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用水处理流程中有机提取物的毒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Q67淡水发光菌发光抑制试验和Ames试验(2.5L/P为水样最高浓度 ) ,对北京第九自来水厂不同原水及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出水有机浓集物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检验 .用GC/MS技术对优先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 .Ames试验结果表明 ,九厂水源水无致突变性 ,加氯主要导致生成直接和间接移码型致突变性物质及间接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物质 .絮凝剂的加入会导致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明显增强 .煤砂池和炭滤池能有效去除致突变性物质 .二次加氯并未引起明显致突变性改变 .管网水中未检出致突变性 .各处理工段中水样的急性毒性变化趋势和致突变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毒性最强点出现在机械搅拌澄清池 .对水中优先污染物的测定表明 ,不存在多氯联苯污染 .机械搅拌澄清池和管网水中二甲苯、萘和酚类化合物浓度升高 ,但浓度均在亚 μg/L水平 ,不足以引起致突变性 .  相似文献   

2.
水厂常规净化工艺生物处理化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厂常规净化处理工艺,存在不能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以及易生成致突变物的严重缺陷。因此,一般要增加臭氧一生物活性炭设施以处理被污染的原水。本文在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原水经生物塔滤预处理后,再经生物处理设施改造过的常规处理设备处理,最后通过生物活性炭滤池过滤并加氯消毒。即可实现水厂常规净水工艺的生物处理化,将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纳滤膜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和致突变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以太湖水和淮河水为水源的两地水厂出厂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纳滤膜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和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纳滤膜对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率为80%,能确保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对致突变物的去除率大于90%。使Ames实验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对两地不同原水均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不能除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采用预氯化,会产生多种有机卤化物。本文研究了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工艺,处理受污染的地表水源去除有机化合物及致突变物,获得较好的效果,从而为自来水净化提供较理想的工艺。一、基本原理在制水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以预臭氧化代替预氯化,然后,在快滤池后设置生物活性炭滤池。采用这种水处理技术,能使臭氧充分地直接氧化成较大分子与复杂有机物,使原来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氧化成醋酸、草酸、对  相似文献   

5.
对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和传统的混凝沉淀处理系统各净水工艺出水进行了致突变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除水源水中的致突变物效果明显优越于传统混凝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但它可作为纳滤的预处理 ,确保膜进水符合要求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大部分去除 ,使TA98及TA100菌株在各试验剂量下的MR值均小于 2 ,Ames试验结果均完全呈阴性 ,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  相似文献   

7.
工程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加l,22(l)一75一77环图X一5 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探讨活性炭一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去除能力有限,但它可作为纳滤的预处理,确保膜进水符合要求;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Ame,致突变物大部分去除,使1,蝙及TAl、菌株在各试验剂量下的MR值均小于‘2,Ames试验结果均完全呈阴性,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性,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表3参5X33 X5…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含量均以小分子量(<5kDa)和亲水性有机物为主;微污染黄浦江原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性及内源性污染,而青草沙长江原水中内源性污染占主导地位;饮用水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对黄浦江原水中DON的去除率为40%,优于长江原水DON的去除率16.7%;黄浦江和长江原水DON浓度与DOC和UV254相关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2和0.74,0.51;鉴于常规处理对DON去除效果有限,而DON是导致强三致特性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总前体物,因此水厂应通过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等手段改善DON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微污染水源中溶解性有机氮组成规律及其水处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含量均以小分子量(5kDa)和亲水性有机物为主;微污染黄浦江原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性及内源性污染,而青草沙长江原水中内源性污染占主导地位;饮用水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对黄浦江原水中DON的去除率为40%,优于长江原水DON的去除率16.7%;黄浦江和长江原水DON浓度与DOC和UV254相关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2和0.74,0.51;鉴于常规处理对DON去除效果有限,而DON是导致强三致特性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总前体物,因此水厂应通过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等手段改善DON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优秀论文一等奖顾友直等,竹园排放口环境影响研究李小平等,总量控制下的污染物区域协调政策研究陆在宏等,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研究9()年第4期90年第1期90年第1期优秀论文二等奖高永善等,关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黄浦江研究室,上海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效益分析方宇翘等,苏州河底泥污染特性研究陈玮等,吸附一生物降解组合水处理过程的研究许扬三,浦东开发区生态系统研究孙振华等,崇明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功能区划朱惠刚等,净水设备去除水中致突变物的效果评价徐家骚等,大气中四种污染物的垂直梯度观测及其与气象参数关系朱晓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高效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优势菌株,以稳定运行的生物净水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分离、生化鉴定、脱氢酶活性分析、净水效能测定和降解相关基因扩增等方法对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生物滤池中分离的优势菌主要为巨大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氏菌等。在8株高脱氢酶活性的菌株中,1株巨大芽孢杆菌、1株蜡样芽孢杆菌和2株恶臭假单胞菌对原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TOC的去除效率较高;并从1株恶臭假单胞菌株的基因组DNA中成功扩增出大小为548 bp的偏三苯酚1,2-双加氧酶基因片段(对硝基苯酚降解相关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污染物的潜能。因此,本研究可筛选高效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优势菌株,为生物净水工艺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特征及其对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养菌总数计数(HPC)法检测了北京地区J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量,并分析了活性炭滤池进出水中有机物的组成、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炭龄、不同运行周期活性炭滤池中的微生物量有显著的差异.由于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占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比例较小,且受微生物数量、活性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对DOC的去除效果极为有限,在1.5年和5年炭龄活性炭滤池中对DOC的去除率仅占总去除率的18.8%和26.4%.此外,微生物对较为敏感的嗅味物质2-MIB和geosmin去除作用也不显著,去除率在15%以下(初始浓度为100ng·L-1);在使用5年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2-MIB和geosmin去除率为12%和14%,分别占总去除率的32%和29%.因此,北京地区地表水净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控制的贡献率较低,对DOC的去除主要以活性炭的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组合净水工艺对水中致突变物的去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5种组合净水工艺的出水及原水进行Ames试验,结果显示,生物陶粒能部分去除水中直接致突变有机物,降低原水的MR比值,TA98菌株MR比值在剂量为1L/皿水样及0.5L/皿水样时,分别比原水减少了40.2%及41.9%。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致突变有机物的光化学氧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田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0):35-37
以Ames试验为指标,对城市自为水中致突变有机物的光分解和光催化氧化自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固定膜光催化氧化对水中致突变物有良好的去除作用,效果优于直接光分解,在处理时间同为1h的条件下,光催化氧化对TA98菌株诱变指数的削减率为47%,而光分解的削减率仅为33%,对水样的有总有机炭,色谱图峰数和峰面积,及Ames试验透变指数等3个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Ames试验  相似文献   

