(2):87-91
自然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看,灾害是一个社会性事件,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会变故,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现象。按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自然灾害的出现可以是社会系统内部功能紊乱失衡的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外部力量破坏原有社会结构的结果。按社会学的冲突论视角看,灾害是社会各阶层为争夺利益的冲突外延。灾害的结果、过程、成因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都显现出明显的社会学特征。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搞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期来,因铀浓缩问题伊朗与欧盟发达国家之间几度谈判,几度不欢而散。伊朗声称自己有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权利,想掌握铀浓缩技术;西方大国则指责伊朗搞铀浓缩是企图研制核武器。铀浓缩到底是怎样一种技术,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呢?铀是一种稀有的化学元素,具有放射性,是被当今世界普遍运用的核原料。铀主要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就是铀_(234)、铀_(235)、铀_(238)。它们是同一种元素,但质量数不同,其中铀_(235)是可裂变核元素,所以铀_(235)是可用于原子弹的核装料,也是可用于核电站反应堆的核燃料。在天然的铀矿石中,铀_(235)  相似文献   

11.
确有证据表明,在古代曾发生过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公元前2000年希腊锡拉岛火山大爆发,公元265年摧毁塞浦路斯古罗马库里翁城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展华 《防灾博览》2010,(2):60-61
<正>我国幅员辽阔,每年夏季,南方大部分省区普降大到暴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致使一些地方江河水位猛涨,山洪暴发,农作物大面积受淹,企业生产受损,基础设施被毁,群众生活受困。为把灾情减小到最低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建立了抗洪救灾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3.
黄锦林  杨光华  钟志辉 《灾害学》2013,(1):88-91,97
水库库岸滑坡是水库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河道型水库,库区狭长,滑坡点多面广,库岸滑坡现象严重。阐述了库岸滑坡的防治原则、思路和方法,并针对鹅公带古滑坡体进行了防治方案的分析比选。  相似文献   

14.
Qingzhou W 《Disasters》1989,13(3):193-227
Over many centuries, the repeated and serious flooding of many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floods. These have included structural measur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alls, dams and dykes, with tree planting for soil consolidation; installation of drainage systems an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the raising of settlement level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Non-structural measures include warning systems and planning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have evolved to reduce flood damage,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been appointed with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for managing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s. In view of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modern neglect of these well-tried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flooding and demonstrates its continuing relevance for today.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is followed by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arious flood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paper is illustrated by city plans from ancient local chronicles.  相似文献   

15.
周鸿 《防灾博览》2005,(5):35-35
来到丽江,朋友们给我讲了很多丽江的故事和传说,还给我谈了玉龙雪山下这个历史悠远、小巧别致的纳西古镇 ——束河,不由让我想到束河去走一走。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中国现存最早的傣族古城在哪里?”我敢肯定地说:“她就是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城本部的娜允古城。”娜允,傣语意为城子,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孟连镇娜允办事处,距县政府顶多500米左右。这里,是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孟连傣族统治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孟连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娜允古城旁的南垒河岸,曾先后发现五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动物化石等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7.
走进古西域     
周鸿 《防灾博览》2007,(5):44-44
岁月悠悠,古树古城残缺而静默……历史造就的缺憾,永远留在了西域。临走回望,那里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悲凉,这些一直深深埋藏在古书里的古西域地名跃然出现在眼前,在今天,它们都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  相似文献   

18.
离开新疆那片热土很久了,时常在梦中回到和田、回到黄沙漠漠的塔克拉玛干、回到尼雅古城寂静无人的大街上,恍惚我就是楼兰古国的后人。谁能想到,就那么一次对尼雅古城偶然的亲近,竞成了我一生长久的挂念。  相似文献   

19.
古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彪  张华明  杨世刚 《灾害学》2009,24(4):77-80
通过对古建筑防雷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古建筑物的重要性、年预计雷击次数、自身结构、内部环境变化、雷击史是评估古建筑雷击风险的主要项目,并确定了各个项目的风险系数。根据风险系数给出了古建筑物雷电防护等级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灾害学》2012,27(3):111-115,121
研究现代城市暴雨后内涝灾害的原因,对照古城水系的经验,认为古代以河渠为城市排水干渠,密度大,行洪断面大,调蓄系统容量巨大,管理良好,是防止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重要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