15.
原水生物预处理的轻质滤料滤池和陶粒滤池运行效果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北方某水库水作为试验用原水,对比研究了采用biostyrene轻质滤料为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和生物陶粒滤池对该原水进行生物预处理时的实际运行情况.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生物预处理工艺,轻质滤料滤池处理过程可以明显地改善原水水质.对于该试验原水而言,轻质滤料滤池对CODMn的去除在5%~20%之间,对NH4+-N的去除则达到80%~95%,出水浊度也得到一定程度地降低,说明该滤池用于饮用水水源生物预处理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轻质滤料滤池对原水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和浊度的去除效率低于陶粒滤池,反冲洗过程对其运行效果的负面影响也比陶粒滤池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MBBR工艺和陶粒生物滤池预处理黄河中下游微污染黄河水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陶粒生物滤池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对CODMn的去除效果接近,但前者对UV254、三氯甲烷前体物和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均远远高于后者。陶粒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略高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陶粒生物滤池出水中的亚硝酸盐氮浓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17.
水质净化生物滤池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红  吕锡武  杨飞  尹立红  朱光灿 《环境科学》2011,32(4):1194-1201
为探讨水质净化生物滤池(生物强化滤池和生物活性炭滤池)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运行效果,采用Biolog和PCR-SSCP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分析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结构,测定生物滤池进出水NH+4-N、NO-2-N、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BDOC等指标,考察其净水效果. 结果表明,原水经过生物滤池后,出水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显著降低,说明生物滤池截留了原水中的活性微生物. 工艺运行6个月后,2个生物强化滤池中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相似,其碳源利用率分别为73.4%和75.5%. 2个生物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颗粒活性炭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79.6%高于柱状活性炭生物滤池的53.8%(p><0.01). PCR-SSCP分析表明各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呈多样性,优势菌群基本一致. 研究还发现,生物强化滤池中的填料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较小,2种生物强化滤池净水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生物活性炭滤池的颗粒活性炭填料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生长繁殖,微生物群落有较强的代谢活性,其滤池对NH+4-N、高锰酸盐指数、BDOC的去除效果优于柱状活性炭生物滤池(p><0.05);这也提示生物滤池运行效果与滤池中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术研究开发中心一2(X)3,29(3)一155一158 环图均一7 本文就不同的净水处理引起的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混凝处理去除大分子有机物,粉末活性炭不仅能有效地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对大分子量的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臭氧主要氧化大分子有机物,生物预处理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的影响,没有分子量变化的规律性。根据水源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和净水处理去除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点,可达到净水处理工艺的最佳组合。图3表2参4X522(X) 303244活性炭多维电极法去除水中腐殖酸过程与宏观动力学研究/曾抗美(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由自然原因形成的含在原水中的异臭气物质,使用正常运转的慢滤池,通常能去除。但用快滤池则难以去除。必须使用适合臭气原因物质的净化方法。本文主要阐明水中臭气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去除的方法。各地区根据本地的现实问题,供水条件不同,可灵活选用适合当地的措施。二、调查确定臭气原因水中发生臭气时,最初得知的情报是异臭的种类。从而,有必要先按照臭气的种类推测臭气发生的原因。但臭气的种类很多,在水中常见的有32种,实际上还多。对同一异臭物质,每人各有不同的感觉。有时感觉相同,产生臭气原因物质却不相同。与水中臭气种类同时得到的情报,还有臭气发生场所。应了解原水中是否有臭气发生,在净水过程中,氯消毒后或在配水区域内何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天津某人工湿地工艺研发了由溶气气浮设备和生物滤池组成的人工湿地预处理工艺。对生物滤池开展了稳定运行、反冲洗研究,并对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对河道水体中SS、COD、TN、TP去除效果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当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30,1.5 mg/L时,出水中的COD、SS、TN和TP水质指标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